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MeToo 延烧各界,支持加害者的言论开始发酵,许多人质疑幸存者“为何现在才说”?但我们更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群人,选择站在加害者那边?

在进入文章之前,想先告诉正在面对伤痛的幸存者们,近期的风波可能会唤起许多过去不好的回忆,若你因此感到不舒服、感到害怕,你可以不往下阅读这篇文章。

只字片语都有可能触动创伤,在你还没准备好前,先暂时远离风暴,照顾好自己。我们都知道,面对这些伤痛你已经很努力了。

近期台湾性骚扰案件延烧,不论是政界、学界,包括艺术界、娱乐圈也有幸存者跳出来诉说受骚扰的经历。

面对台湾 Me Too 浪潮,许多人会质疑“为何现在才想到不舒服?”、“为何当时不说?”,也有人开始对层出不穷的性骚扰指控感到厌倦,直要幸存者“为什么不提告就好?”、“拿证据出来”。

幸存者为什么“无法说”、为什么不提告,女人迷站上已有多篇文章讨论,今天我想讨论的是:为什么有人选择跟加害者站在一起?要幸存者“保护好自己”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他们选择站在加害者那边?

观察性骚扰案件下的留言讨论,我统整出两种支持加害者的言论:

一、不相信世界有这么坏,认为事出必有因

在反对 Me Too 的声浪中,有一部份人会试图为加害者寻找“正当理由”,开始检讨幸存者的言行、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甚至会将整起事件导向阴谋论,怀疑事件爆发的动机及时机。

会有这样的行为,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正视现实、不相信有这么多的性骚扰事件在发生。为解决心中的不平衡,他们会不断“合理化”性骚扰行为,告诉自己:性骚扰不是社会问题,是个人问题。

延伸阅读:你为什么不反抗?心理师谈面对性暴力的三阶段反应,无法逃跑是有原因的!


图片|Photo by Tiago Bandeira on Unsplash

二、与加害者身份重叠,觉得自己受到攻击

第二种支持加害者的声音,通常与加害者具备相同的性别或身份地位,面对幸存者的指控会认为“自己也成为攻击对象”,因此产生防备心态。

女性主义的崛起,让部分的人感受到相对被剥夺感。这群人不关心事件本身,只是想对所有的女性言论进行攻击。

延伸阅读:为何性暴力幸存者不敢发声?幸存者更害怕的,是羞辱文化:伤害可能大于性侵和霸凌本身

他们会率先攻击幸存者“动不动就说性骚扰”、“我都不知道怎么交朋友了”,藉此安慰自己:不是我不懂掌握身体界线,是他不懂什么叫幽默。即使今天幸存者是男性,他们依旧会喊着“女性主义者站出来啊!”、“女权不说话了”,对于女性主义者长期支持男性幸存者的呼吁,视而不见。

而面对加害者的道歉,这些人也会选择给予鼓励,认为“有道歉就要肯定”。彷佛一句道歉,就能弭平幸存者多年来的伤痛。

不论是哪种反对的声音,都忽视了性骚扰事件中最重要的一点:幸存者的样貌是多元的,充斥性骚扰的日常,也会是你我的日常。


图片|Photo by Mario Azzi on Unsplash

当我们只要幸存者“保护好自己”

“保护好自己”是我从小听到大,也最厌倦听到的一句话。身为女性,我的父母总告诫我不要太晚回家,很危险;不要随便对男生笑,很危险;要装出不好亲近的样子,保护好自己。

即使设下层层防备,我还是在放学回家的火车上被成年男子搭讪、纠缠;在上学的途中被路人吹口哨;在下班后的捷运站遇到陌生男子要用几万元换我一晚的陪伴。

这是我身为女性的“日常”,也可能是任何性别认同、任何外貌,任何人的日常。

研商阅读:电影《女性日常》:6 则女性遭性骚扰的故事,你也是沉默的旁观者吗?

当我们持续要幸存者“保护自己”,却忘了强调身体界线的重要性,只会让更多加害者打着“无知”的理由,用“我不是有意”、“我没有要伤害他”等藉口为自己开脱。

反而是受到伤害的幸存者,会因为这句“保护好自己”陷入自我质疑,怀疑这些伤害都是自己造成的,也让他们更没有勇气说出来,更无法捍卫自己的权利。

与其空泛地要人“保护好自己”,不如让加害者知道“请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权,任何的言语、玩笑,都是有界限的”。

我受到骚扰,同事却笑了出来

我曾经在餐厅打工,也遇过不少言语、肢体的骚扰,而最让我感到冒犯的一次,是有一群大学生在用餐离开后,在桌上留下一张画有两个男性生殖器的纸条。

我清楚知道这张纸条是留给负责该桌的我,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一整天辛苦的工作,要换来一张歧视性的羞辱字条。第一时间,我做了所有幸存者都会做的事——检视自己的所有行为,确保这个骚扰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

延伸阅读:“请别忽视你的不舒服!”那些跟你说性骚扰没关系的人,是想要杀死你的心

因为咽不下心中怒火,我将事件分享给一位要好的同事,他却在第一时间笑了出来。那时我体会到,原来这样的遭遇、原来被性羞辱,在别人眼里是“好笑的”。

我没有多做反应,但当天没有再跟那位同事说话,直到下班前,他主动向我道歉。


图片|Photo by Hannah Popowski on Unsplash

对不起,幸存者的遭遇不是玩笑

有学者指出,性骚扰逐渐走向“常态化”跟长期的“社会漠视”有关,而社会的漠视则起因于“玩笑”的包装,当社会持续相信“这只是个玩笑”,便会逐渐对性骚扰事件无感,促使加害者变本加厉。

延伸阅读:性骚扰成为日常玩笑:学者曝“社会漠视”最可怕,坚持零容忍才能有效杜绝!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已经犯罪的加害者,但可以从日常提醒身边的人,强化社会集体的性别意识。

后来,那位同事告诉我,经过反覆思考,他意识到这件事不能用玩笑带过,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严重的羞辱及攻击,他不应该随意地把他人的遭遇当作玩笑对待。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见什么?

性别意识是可以从日常生活学习、建立的,只要你愿意同理周遭的所有人,学习换位思考,分辨“什么事不能做”一点都不难。

面对性骚事件,我们可以这样做

1. 从日常生活强化性别意识
2. 尊重身体自主权,检视自己的日常言行
3. 别再要幸存者保护好自己

掌握身体界线是所有人的课题,我们应该更积极地检视日常中,那些以“玩笑”、“示好”包装的侵犯行为,而不是将责任推给受到骚扰、伤害的那方。

不论是对周遭的友人或是自己,都该时时刻刻提醒:任何的“好意”都不该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论双方关系有多亲近,我们有义务守好彼此的身体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