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乔主演的《黑暗荣耀》屡获佳绩,但媒体仍将焦点放在前夫宋仲基的再婚消息。究竟宋仲基的再婚,关宋慧乔什么事?其中隐藏哪些性别问题?

文|不是猫

宋慧乔与宋仲基因《太阳的后裔》展开恋情,步入婚姻后被视为“王子与公主般的爱恋”,当两人宣布离异时,便引起轩然大波。

2022 年底,宋仲基大方承认与英国女友 Katy Saunders 交往,并于隔年一月宣布再婚,双宋关系再次引起热议。

人生并非“单身即地狱”

综观台湾媒体的新闻标题,虽不乏以中立态度报导,仍有不少记者倾向谴责再婚的宋仲基,并对宋慧乔表露同情。

延伸阅读:宋慧乔宋仲基离婚:结婚是勇气,要结束一段关系也是

有些新闻指称宋仲基搞“小动作”,在宋慧乔新戏《黑暗荣耀》宣传之际,先是宣布交往,随后又发表再婚消息,企图阻碍前妻宣传。

有的则强调,宋慧乔丝毫不受宋仲基的恋爱、婚姻官宣影响,依旧泰然出席活动。

这样的“谴责”或“同情”,真实性令人质疑,背后预设“单身即地狱”和“结婚即胜利”的立场,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图片|宋慧乔、宋仲基 IG

Naomi Gerstel 指出 [1],轻视离婚者不仅是一种公共制裁(public sanction),也从每日生活经验中形成(emerge out),藉此强调“结婚即正常”(to be married is to be “normal”)。

媒体是此一论述的主要来源,且针对女性更胜于男性。宋慧乔在此文化脉络中获得的“同情”,与“失婚女性”被认为无法自处的污名化(stigmatized)密切相关。

即便宋慧乔曾公开表示,离婚是因“两人的个性差异,双方未能克服彼此间的不同”,这样强调双方主体性的发言,依然被性别期待(gender expectations)和婚姻幻想淹没。

性别规范下的“坏人”,只是正统婚姻的牺牲品

宋仲基因迅速再婚受到批评,是因违反另一种性别化(gendered)的社会期待而致。

韩国娱乐圈有个习惯,艺人夫妻宣布离异时,需共同发布声明。

延伸阅读:【宋慧乔与宋仲基】若我们真真切切爱过,童话就不会被打破

宋仲基独自发布之举,遭人诟病为“没有风度”,声明中提到“伤痛”二字更让他被贴上“心机男”标签,遭批企图营造受害者人设。

“风度”一词长期用来规范男性,要求男人为女人开车门、提包等“绅士风度”,就是最明显的歧视。


图片|宋慧乔 IG

在一段曾经甜蜜的婚姻当中,对感到“伤痛”的男性嗤之以鼻,复制了男性被性侵时的社会眼光,一股“男人本该阳刚(masculine),无法‘保护妻子’免于离婚伤害已是不该,还敢谈伤痛?”

这些基于性别规范(gender norms)的指控相当性别化,不仅否定宋仲基作为失婚当事人,可能的负面情绪及额外的责任,也忽视了宋慧乔的能动性(agency)。

要知道,她多次受访时,都描述自己是交往时用尽全力、分手后绝不后悔的类型,用刻板化的性别期待,预设宋慧乔需要宋仲基的“风度”和“保护”,看似是支持女方,实则是落入传统性别窠臼。

硬要将婚姻双方分出好、坏人,回到婚姻至上的概念中,试图否定离婚可以是两相情愿,以避免婚姻至高无上的“正常”地位被破坏。

失去婚姻的女人,可否不再被外貌定义幸福?

女艺人外貌受到严格检视已不是新闻,离婚女艺人的外貌,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彷佛抓住她不美丽的瞬间,就能证明离婚使她不幸。

有些新闻标题则反其道而行,以宋慧乔保养有术的外貌大做文章,以此证明她“懒理”前夫,或要宋仲基“别羡慕”。

我想成为的不是漂亮的娃娃,而是可以保持自我和爱情的女人。

宋慧乔

媒体硬将宋慧乔套入社会狭隘的美貌期待,更以违背她处世观念的标题,将她自我实现的工作演出,贬低为与前夫争强斗胜的道具。

Murtiningsih 等 [2](2017)曾研究线上新闻和广告,指出父权文化(patriarchal culture)边缘化(marginalize)女性,并合理化性别偏见对女性外貌的各种剥削(exploitation)。

这一切就发生在宋慧乔身上,她对工作的热忱与诠释被抹煞,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父权凝视(gaze)的“肯定”。

消费者/读者永远都有选择权

“有道德的新闻应在搜集、报导与诠释资讯时保持精确、公正、诚实且无畏。”-美国专业新闻记者协会

”Ethical journalism should be accurate, fair, honest, and fearless in gathering, reporting, and interpreting information.“

自始至终,“王子与公主般的爱恋”就是一种性别化的标签,短期内,我们或许无法阻止这些违反新闻伦理的报导,但透过“不点击”的决定,滴水石穿依然可能。

每一次你花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安娜・拉佩

以点击率制裁蕴含性别不平等的新闻,无论是对男性或女性的歧视,让他们因缺乏关注而改变。

正如每次消费,都是为我们想要的未来投票,身处网路世代的你我,每一次点击和点赞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