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另一半,你常在想对方是否在乎你吗?一起透过 3 个日常情境观察看看吧!

文|不是猫

一、心情不好时,他待你态度如何?

在心情愉悦时,多数人都能用正向良好的态度与人交谊,然而,观察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状态时如何对待他人,往往更容易看清他是否值得深交。

  • 将你视为情绪处理器

如果伴侣时常迁怒于你,或者总是满口抱怨,那你可能必须小心了。

前者不消说,适度地在情绪上依赖伴侣是正常的,但过度地认为伴侣应该为自己的情绪买单,是不负责任的展现;后者则隐含了当事人对真实自我的无法接纳,以及对事物缺乏改变动力、能力的状态。

不少女孩有着“圣母”心性,认为“唯有自己可以包容对方”,并将此视为对爱的牺牲与奉献,又或者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让伴侣有这么多的不满。

这样的病态相处模式,可能纵容施展情绪暴力的一方,让他失去成长契机,误认自己不必改善 EQ,也会对双方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推荐阅读:亲密关系的 6 种警讯:朋友不喜欢你的伴侣、用做爱来解决冲突


图片|Photo by Mikhail Nilov on Pexels

  • 不愿表达自我情绪

另一种危险的类型,是“封闭型”的伴侣。在传统华人社会的性别规范下,即便“男人有泪不轻弹”已被年轻一代视为过时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常使一些男性不敢承认或面对负面情绪,更遑论谈论自己的痛处。

心理学家 Noam Shpancer 在谈论负面情绪时提到:“逃避会助长困境,并且削弱你。”(Avoidance strengthens the problem and weakens you.)[1],并认为无法直面情绪者往往会愈发封闭,导致情绪处理能力下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看见一些“好好先生”,这类人不发脾气则已,一发脾气就如同火山爆发,主要原因是负面情绪累积之下,压力阀失去了效用。不懂如何表达或倾诉没关系,毕竟这是台湾教育体制中缺乏的一环,重点是要有学习的意愿。

幸福的伴侣关系通常保持着安全且敞开的沟通,强调“同理”的重要性 [2]。然而,当一方完全不愿意倾吐心声时,同理心也无用武之地。

  • 需要沉淀,但愿意倾诉感受

部分友人和我一样,坚持“今日架,今日毕”,其他人却不然。不可讳言,人多少需要时间整理自己的情绪,才有办法坦承,而各人需要沉淀的时长不尽相同,但总是因为在意伴侣的感受,不希望负面情绪牵连到对方,或者担心不良的表达可能会导致关系裂痕。

对于急性子的人来说,如果对方需要的沉淀时间过久,不免会产生“你不能马上跟我说,是不是我没有获得你足够的信任”的自我怀疑。

作为这类人的伴侣,我们需要协商“双方都能接受的冷静时长”,以免一方存着体贴的善意,却造成另一方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对方的情绪之外,反而感情不谐。

猜你想看:吵架时先别急着辩解!重复对方说的话,让他知道自己的话其实很伤人


图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二、犯了错,他是否愿意谈论错误?

传统华人家庭常见一种样态:当有人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会以其他行为来代替传递歉意。我并不反对这样的作法,只要双方都能接收到这个讯息,并因此感到释然,那也是一种相处模式。

然而,爱情亲密关系中的两方通常来自于不同家庭,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你知我知”的道歉方式,不见得适用于每个人。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双方都觉得某句话、某个行为不恰当,不代表两人对症结点的理解是一致的。

倘若我们只用行为来弥补“过失”,便可能会失去一次更深刻瞭解伴侣的良机,甚至导致下次仍旧发生踩到对方地雷的情形。“谈论错误”让我们不自在,但却具有必要性。

而谈论的过程中,犯错与被冒犯的双方也必须学习抱持正确的态度,将焦点集中于“瞭解对方”和“改善关系”,而非指责对方之上,才能正向地从错误中学习,并修复关系。


图片|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首先,犯错者必须真诚面对错误造成的伤害,避免落入“我都已经道歉了,你还想怎样?”的窠臼。一旦流露出不耐,受伤的一方通常便不愿意陈述自己的心情──毕竟,谁会想在被责难的态度之下,暴露自己的弱点呢?

其次,被伤害者固然委屈,但也不应抓着对方的错误穷追猛打。要知道:沟通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以及避免下一次可能重蹈覆辙的伤害。

若希望对方向自己表示歉意,最好直接提出自己期待的修复方式,不要藉由反覆指责对方的错误、加深对方罪恶感来获取优势,或换取相对应的补偿措施。

三、当关系越紧密,他是否越在意?

周围曾有不少女性友人抱怨,当对方“追到手”之后,对自己的态度就“不如以往”了。姑且不论两情相悦之下,“追求”是否有其必要性,我们需要更多观察的是当两个人越来越亲密的同时──这里指的亲密并非限于肢体接触,也包括心灵交流。

他属于那种“都这么熟了,何必那么计较”的类型,抑或认为“因为你是我的重要他人,我会更重视你的感受”?知名作家亦舒曾说:“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我的某任男友是迟到“惯犯”,有趣的是,他在上课、跟朋友约、系上活动时却可以准时。问他原因时,他说:“那是因为我把你当家人啊!”我恍然大悟,确实如此,他对待家人总是特别不注重守时或礼节;然而,他总游刃有余地将这些“尊重”留给“外人”。

同场加映:长久的爱情,需要界线!关系心理学:缺乏放松与被尊重的关系,何来幸福可言?


图片|Photo by Alex Green on Pexels

跟这样的人交往最大的问题在于:你与他越亲密,你获得人与人间基本尊重的顺位就越低。对于这类的人,在沟通无果之后,只能尽快选择成为他口中的“外人”。唯有如此,才能获得这类人的在意。

犹记得,当时的男友从不吝于说爱我。遗憾的是,在意不应该被化约为“我爱你”三个字,真正的爱,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情境中,由“己所不欲,无施于人”的态度体现。

还记得孩提时的经验,曾有次犯了错,妈妈骂了我,但电话一响,她接起来全然是和善的态度。挂电话后,我问她为什么明明很生气,却能对别人好好说呢?

她想了想,郑重向当时还年幼的我道了歉。从此,她明白我已经长大,可以向我诉说她之所以生气的缘由,而不是藉由发脾气来让我改过。

妈妈以身教让我认识到:对关系越亲近的人,就要越留意他们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练习将“心里的在意”化为“实际的行动”。例如,当对方在日常生活中付出时,受惠方总不忘以感谢和赞美回馈,而不是视为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

延伸阅读:遇到情感匮乏的对象该怎么办?关系心理学:付出要对等,才会有意义


图片|Photo by Andres Ayrton on Pexels

当期待对方为自己做些什么的时候,不会理直气壮认为“因为我是你的谁,所以你该为我⋯⋯”,特别是节日庆祝、温馨接送等,没有一项事物是别人原本就“应该”帮你做的。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该学习的功课吧!

学着向最亲近、相爱的人敞开心怀,也学着在低潮时仍维持着一定的温和。毕竟,我们几乎都社会化到不会迁怒于陌生人,那么即使在所爱的人面前痛哭或埋怨,也该有不把对方当出气包的能力。再怎么愿意给人依靠的肩膀,也禁不起一再莫名地捶打。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家人和所爱之人怀有多于陌生人的包容,如此才得以建立真实的连结与有意义的关系。”—欧普拉温芙蕾(Oprah Winfrey)[3]

我们都是情绪独立的个体,但也因为亲密关系而彼此依赖。透过生活中小情境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多认识彼此的价值观是否一致。祝愿每个人,都找到真正在意自己的伴侣,在美好的关系中发展生命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