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逝世六周年,“权势性侵”案件仍层出不穷,我们能为幸存者做些什么?幸存的你,永远记得不是你的错,作为支持者的我们,真心倾听、积极陪伴,愿所有受伤的心灵找到出口。

“当你在阅读中遇到痛苦,我希望你不要认为‘幸好是小说’而放下它,我希望你与思琪同情共感。

林奕含逝世第 6 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仍是不少人到现在,还没有勇气翻开的一本书。

女孩“爱上”诱奸犯的故事,引起社会对“权势性侵”的讨论,然而 6 年过去,我们的世界有变得不一样吗?

对不起,世界没有变得更好

近期“日本杰尼斯丑闻”轰动全球,已故创办人强尼喜多川遭指控长期性侵旗下艺人,幸存者多为未成年。这则新闻虽是由英国媒体 BBC 报出,内容主要谈论的事件却多是来自日本媒体《周刊文春》于 1999 年的报导。

延伸阅读:为你挑片|《童话・世界》谈权势性侵:权力不是要人做什么,而是它能让人做什么

让人讶异的是,这么多年来日本社会依旧却对此事件噤声,直到今年再被报出,也未看见主流媒体大动作报导。其中首位实名公开的幸存者冈本 Kauan,甚至还是在 1999 年事件后才加入杰尼斯,可见事务所的权力远高过未成年者的权利。

这不是被压倒性的性侵,而是被社会性侵。如果我的心中没有“和喜多川有性行为,职业生涯就可以更进一步”的幻想,应该不会发生这种事。

不只日本,在台湾、全世界,权势性侵案件仍层出不穷,而正义总是来得太晚。

幸存者总要经历多年的挣扎与痛苦,才能有勇气站出来为自己发声,有的人甚至因为遭侵犯时年纪太小,一直到多年后才惊觉自己受害。

幸存者鼓气勇气发声后,又要再面临漫长的诉讼期,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更可能像林奕含事件一样,正义无法伸张。


图片|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身为性侵幸存者,我能向谁求助?

如果你处于性侵伤痛,正在寻找自救的管道,想请你先给自己一个最大的鼓励。所有的性侵案件,没有幸存者主动跨出这一步,就不会有后续的救援行动。

还没准备好的你,也请不要苛责自己,现在最重要的是先照顾好自己,不用勉强自己马上站起来,不论要花多少时间。

延伸阅读:性别选书|《我是金智恩》:南韩 Metoo,是权势性侵受害者的劫后重生

一、性侵/性骚扰事件通报管道

  • 110 报案:若遇到立即涉及人生安危的事件,直接拨打 110 报案专线。
  • 113 保护专线:若遇家暴、性侵等事件,不论是当事人或旁观者,都可以通过 113 专线求助。24 小时全年无休,协助谘询、通报、服务转介等内容。由专业社工接听评估后续行动,且备有通译提供多国语言服务。
  • 关怀 e 起来:线上通报、谘询平台,处理有关家庭暴力、性侵害、儿少保护等相关事件。
  • 各县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如果有任何通报、案件处理的疑问,可直接询问各县市性侵害防治中心。

二、遭遇性侵事件,可以向谁求助?

三、面对心理创伤,我能怎么好起来?


图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面对权势性侵,可以怎么办?

“权势性侵”在法律上的解释,是指因亲属、监护、教养、教育、训练、救济、医疗、公务、业务或其他相类关系,受自己监督、扶助、照护之人,利用权势或机会为性交者。

延伸阅读:老师的权势性侵案:嫌性别教育太早?晚教,是给狼师更多时间欺负孩子

权势性侵的加害者与被害者,通常存在上对下的从属关系,这样的性侵是建立在信任、亲密关系、权力关系之上,被害人可能被权力、暴力威胁,或是受到“以爱之名”的 PUA 手法操弄,在违反自身意愿的情形下与对方发生关系。

这样算性侵吗?他对我很好,不会伤害我吧?他是因为爱我才这样对我的吧?事情变成这样,是我的错吗?这样很正常,是我太敏感?

根据卫福部统计,2022 年总共有 17,201 笔性侵害事件通报,当中更以“配偶”、“男女朋友”、“朋友”、“职场关系人”为多数,可见多数的性侵案件是熟人犯案。幸存者不只遭遇身体上的侵犯,面对的更是亲密关系的欺骗与背叛。

图片|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遇到权势性侵,能怎么办?

除了透过以上专业的求助/谘询管道通报,以下几句话想送给受伤的你。这不是专业的谘商建议,也不一定会让你马上好起来,把这些话收在心里,当你感觉快撑不下去了,记得拿出来提醒自己“你是值得被善待的”。

撕开“以爱之名”的假象,only yes means yes

面对权势性侵,幸存者容易被 PUA 等心理手段操控,对方会用“我是喜欢你”、“我是爱你”等话术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幸存者怀疑自己的不舒服是“想太多”、“太敏感”,错失了求助的时机。

若你在一段关系中感到不舒服、被侵犯,即使是你再亲近、再喜欢的对象,只要你没有同意这就是性侵。

请试着把痛说出来

被亲近的人伤害,幸存者受限于与加害者的关系,往往不敢将事情说出来或不知道要说出来,等到鼓起勇气站出来的那天,又要面对外在质疑“你当时怎么没说?”最终陷入矛盾与自我质疑。

延伸阅读:【性别观察】谈校园权势性侵:#METOO 时代,爱是共识,不是假设

你可能会经历一连串的忧郁、焦虑,也可能异常冷静,不论你决定用什么情绪面对伤痛,请试着对信任的人把伤痛说出来。可以是找专业的心理谘商,也可以是身边信任的人,让自己有个倾诉的窗口。

这些伤太过沈重,一个人背着太累了。


图片|Photo by Aleksandra Sapozhnikova on Unsplash

永远记得,你没有错

“如果当时我拒绝就好了”、“如果我有保护好自己就不会这样了”、“如果我没穿那件衣服就不会有事了”

这个社会有太多检讨幸存者的理由,却很少人去检讨加害者,侵犯他人从来就没有合理的藉口。不论事发的当下你如何反应、穿什么服装、有没有大声呼救,受伤的你都没有错。

不论多少次,都要对自己说:“受伤的你没有错。”

伤疤不会消失,但“希望”一直都在

复原的路是艰辛的,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好了,却会在下一秒被一件小事触动,那些曾经的恐惧、悲痛席卷而来,便再次被痛苦吞噬。

延伸阅读:“被性侵的痛苦并不停止于那一晚”性侵幸存者的自白:创伤,从来不是忘记就能好起来

这样的情形会反覆发生,甚至在多年后又被重新唤起,我们没办法治愈所有的伤,但能为下一个黑夜做好准备。不论是定期的谘商治疗或日常纪录,觉察自己的情绪起伏,你会慢慢找到属于你的疗伤方式。

世界很坏,但仔细寻找,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暖阳。

按照自己的步调,不用勉强好起来

好不起来怎么办?没关系,按照自己的步调就好,不要强迫自己赶快站起来。

修复性侵创伤,就像是把摔碎的自己一片片捡回来,复原的速度取决于个人,有时捡到一半掉了也是很正常的。

只要在过程中感到任何压力、不安,随时停下脚步让自己休息一下,不论时间多长,暂时不想好起来也没关系。

累了就先躺下吧!你已经很努力了。

林奕含逝世六年,有什么改变了?

林奕含的离世,不仅带动社会对于“权势性侵”的讨论,也促进相关法律的修正。

在 2017 年,立法院三读通过“补习及进修教育法”第九条修正条文,明定补习班的教职人员皆需揭露真实姓名,在申请立案或人事变动时,需检附相关文件由主管机关核准。

延伸阅读:快讯|通奸除罪言词辩论会:“配偶之间要不要忠诚,这是两个人的私事啊”

补习班若发生性骚扰、性侵害事件,需向有关单位通报,以防范不适任的教职人员进入。

同年,总统府司法改革国是会议通过“通奸除罪化”提案,避免权势性侵幸存者因害怕被元配反告,而放弃为自己发声的机会。

通过修法就够了吗?

权势性侵案件没有因为“房思琪条款”而减少,除了校园,我们也看到更多在职场、宗教内的相关事件。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若社会风气仍无法让幸存者安心,未来只会有更多的房思琪、更多被噤声的幸存者出现。

世界不会自己变好,需要你我一起努力。

邀请读者一起做的四个行动,面对性侵案件我们不该只有旁观,唯有做出改变,才能防止下一个房思琪的出现。


图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一、“性”的去污名化

现代妇女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有近 9 成的性暴力幸存者,不敢报警或向外求助。我们也从很多的性侵事件中看到,幸存者要面对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更多的是社会眼光,甚至是网路上的荡妇羞辱。

延伸阅读:《性爱自修室》梅芙:为什么人们喜欢的爱情故事,女人都得附属于男人?

当我们仍停留在“性”是不好的,女孩子接触“性”就是不洁的,幸存者就会持续受到这样的论述影响,进而开始责备自己“好肮脏”、“好丢脸”。

在提供幸存者社会关怀前,先让我们开始大声谈“性”,让更多的房思琪知道,“性”可以是美好的,而强迫他人的“性”是不容宽恕的。

二、停止检讨被害者

性侵案件最令人心痛的,是幸存者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伤疤,他们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以证明自己在事发当下是非自愿的。他们必须一次次的说明事发经过,因为稍有不清楚,就会有人质疑“你其实是自愿的吧”、“你也有享受吧”。

如果我爱上老师,整件事就不算是强暴。因为承认这是强暴,比爱上他还更痛苦。

要性暴力幸存者讲出自己的经历本就是很困难的,若社会仍持续用异样的眼光检视他们,只会有更多的房思琪出现,而加害人永远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图片|Photo by Krists Luhaers on Unsplash

三、真诚倾听、积极陪伴

没有心理专业也没关系,只要让幸存者知道自己是被理解、被爱着的,这样就足够了。

每个人面对创伤的方式不同,复原时间也不同,即使我们无法完全体会幸存者的痛,但请先试着理解、接纳他们的感受。当幸存者的情绪有可以抒发的出口,就是帮助他们好起来的一大步。

延伸阅读:给刚进入职场的自己——电影《她有话要说》揭露 #MeToo 源起“你没做错任何事”

四、尊重幸存者也有不想好起来的时候

面对伤者,我们常会太过积极的希望对方好起来,虽然立意良善,却可能造成幸存者更多的心理压力。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我们能做的就是配合幸存者的复原步调,在给予关怀的同时保留幸存者的自主性。

写在林奕含逝世六周年,愿世界不要再有更多房思琪,也希望所有受伤的心灵能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