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快时尚的“快”对我们有何影响吗?在大肆血拼之余,你也应该知道快时尚的弊病,为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文|不是猫

快时尚,重点在“快”而非“时尚”

“快时尚”(Fast Fashion)是近十年来掀起的潮流,在全球化和网路普及化之下迅速占领市场,这些公司强打“普通消费者也买得起的时尚”以作为和 LV、Chanel、Gucci 等高价单品的区别。

有别于上述品牌每年推陈出新的节奏,“快时尚”的品牌一年可以推出 1、2 万款以上的设计商品。款多而量少,并常透过名人代言和网路广告强力行销。

知名女星全智贤、朴信惠等都曾为快时尚品牌代言;过去韩国本土知名快时尚品牌 SPAO 也与 S.M 旗下的 Super Junior 和 F(x) 密切合作;被称为“下一个全智贤”的年轻女演员金裕贞甚至在拍摄美妆品牌兰芝时穿着约台币 400 元的 Zara 上衣。

透过消费者对“跟明星一样时尚”的向往,“快时尚”迅速勾起消费的“欲望”(而非“需求”),塑造“平民明星化”的优越感,进而为此渴求买单。

延伸阅读:双十一省思:为何买东西让我快乐又空虚?满足又安心的购物心理学


图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驾驭衣着,或者被衣着驾驭?

我很常说:“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我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人或许生而不平等,但确实生而与众不同,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免有各自的特点。 常看穿搭 Youtube 等影片就会发现,除非化妆技术已达换头等级,否则不分男女,没有人可以驾驭所有的风格。 

“快时尚”固然有许多新潮的元素,但未必适合每个消费者。先透过一些网路免费资源判断出自己的类型,进而扬长避短地选择穿着,通常比一味追求“快时尚”效益更大。

毕竟,虽然“人要衣装”,但真正驾驭穿着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本身的样貌和气质。略过不适合自己的潮流,不被高曝光的行销广告牵着走,是作为有脑消费者的第一步。

同场加映:“流行会变,但独特性不会”你只需要成为自己,无须追逐潮流美学


图片|Photo by Melvin Buezo on Pexels

此外,“快时尚”因为设计成本不敷预算,倾向购置版权或者抄袭,比起昂贵的名牌习惯用时间酝酿出保值的设计,“快时尚”的“价值”是否实际上比它便宜的“价格”还更无法撑起个人形象呢?

退万步言,有钱人其实并未如此崇尚名牌,哈佛研究甚至提出了“红鞋效应”(the red sneakers effect):真正的富人对于名牌反而没这么感兴趣,反倒是那些冒牌者(没这么有钱,但希望被归类为富人者)会执着穿戴满身名牌。

而“快时尚”则针对经济更不宽裕的消费者提供了类似的捷径以追求认同。“我并不是不穿,只是名贵的服装穿到我身上也就显得便宜了。”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如此自嘲,但众人皆知,他本身就是一个品牌,甚至毋须衣着来凸显。

另两位科技巨擘也如此,贾伯斯(Steve Jobs)和祖克伯(Mark Zuckerberg)都富可敌国,但穿着几乎千篇一律,虽然两人都穿设计款,但追求名牌显然不是他们的考量,“快时尚”的行销概念也不大可能入得了他们的眼。

这种低品质、迅速被淘汰的概念,与他们选择穿着的标准大相迳庭。再说,他们本身已经为身上简单的衣着赋予了独特意义,不再被它驾驭。

羊毛出在羊身上 ——“快时尚”的弊病:材质、环境与劳工

一、版型趋近流行,但面料、质地往往大相迳庭

设计背后总需要费用,经营品牌也是,几个知名的快时尚品牌广告都打得如火如荼,而这些相对便宜的时尚,往往只能牺牲成本,也就是你我穿在身上的衣服原料和做工。一些知名 Youtubers 就表示快时尚品牌虽然在仿效时装的样貌上极强,但内里一堆线头,品质还是有差。

另一方面,“快时尚”顾名思义就是希望消费者不断为当季产品买单,强调小资价格、快速取得时尚潮流新品(Easy Buy),如果衣服制作得太耐穿,就与品牌创立的精神背道而驰了。 
更有甚者,许多“快时尚”业者在制作衣物中使用的原料具有超过法定标准的毒性。当消费者一件又一件快速淘汰这些衣物时,也就很难证实衣物与后续累积毒素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厂商继续快乐赚钱,消费者买单的不仅是“快时尚”,也是自己的健康。 

二、小资福音,环境噩耗

“快时尚”强调“创造需求”(Push Need),为了创造新鲜感和刺激消费,衣服必须每周不断推出新款,那么,卖不出去的旧款衣服去哪了呢?

 报章媒体常报导各式各样工业污染为地球带来的灾难,但关于服装业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石油业的第二污染产业,许多人恐怕未曾听说。

《富比士杂志》曾经专文介绍“快时尚”带来的环境污染,包括被丢弃和埋在地底难以被分解的有毒物质。时尚品牌为了将利润最大化,通常不会好心多花一笔运费将衣服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就地掩埋往往是第一选择。 

除此之外,制造衣物时所制造的大量碳排放,最终造成的温室效应依旧是由你我买单(想想即将涨价的电费);而所耗费的水资源(衣物的主原料是棉花,其栽植需要大量水源)最终也将成为你我承担的共业。 


图片|Photo by Tom Fisk on Pexels

三、血汗工厂:被剥削的劳工无处不在

每一季要制造出大量的衣物供消费者满足“欲望”(而非“需求”),不可免俗地必须消减人事成本,于是第三世界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就成为首当其冲的被剥削者。 

即便最没有良心的消费者也应该思考:这些跨国营销的企业不会满足于降低特定区域的人事成本。

只要消费者和劳工意识未抬头,在台湾或者其他已开发国家中,这些公司一样能秉持降低成本的精神,削减你我的薪资;更别提劳动市场的人力“估价”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

“透过你穿着和生活的方式来决定你是谁,以及你想要表达的事。”(” Decide what you are, what you want to express by the way you dress and the way you live. ”)—名牌凡赛斯创办人吉安尼·凡赛斯(Gianni Versace)

猜你想看:宠物可时尚,时尚可永续:Levi's® 丹宁再制企划邀你“毛”起来响应


图片|Photo by Sam Lion on Pexels

虽然近年来部分“快时尚”品牌畏惧抵制潮流,已宣布开始着重环保策略:改用再生材质、减塑、使用更天然的原料等。

这些或许多少能减轻健康疑虑,但“过度消费”带来的碳排放、再生材质可回收或可分解不代表企业愿意耗费成本进行后续动作,而“快时尚”理念下,迅速产出制品所需要的血汗劳工更不会因此终止。

顾及形象与荷包固然重要,但购置穿着的意涵从不仅止于消费行为,每次消费都是对自身和信念的一种定义,也是我们为所选择未来的一次投票。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不买”或“少买”这类制品也是一种传达理念与塑造形象的方式。

毕竟消费主义(consumerism)下,唇亡而齿寒,我们真的有必要为了可能下一季就永藏衣柜的衣服,出卖他人或自己生活与生存的权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