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说来就来,让你无法掌控?《刻意放松》教你“STOP 情绪缓和术”,4 招审视自我需求,重新拟订行动策略!

当你沦为情绪的奴隶

你是否曾因为情绪突如其来窜上脑门,而冲动做出让彼此都受伤、让自己后悔万分的行为?一股难以压抑的巨大力量推动着你去“做些什么”,使你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踩不住煞车?

这种俗称“理智线断裂”的现象,与大脑里负责危机警示的“杏仁核”,以及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质”有密切关联。

假如大脑时常放任杏仁核警铃大响,前额叶却无法适时介入、提供思考与判断,人们就容易因为持续升高的焦虑与激动状态,做出失控的行为。


图片 | 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假如你出现类似倾向,请不要自责,这并不是代表你脾气不好或抗压性低。

杏仁核是站在保护你的立场启动警铃,它只是不希望你受伤。至于脑袋里的警铃为何经常为了小事、甚至令人难以理解的事而失控,通常与你的成长经验有关。

猜你想看:一吵架就理智线断裂?心理师梳理“心理失控”原因,疗愈原生家庭的伤

好消息是,大脑里的神经元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发展。只要开始锻炼杏仁核与前额皮质间的连结,两者间的通道就会慢慢被建立起来。未来遇到危机、杏仁核开始启动时,前额叶皮质不再只是双手交叉在胸前袖手旁观,而能够适时相互支援。

如此一来,你依旧能感觉到各种情绪,却也能够做出适合当下的行为反应。

换句话说,以前的你被情绪所奴役,但现在你将成为情绪的主人。这种改变,可以藉由练习 STOP 情绪缓和术来达成。

情绪缓和术帮你成为情绪的主人

STOP 情绪缓和术有四个具体步骤,依序是“暂停动作”、“留意呼吸”、“自我观察”、“重新表达”。


图片 | Photo by 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S:Stop,暂停动作

捕捉到负向或强烈情绪浮现的片刻,最简单却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告诉自己:“停!现在什么都不要做。”

“什么都不要做”就是当下唯一要做的事情,光是停止动作就有机会减少冲动行为产生。

延伸阅读:焦虑者自救指南!心理作家海苔熊:克服焦虑,从每一天练习心疼自己开始

假如你本来就是很擅长忍耐的人,这个步骤你一定很精熟。但是以前你除了忍耐别无他法,现在,后续三个步骤让你跳脱这个状态。

现在,你要提醒自己:

  • 停,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东西,不要扔、不要摔、更不要伤害自己或他人。
  • 停,你可以微微松开嘴唇,但不要急着说任何话。
  • 停,你可以持续看着前面的人,或者将视线瞥到一边,但不做任何反应。
  • 停,不要把辞呈递出去,不要寄出信件,不要发送信息。
  • 停,请对方给你一些时间,不要急着做决策。

“停”,就是此刻你所要做的事情。

此刻,不要让事情如过往那样变得更糟、失控,就是最好的开始。你想骂人、想摔东西?请放心,未来机会多的是,不急于这一时。

你可能会抗议:“可是,过了这个时间点我就冲动不起来了啊!”

嘿嘿,恭喜你发现了这个事实!

猜你喜欢:“想生气时不生气,该生气时要生气”关系心理学:怒气来自莫名的恐惧,请试着剖析它

T:Take a breath,留意呼吸

有时候你就是处在束手无策的困境当中,这时深呼吸就是你信手拈来、非常有效的冷静方式。

稳定而规律的呼吸可以调整自律神经,帮助缓和当下急促的心跳,放松紧绷的肌肉。

此时的呼吸其实没有什么技巧,想要大口呼吸就大口呼吸。千万别在这个时候提醒自己:“据说道行高深的人都可以用安静且不着痕迹的方式呼吸。”

刻意控制呼吸反而会让激动状态下的自己更不舒服。身体需要多少氧气,他会自行告诉你。经过几次大口、大声呼吸之后,你会发现呼吸自动变得缓慢、轻巧且不费力。这代表你已藉由呼吸帮助身体重回平稳的状态。


图片 | Photo by Надя Кисільова on Unsplash

此时你也能感受到胸口的起伏变得比较不明显、心跳的速度逐渐缓和。或许肌肉还无法完全放松,但内心那一股“非得做点什么”的冲动已经缩小许多。

来,现在观察一下自己呼吸的力道与速度。感受一下这与你在生气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假如你发现自己正在憋气,或者刻意控制呼吸的力道,请提醒自己:吸气会自动到来,呼气也会自动发生。只要观察呼吸的运作就好,不要花力气去控制。

O:Observe yourself,观察自我

身体趋于平稳之后,就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心(其实是指大脑)上面了。

有时候情绪像是俄罗斯娃娃,一种情绪里包含着其他情绪。例如生气背后,经常是因为挫折、失望、无力、恐惧等情绪引起。假如我们因为感受到生气就指责他人或责怪自己,表面上抒发了情绪,却没有贴近内在真实的声音,就没办法达到真正的安抚效果。

情绪也是一种信号,当内在有某些渴望被忽略、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某些声音没有被听见,相对应的情绪就会跳出来提醒你。

唯有听懂这些声音,你才会更清楚情绪究竟从何而来,也才能够掌握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否则就会陷入很生气/委屈却说不清楚的窘境。

延伸阅读:致孤单成长的孩子们:儿时未曾从父母身上得到的爱,你可以自己来

在这里,提供几个可以帮助你探索自己内在需求的问句:

  • 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有这么大的情绪?
  • 在这件事情里,我真正最在意的是什么?
  • 在这个情绪背后,我真正希望别人听懂的是什么?
  • 如果可以,我期待别人帮忙的部分是什么?

你发现了吗?重点不是别人做了或说了什么,而是自己的需求、渴望是什么。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藉由自我探索来帮助自己。

P:Proceed,重新表达

面对危机、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的应对策略多半提取自过往的经验。这和生物演化的过程有关:事态危急,哪里还有时间慢慢思考?

偏偏现代人类的生活极其复杂,最先浮现脑海的这些招式不见得适用在每一种情境,而且人们因为仰赖惯性,往往没有发现自己在重复使用无效的方法。


图片 | Photo by Nils Huenerfuerst on Unsplash

我曾经与一位母亲谈话,我问她,如何停止孩子熬夜玩手机的行为?

她会告诉孩子:“好了,把手机收起来了。”

我问:“假如他不听话呢?”

她会提高音量:“好了!手机收起来了!”

我继续追问:“那要是他依旧不听话呢?”

她说她会大吼:“手机给我收起来!到底有没有听到?”

像这样,只不过是音量大小的不同,其实讲话的内容是一样的。重复同样无效的行为,怎么可能得到有效的结果呢?

情绪冷静下来、也探索完自己的需求之后,我们要练习思考:

  • 过去的行动方式里,哪些能有效达到我的目的?哪些无效?
  • 刚才的表达方式,有让别人理解我想表达的吗?
  • 有哪些表达方式更能够让别人懂我?
  • 如何行动才能减少伤害,或者接近彼此的期待?

经常陪伴自己整理过往的行动经验,有效的策略就保留,无效的就避免重复。未来,你就更能够在需要时为自己筛选出有效的行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