双性恋、忧郁症只是标签,重新看待标签,你可能会因此发现你从这些标签中,重新找回了自己⋯⋯

文|yod

我是一名双性恋者,这些是我唯一关于女生的痕迹。

我因为失控的内分泌造成毛囊旺盛,活像个国中生打篮球男生的小腿;而几年没来的月经、刺短的短发、XL 的 T-shirt 加上稍微松垮的牛仔裤,喜欢深蓝或褐黄色,球鞋 size 在女款最大号套不下⋯⋯但其实没关系,因为我喜欢的款式都刚好是男装的款式。我觉得这些标签在我身上,刚刚好,也让我终于喜欢自己。

我想,我也有曾经不喜欢自己的时候 —— 面对家庭就像照妖镜,他们看着我,叫我头发不要再剪短的时候,我的确退缩了,虽然我跟他们说我喜欢自己的样子,却遭到百般驳斥;更是觉得自己很孤独,面对渴望被认同的路上,家庭的角色不可缺席,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同场加映:林辰唏专访|双性恋、开放式关系只是标签,家对我来说不只是房子,而是人与人间的连结


图片|Photo by MEUM MARE on Pexels

“天下父母这么多,为什么我会同时遇到精神疾病和同性恋(双性恋)的女儿”

不仅是双性恋,妈妈求身问卜希望我“康复”成可以带他们可以带孙,而就如同标题是妈妈所说。

让我联想到一部来自中国电影的女女同志片〈家宴〉,当身为高学历、酬劳很多的女医师对妈妈说过:“妈妈,我很爱你,但我是个同性恋”,那刻,妈妈哭到不能自己,并且用没办法把一句话说好:“你⋯⋯怎么可以一边说爱我,也一边说伤害我的话”。

在长期冲突、无法被接受的家庭环境下,让我一直准备好留下了一封遗书。这封遗书,是说我希望“下辈子不要再做他们的女儿,你们只要有弟弟就好(异性恋)”,甚至寻觅着自杀的地点,希望这一坠落,就能让他们下辈子他们不用再那么辛苦。

但至今我找到了方法,我想要在尽管散落的发丝已经变成既定印象,我会开始通往家庭的和解之路。


图片|Photo by SHVETS production on Pexels

最后一次想消失时,我找到跟自己和解的方式

我一次次因为不同且包含家庭的元素,而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关于:车祸、诈骗、性侵、次次因为公司倒闭惨遭资遣等,都会让周遭的人困扰,他们总询问我“为什么只有你会遇到?”。

我与这些标签共存了 12 年(今年迈入第 13 年,以 16 年前罹患忧郁症时起算),我知道,已经负荷不了这个社会对我已经失望透顶。而更惨的是:“我还将这些情绪标签,一直、一直写在公开的社群上。”

我大学就读东吴社会学系,那时候记忆非常深刻一句话,是由高夫曼提出的“剧场理论”,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前台和后台的展演,而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在舞台前表演,尽管不是真正的自己;但在后台时,我们可以真实的做自己。

最后一次想消失之际,我发现消失也可以是正面的意思:“允许脆弱”和“允许自己不过度努力”,甚至达不到自己的期待,也可以如周杰伦〈稻香〉所说:“达不到的梦想,换一个不就得了”,放下对家庭及期待的高度认同,才可以展开了与家庭和解的路程:从一年只回家一次,到现在愿意通话一个月一次,我想都是从“允许放低标准的”的自我价值认同开始。

猜你想看:练习与原生家庭和解:没有人天生懂得当一个母亲,那些年妳所受的伤,其实也是妈妈受过的伤


图片|Photo by Daria Obymaha on Pexels

我开始尝试以下的练习,我姑且叫做“思考检查”,这在所有服用精神科药物比起来都非常有效。

在焦虑前,我会先验证思考,哪些是心理因素导致、哪些是需要再去寻求医疗协助等。例如我会开始研究我以往安眠药物需要追加的原因,是因为心理给了脑袋很大的压力,必须快点入眠,然而安眠药如果服用后脑袋还处于高度运转(兴奋)的阶段,就会本末倒置。

从另外一方面解读人际关系也是,如果下意识觉得这是无法解决的关系,那反之就会逃避,导致越来越有代沟的状态,会加速焦虑的情绪发生,以及增加更多压力给自己,所以我停下来,去探讨自己的焦虑因果后,做了“思考检查”找到自己也许可以减低跟家里沟通的频率,但是是有完好的心情,在电话两头依然可以保持健康的想法去应对。

很神奇的是,这些无论是“让自己允许脆弱”以及“思考检查”都让我不稳定的病况好转许多,于是回归到刚刚第一段所提,那些暴露于社群的种种标签焦虑,都让我更笃定有机会能够协助如我一样困境的人可以透过这样的方式 —— 心态调节,将其编辑成册,分享给大家。


图片|Photo by SHVETS production on Pexels

每个人人生都有 A、B 面,但你知道情绪也有 A、B 面并且协助你变得更好吗?

大家都知道,每个卡带都有 A、B 面,根据统计,脑袋都会比较记得痛苦的事情,也是因为我们大脑构造所赐,而我觉得这对“快乐”并不公平,于是开始着手研究,该怎么把快乐也记得。

后来更是发现,不只一直忧郁是不佳的状态,如果一直是快乐的,也并非一个值得追求的状态,必须保持平衡,才是我们人生希冀追求的平稳。

所以我开始将“思考检查”延伸到日常上。我有一本快乐的笔记本、还有一本难过的笔记本,我规定自己每天都要使用它,两者一定都要用到。

睡前,我会把今天快乐的事情写在快乐笔记本上,反之,也会把难过的事情写在难过的笔记本上,这样做有个好处,是我开始进入极度忧郁状态,我就会翻翻快乐笔记本,提醒自己不是只有难过塞满脑子,只是我忘记了;另外,我也会在太开心的时候,翻阅难过笔记本,我就会恢复平静,只因为想起自己也有不容易的时候。

意外的是,这个手写练习,让我可以开始有日记式的提醒自己活过,也开始会记得快乐的时候,避免下次抑郁掉入觉得天明无亮的状态,开始可以慢慢建立自己也是有快乐生产力的人。


图片|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

发现“标签”能够助人,更让我决定开启《在我消失之前》RESET 标签出版计画

我在标签身上为自己找到光,这就是我真正喜欢自己的开始,也开始写下把这些支离破碎的我。

虽然说我很“不幸”的,都把自己的标签公诸于世,但也有许多人说我的文字可以梳理他们的情绪有所共感,不再觉得孤单。于是我开始将其成册,希望开始传递“允许消失”标签的力量,也许,照亮每一个曾经在黑暗角落的人,是我希望这些“不幸”于揭露在社群上,能够带给大家的温柔片刻。

即使现在我知道我要吃一辈子的药,但知道自己的现状不能负荷太多压力,我就会告诉自己不要太为难自己;而后好起来时,对自己的期待,也不会像是躁郁症的状况下严重坠落。而知道让自己“允许脆弱”的那刻开始,我的手上就再也没有任何割腕的痕迹,连一直焦虑咬指甲见血的习惯都没了。

与精神疾病的共处不知道有没有尽头,但是我相信自己可以以转念这个概念,去掌握与它共处的形式。我很谢谢那些标签在社会上理解成不好的事情,变转译在自己内在认同贴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