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柯林法洛、布兰登葛里森主演的《伊尼舍林的女妖》可说是今年横扫奖项的强片,入围奥斯卡、金球奖多个奖项。以下将揭露片中的 4 个隐藏彩蛋。

金球奖夺下三大奖、奥斯卡入围 11 项的《伊尼舍林的女妖》可说是今年横扫奖项的强片,由柯林法洛、布兰登葛里森继《杀手没有假期》后再度与金奖大导马丁麦多纳合作,看似两个中年男子绝交的无聊琐事,背后却隐藏着深远的隐喻。

你可以将其解读为爱尔兰人对于国家与民族历史的创伤,也可以看作是每个人在生命中可能都会遇到孤寂状态与感情纠葛。虽然剧情是荒谬喜剧,看完却感到有些惆怅。


图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剧照

1.“伊尼舍林”在哪里?

看到“伊尼舍林的女妖”这样的片名,乍看之下还以为是奇幻鬼怪的题材,但其实布兰登葛里森不是。

其中“伊尼舍林”不是真实存在的地名,而是导演虚构的岛屿,但这可不是瞎掰,在导演马丁麦多纳的爱尔兰家乡附近戈尔韦湾中阿兰群岛,“纪录片之父”罗伯特佛拉哈迪曾经在此拍摄纪录片《阿兰人》记叙当地风土民情,也是这个地方文化的重要印记。

马丁麦多纳不但以此背景创作舞台剧,还以群岛中的三座岛屿为题写成系列的三部曲,包括舞台剧《伊尼什曼岛的瘸子》(The Cripple of Inishmaan)、伊尼什莫岛的上尉(The Lieutenant of Inishmore),最后就是这部电影《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其实原本应该要以阿兰群岛第三座岛屿伊尼希尔岛(Inisheer)为名,但最后并没有在这座小岛上拍摄,便以虚构呈现,同时也象征整个爱尔兰的命运。


图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剧照

2. 女妖的隐喻

片名中的“女妖”(Banshees)则是爱尔兰民俗文化中的“报丧女妖”,传说中会在某人将要死去时现身哭嚎,是死亡的象征。而剧中麦考密克夫人也刚好以类似巫婆的造型出现,成为“女妖”的代表。

她的出现不仅是康姆(布兰登葛里森饰)和派瑞(柯林法洛)友情的消逝,也影射主角派瑞的生活从安稳走向好有决裂、亲人离别、爱宠逝世的毁灭性打击,更直接预言着两条生命即将面临死亡,她不讨喜,却又像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使然,逃也逃不掉。


图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剧照

3. 两个中年男子“分手的决心”

有趣的是,《伊尼舍林的女妖》故事围绕在两个中年男子的无聊日常,却不会让人觉得不耐,反而像看热闹的乡民,随着剧情一路吃瓜直到血流成河。故事冲突起源于康姆一觉醒来突然觉得时间宝贵,想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比如小提琴乐曲),因此决定和游手好闲又只会讲干话的朋友派瑞绝交,没想到却是悲剧的开始。

错愕又一头雾水的派瑞,拼命想要挽回这个朋友,开始对他死缠烂打,不料康姆却走上极端,呛狠话:“你再来烦我,就不只要跟你切八段,还要把手指都切断!”原本以为只是打打嘴炮,没想到康姆真的切下自己的手指以示决心。

而派瑞在数度挽回无果,爱宠驴子又因误食康姆的手指噎死,让他的孤寂与悲愤彻底化作一团怒火,带着一桶汽油跟一堆柴火把康姆家烧得精光,两人的冲突也从此没完没了。


图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剧照

4.暗藏爱尔兰民族情结

派瑞与康姆的故事,看似两个中年男子荒谬的分手闹剧,却暗藏着爱尔兰人百年来的敏感的民族情结。一如片中所设定的 1923 年,正值爱尔兰内战的晚期,这座与世无争的离岛时不时听到本岛上传来的枪响炮声,这里没有人在乎自由邦(条约派)和共和军(反条约派)谁胜利了,反而灵敏地嗅着派瑞与康姆之间的弥漫的硝烟。

而两人之间的关系,也隐喻着爱尔兰岛上至今仍有冲突的民族情结,也就是敏感的“北爱尔兰问题”,一派人根据“英爱条约”接受北爱划归英国统治的现实,另一派人则否认英国在北爱统治的合法性。

至于两人各代表哪个阵营,侬编认为没有绝对,你可以说宁愿切掉手指(领土)也要独立的康姆是条约派,也可以说努力阻止感情(民族)分裂的派瑞是反条约派,反之亦然,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解读。


图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