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上映一段时间,也许你已经看过不少解析芭比的文章,但你有想过从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吗?

文|陈湘妤心理师

芭比到底是什么?

芭比,是人们对于合格女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曾经很限缩,例如,漂亮的女生就是那个金发碧眼、腰瘦奶澎的长发辣妹。

在时代的推进下,玩具公司想要变得更具包容性,芭比娃娃也有了不同的样子,开始有了非裔、亚洲人,他们的职业也开始变得更多样,有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厉害的工人,也有的芭比当上总统。

设计这些娃娃的人大概会这样声称:“这是为了赋能我们的女性!让女孩知道,他们也可以做到这些!”

芭比的形象改变,也影响了人们对合格女性的想像。合格的女性、好的女性不只要漂亮,他们还得非常有能力、自信、聪明。而这当然也一定影响了玩芭比娃娃的孩子们的内在。

这么说起来,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的童年,我们观看的卡通、电视剧中,主角的故事线在追求的,自然会成为孩子在追求的。当大家看《真珠美人鱼》的时候,同班的女孩子开始练习歌唱,并且默默地变成恋爱脑。

看《公主小麦》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梳起公主头。前几天看白洁如写,他讨厌看圣母人设,她说“宣扬女主的善解人意的圣母人设,就是她每个选择都是对别人好,委屈和牺牲自己。”

我们女孩很早就学会了和谐才是对的,为别人好才是对的,女孩应该要善良,即便被伤害了都不轻易地做个恶人。

这件事情在性侵官司里尤其明显,那些受害的女生,很常在面对诉讼的过程中会表达:“虽然我觉得他这么做很过分,但一想到对方可能会因此被关,对我投以憎恨的眼神,我就觉得害怕,我就觉得我做错事了。”

是的,你喂给孩子什么,他们的底层逻辑就会吸收什么,过了几十年,这些底层逻辑影响着他们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图片|《芭比Barbie》 剧照

谈回芭比,其实芭比的塑造以及其女性形象的扩张,恰好可以反映第二波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第二波女性主义要诉求的几个关键字就是“女生也可以。”男生可以当工人,女生也可以;男生可以当总统,女生也可以。

第二波女性主义在追求的是中产阶级的地位跟权力,这样的追求并没有问题,放在时代脉络下来看,1960 年代的白人女性当时想要外出工作,但在职场上发现很多性别歧视,自然有这样的呼召。这样的呼召其实也形塑了一套“何谓合格女性”的价值观。

想当然尔,“女生也可以”有其限制与问题,在剧中,妈妈 Gloria 说,“那平凡芭比呢?那些平凡,有橘皮,会老去的芭比呢?”

就是第三波女性主义以及后女性主义试图质问的命题:

一定要功成名就吗?

一定要又漂亮又白皙吗?

一定不能阴柔要很阳刚才可以被尊重吗?如果这些都不是呢?

如果我在这套父权与资本共构的社会标准里,我就是既平凡、懒惰、放荡可是又爱漂亮,我就不能有我的力量、我的能耐吗?

我就不是合格的女人了吗?

我就一定要合格吗?

我们难道不能欣赏我们自己吗?

同场加映:《芭比》玛格罗比 Margot Robbie 人生金句:时间是唯一可以浪费,但无法买的东西

欣赏与主体性

我们终于谈到了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是什么意思,就是我要我看待我自己的方式,是正向的。

在做社会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愈被压迫、愈边缘的族群,愈容易谈到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自己想要欣赏自己,愈主流的社群,反而愈不会去提到,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所以可以有自信。

为什么?

因为压迫的本质,就是让特定的族群,断裂、分裂、异化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从一个个体(individual,原指不可分割的)的内部你和自己分裂(divided),你的内在有好几个你,你看着自己,你就愈看见自己身上“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地方。”

反过来说,压迫的对立面,就是主体性(subjectivity),那种合而为一,我是我自己,我有资格,我可以,我有能力的感受。这也是我在《芭比》这部片中最喜欢的部分。

我很常认为,小说与作品其实从头到尾只处理一件事,叫做离散感(diaspora),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验不同,对语言的感受一定有都会有些微不同,一个人是无法完全同理另外一个人的。

换句话说,人在某种程度上注定是孤独的。可是也因此,作品透过场景塑造、对白、人物互动,让你去体会一种作者感觉到的“感觉。”


图片|《芭比Barbie》 剧照

芭比给了我关于主体性的感觉,在此之前,我可能也说得出主体性这三个字,甚至也觉得我有一定的主体性。

看完芭比的几天内,我在谘商的时候忍不住开始觉得奇怪,我从来没有在现实社会中遇到任何一个女孩拥有如芭比一样的自信与理所当然,我会试想,任何一个生活中为情所伤、被辜负的女孩,如果她是芭比,她的反应会如何不同?

她可能会生气也会悲伤,可是应该不会太久,甚至可能也没有那么在意,她不觉得自己是为了服务另外一个性别而存在,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男友、没有另一半就觉得自己不完整,毕竟她是芭比。

我也鼓励各位女性想想看,在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处境,如果你是芭比,会有何不同?

你大概不用半夜走在暗巷中提心吊胆,说话也大概不会一直被别人插话,你也不会总是质疑自己是不是太情绪化、太骄傲、不够谦虚、伤害了别人。

当然,我并不是说芭比的世界应该要被导入人类的世界,请记得,女性并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在剧中,肯尼的角色更像是女性。这个我们之后有机会再来谈。

无孔不入的父权

父权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是无孔不入,当多元平等成为政治正确,父权开始掩人耳目的同时,又与资本主义完美结合,让辨别歧视变得更加困难。

肯尼问公司的管理人:“什么?你们不玩父权这套吗?”管理人面带难色与笑意:“喔不,我们玩,但就是,不用明着来的方式。”各公司行号都声称自己很平等、很多元,毕竟这可是现在的普世价值,谁敢公开说自己歧视多元性别。


图片|《Barbie芭比》剧照

实际上呢?

那些所谓的代表性不足群体进入公司,仍然面对了歧视的日常环境,同时还成为公司标榜平等的招牌。一个没有设立残障厕所并且有性骚扰事件的公司,领导人可能跟你说,喔我们公司很注重平等,因为我们的其中一位 CRM 同仁,她就是同性恋又是身心障碍人士。

同样的,这样的恶意并不只出现在那些不认同女性主义、女性力量的人身上,它们同时也出现在那些觉得自己真的在意女性角色、女性力量并认同女性主义的男人身上。

电影中,Mattel 老板很喜欢芭比娃娃,也同意芭比是为了要赋能女性,但仍然随处可见他身上各种父权的幽灵,例如,赶着坐车的时候最在意自己要坐第一个,要下属跟自己讲话的时候用 e-mail 因为自己正在开重要的会。

向女性表达自己的支持的时候说自己是母亲的儿子、姑姑的外甥,他跟这些女性关系都很好。

变形后的父权意识形态变得更难以辨别。但是透过芭比的世界观,我们却可以更明显地比对出那些荒谬的地方,我认为,这是芭比这部剧最成功的地方。

猜你想看:《Barbie芭比》票房破 3 亿美元!从肯尼看有毒男子气概,身体印象的缺席

从想像到真实:女体与存在主义

片头,旁白说一切都很美好,除了那个死亡的念头之外。

昭然若揭了本部电影与存在主义的关系,在死亡面前,资本与父权才会露出真面目,让人们对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赚钱、为什么我们要成功、为什么我要保持年轻,或是小至为什么我们要穿内裤。

面对死亡,我们也得以反压迫,重新与自己的身体与生命和解,不再用残酷的眼光去批判自己的外表与特质。

同样的,死亡与存在也让我们检视不停追逐与竞争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义。

方格正写过:“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对死亡焦虑的否认,人类试图活得如神一般无穷无尽。”而芭比们一开始说的:“今天是最美好的一天,昨天也是,明天也会是,直到永远。”无非是方格正说的“如神一般活着”的最好写照。

前面提到,芭比娃娃是一种对女性的想像投射,而整部电影讲的就是芭比如何走出想像,成为真实的人。而要从资本主义与父权社会共谋的女性想像中走出,成为真实的人,就是得面对自己的平滑的足弓、大腿上的橘皮、日渐生出的皱纹,必须面对烧焦的吐司、没煎好的鸡蛋。面对事物的不完美,并且认知到自己会死亡,不是神,而是人。


图片|《Barbie芭比》剧照

同时你要面对真相。怪芭比拿出高跟鞋与平底鞋要芭比选择,此幕致敬了《骇客任务》中的蓝药丸与红药丸场景,但更阴性,要面对真实的生活,不是吞下冰冷的、有着被医治隐喻的红色药丸,但当然也不是穿上美丽的高跟鞋。

若要面对真实,我们需要的是一双朴素的平底鞋。你需要主动穿上平底鞋走这趟人生路,你要感受青草地的搔痒,要感受脚下的每寸崎岖。

这个时候芭比说,她“绝对选高跟鞋,绝对选高跟鞋的啊!”她表示自己“根本不想要改变。”但是怪芭比说:“错,你没得选,我只是看似给你选择让你有一种自主的感觉,实际上你就是要选平底鞋。”

这一段真的是非常精彩,这一幕企及了《骇客任务》无法触碰的高度,也回应了许多女性主义者们的挣扎:人生充满改变,根本没有不变的选择,改变是生活的本质。


图片|《Barbie芭比》剧照

你以为我们可以选择不认识女性主义?不开天眼吗?你以为我们不知道认识女性主义之后,看更多事情会不顺眼不开心吗?

错,我们根本没得选,一旦作为人,掉出了集体想像之后(也终将会掉出),就是得面对生命体受压迫的状态,认知到世界的不完美与残忍。

面对了真相,面对了冒险,最后一幕,你要面对自己的身体。

整部电影的结局真的是我要站起来拍手三天三夜,真的是,天才!!!!

我前面就提到,压迫的本质就是使我们与自己断裂,与他人断裂,与环境断裂。芭比走了世界一遭,与环境重新连结,与他人连结(修复与 Gloria 的关系、肯尼的关系),最终仍要与自己的关系修复。那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

最根本的就是与自己身体的关系,了解那些曾因为想像而被消除、抹去、遮掩、欲盖弥彰的性器官,就是我们与自己身体和解的第一步。所以芭比最后,她是去看妇产科,不是去应征新工作,不是去当总统,她是去认识与面对自己从想像中走出而逐渐真实身体,而这一步,比应征新工作与当总统,都更具女性主义的意味。

无论你是否学习女性主义,只要你愿意追寻真实的自我,并真诚地认识死亡,你终将会触碰女性主义,你终将褪下社会对你身上标签的想像、你对自己的想像,面对生活、面对苦难、面对烦躁与无聊,同时也享受与之而来的快乐与喜悦、平凡的幸福,而你也终将触碰平等、反压迫,以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