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情绪,你习惯压抑或远离吗?一起看看海苔熊的《我没事,只是偶尔情绪太唠叨》书评,练习温柔待己吧!

文|海苔熊

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每一个嘴巴上面说没事的大人,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其实很有事的自己,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我没事,只是偶尔情绪太唠叨。”为了能够长成不动声色的大人,我们或多或少都学会了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但这里的相处并不是真的和情绪在一起,而是透过某种形式和情绪保持一个距离,或者是压抑它,透过过度“投入工作”和某种程度的“上瘾行为”来纾解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压力。

完美主义与过劳

老实说,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因为各种工作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来,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下手,眼前千头万绪、百废待举,觉得自己为什么一直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直到我看到书里“完美主义”与“过劳”的段落,让我豁然惊觉:我是不是对自己太严格了?而且,这个严格可能不只是对我的工作标准本身,而是对一直以来我的身体、我的呼吸都是如此。

比方说,我只要投入工作,就会忘记好好呼吸,然后把肩膀耸起来,让自己呈现在一个很紧绷的状态。本书作者 Liz Fosslien 与 Mollie West Duffy 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练习:你可以尝试让自己什么都不要做,停下来,对,就是停下来。

大约 90 秒的时间,不要去急着解决任何的问题,也不要急着去完成任何的事情,在 90 秒里,和自己好好地在一起。

猜你喜欢:36 岁重度忧郁患者:当黑暗面大到快藏不住,才发现完美主义就是我的枷锁


图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这练习让我想到前阵子我和教练一起重训的时候,教练问我说你是不是都没有好好认真地在呼吸,我才发现如果真的要认真呼吸,把气吸到肚子里面,然后再把气慢慢地吐出来,其实是很辛苦的。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世界,没有好好地看看自己,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好像和自己很近,但实际上却距离自己很遥远。

我相信这不是第一本你购买的心理自助书籍,但是这绝对是第一本你看起来会觉得非常轻松的书籍,里面用非常多的图片,有些时候带一些诙谐有趣,再加上很短的文字。你不用逼迫自己“把头塞在里面”,很拼命地做笔记才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只要偶尔翻一翻,就可以得到一些非常有用的实用资讯,非常适合工作狂、容易焦虑的你。就拿前面我谈到的工作压力来说,Liz 与 Mollie 提到了非常多思考的谬误,而且还用生动的图来做比对。

其中一张图是,你认为有效率的工作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但是实际上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是包含运动、吃得健康、好好睡觉,还有一些良好的社交活动,整体来说,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其实是相对来讲比较少的。

相反地,如果你让你自己一天到晚都在工作,反而会让你自己陷入一个死胡同里面,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而且效率还很差。

延伸阅读:给工作狂的十个休息提案:照顾自己不必结案,生活偶尔需要任性


图片|Photo by Tim Gouw on Pexels

对完美主义的挑战与反思

你可能会说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们的文化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小家长就一直鼓励你要认真投入努力工作,完美主义似乎成为了我们文化的标配之一,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 Liz 与 Mollie 认为完美主义的确能够达到情绪上面的慰藉,通常会一开始的时候让你有一种“爽”的感觉,但长期下来会带来一些损伤。例如,Liz 与Mollie 在书里面谈到,你可以针对几个问题提出反思,包括:

  • 你是从哪里学到对自己设定这么高的期望?

  • 你要求自己这么多,是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什么样的伤害?

  • 倘若你真的达成了对自己的期望,你所担心的事情就真的不会发生了吗?

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最有趣,我也没有想过会在关于完美主义的章节看到这句话。Liz 与 Mollie 请你询问自己:“你想对于年轻的自己说一些什么?”

同场加映: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才不值得被爱?——学习放下对父母期望,你比想像中更值得被爱


图片|Photo by Vlada Karpovich on Pexels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停下来,稍微做了个练习,写了一封信给 17 岁的我:

亲爱的小熊:

希望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能够放下你手上正在读的书休息一会儿,好好地阅读这封信。我是来自于 20 年以后的你,我想跟你说,你辛苦了。

不论是课业、社团或人际关系,都让你喘不过气来,我也非常感谢你的积极投入,我才有现在的人生,有现在的学历和现在的位置,但我也想要提醒你,如果可以的话,试着放慢你生活的步调。

不要总是匆匆忙忙,好好地吃你每一天的三餐,好好对待你的身体,因为你的身体要陪你走很长一段旅程。20 年以后,你会开始耳鸣;会开始经常觉得肩颈酸痛,常常要吃很多的保健食品,可是却经常没有太多的好转;常常会忘记呼吸;常常会忘记照顾自己。

我想这个习惯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起的,或许在你很小的时候,家人还有社会的期待,就期许你要成为这样的孩子。但同时我想要跟你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需要过度地要求自己,适当地在生活当中加入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还有,不要太常熬夜、念书,给自己足够的睡眠,不要相信什么“死了以后要睡很久”这种屁话。三十几岁的我有幸读到了一本书叫做《我没事,只是偶尔情绪太唠叨》,Liz 与 Mollie 提到了一件事情,让我也有深刻的反思,所以我想在这里分享给你。

我知道你是一个很难拒绝别人的人,但 Liz 与 Mollie 说,每一个说“不”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是”,当你拒绝了一件事情,你就可以把你拒绝的时间拿去做其他的事情。

而当你答应了一件事情,也意味着你答应了这件事情之后,原先你要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时间会被消耗掉了,所以,在每一次你答应与不答应之间,你都在做选择。最后,我想要跟你说,试着对自己好一点。

在你的生活里面,不要经常告诉别人“没事、我可以继续撑下去”,适时示弱,适时向别人求救,不要总是当别人的救火员。偶尔,你可以当那个需要被帮助的,也会觉得疲累的 17 岁少年。

by 一直深爱着你但现在才发现的,37 岁的你

难受的时候,更需要温柔地对待自己

在我写完这封信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压力小了许多,表面上像是写给过去自己的信件,但实际上却是写给现在的自己的信件。Liz 与 Mollie 也建议,当你觉得情绪很唠叨的时候,可以试着停下来感受一下,是不是你忽略了某一个部分的自己。

你可以试着拿一张纸写下那些你可能还做不到,但是想要跟自己说的话,例如“我需要独处”、“我现在没有办法做这件事情”、“我可以有情绪,而且我想要好好感受情绪”。

这些小动作一开始看起来会很愚蠢,但随着时间,你会发现 Liz 与 Mollie 他透过某种方式将他们所知道的心理学知识传递到你的生活里,形成你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此去经年,你可能还是会经常有许多的情绪出现在你脑海里,对你自己唠叨,但没有关系。

所有不动声色的大人,背后都有一个吵吵闹闹不断要糖吃的小孩。所以,就像 Liz 与 Mollie 所说的:“即使诸事不顺,日子还是要顺顺地过。”就算没办法顺顺地过,也可以让自己稍微暂停一下,准备好,重新再出发。

推荐阅读:海苔熊专文|暂时休息一下也没关系!试着脱下你的“冒牌者症候群”面具,真实生活


图片|Photo by Julia Avamotive on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