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的口号充斥大街小巷,但你却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到底爱自己应该用什么角度定义,又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心理师贴心整理七大盲区,看看你中了几个!

文|胡阿啾(胡舜皓)谘商心理师

每个时代都有民间的主流价值,30 年前民间重视的是“努力再努力”,20 年前是“孝顺父母、待人和善”。

近年台湾,随着心理健康意识抬头,最常听到的是“爱自己、接纳自己”的口号,这些口号出现在各大书籍、网路文章、心灵课程。

观念大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误区,如果没有正确辨认,不但无助于我们心灵成长,反而可能使我们的情绪更压抑。

为什么我们要爱自己?

人的“自爱”是怎么形成的?这里指的是健康的自爱,不是病态的自恋。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自我概念还很模糊,首先爱的是妈妈,而不是自己。妈妈喂养了婴儿奶水,给了婴儿温暖与呵护,随着年龄渐长,在母爱、父爱的包围下,婴儿把父母的形象,内化到自己意象里面,婴儿的内心世界里也有了一对父母。

未来即便父母不在身边,婴儿也能爱自己了,因而形成了健康的自爱。

重点在于——人要先被爱过,才有办法爱自己。

上述是最理想的状况,反之,台湾的成长环境,父母忙于工作,婴幼儿教育观念不普及,孩子多少都经历过被忽视、被强迫、被威胁、被指责等等,大部分的孩子创伤满满,孩子也把那个责骂自己的爸妈,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未来即便爸妈不在,也持续责骂自己,因此很难去爱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师、治疗师,都要我们去学习“爱自己”的原因:为了疗愈我们内在受伤的小孩,成为更健全的大人。


图片|Photo by Allef Vinicius on Unsplash

我们对“爱自己”常见的误用

然而,一般的人际情况中,却有很多“爱自己”的误用,以下举例:

1. 为了推卸责任

较常发生在工作场所,有些同事会选择“爱自己”,然后工作就做一半,或是随便交接,其他的事情就推诿给别人了。

2. 因为不想听你说话

常发生在表面和睦的朋友之间。比如说某 A 跟某 B 诉说心事,B 跟 A 说:“你要学习爱自己”,其实言下之意,更靠近:“我懒得听你说,你自己想办法”!

3. 因为不想付出努力

有些人在考试之前,选择“爱自己”,然后出去休闲、玩玩电动,相信自己“够好了”,在付出努力之前、在困难还能解决之前,就先“爱自己”了。

4. 因为不想看到你比他好

较常发生在竞争关系中,如兄弟、同侪、同事等等。比如“你要多爱自己,不要太拚,放过自己”这类的安慰。

其言下之意有可能是,“我不要你超越我,我希望你保持比我烂。”

5. 因为不想被你依赖

这个常发生在,有议题的治疗师与个案之间,一般治疗师会用“爱自己”来邀请个案自我安抚、自我肯定,这些是正常的。

但很不幸的是,也有部分治疗师会用“爱自己”来逃避与个案接触,治疗师会跟个案说“你要爱自己”然后又重复申明“治疗界线”。

形式上没问题,但言下之意更像是:“我不喜欢你,我只把你当工作,你好不好是你的责任,你自己负责。”

个案收到这样的回覆,难免心里会觉得怪怪的。

延伸阅读:洪兰专文|父母一句批评的话,不会让孩子不爱你,却会让他们停止爱自己

6. 希望你不要反抗

通常发生在霸凌事件、性侵害事件中,老师与家长,会告诉被霸凌的孩子说:“别人欺负你没关系,你爱自己就好。”

言下之意可能是:

“我不知道怎么解决你的问题,你就忍过去吧!”

“同学,我想帮你,但欺负你的人也是我朋友,我不知道怎么办,那你自己想办法吧!”

无论有无恶意,都隐含一些谴责受害者的暗示。

7. 分享自己成功经验

刚上完身心灵课,想分享自己收获给朋友的情境,当某 A 跟某 B 说:“你要学会爱自己,像是我之前如何如何⋯⋯”

它的意思比较单纯,也是比较中性的表达,分享自己的故事与心情,寻找听众。 

以上仅为举例,“爱自己”的方法可能有百百种,并一定是文中所述,但“爱自己”三个字背后,确实藏有复杂的意涵。


图片|Photo by Giulia Bertelli on Unsplash

练习觉察“爱自己”的批判

或许“爱自己”本身是很好的观点,但误用所带来的矛盾,潜在伤害却不小。无论是接纳自己、感恩自己、陪伴自己,皆然。

1.要你爱自己的人,不爱你

一个人是否能爱自己,取决于被爱的经验,然而讽刺的是,大多人际情境下,通常会把“你要爱自己”挂嘴边的人,通常不是会在乎你感受的人。

治疗关系上亦然,坊间有许多请你“爱自己”的治疗师,并不爱你;叫你“接纳自己”的治疗师,并不接纳你;叫你“欣赏自己”的治疗师,并不欣赏你。当然这不是全部,若他们真能接纳你,对谈中,你会感觉得到一种隐约的信任感。

如果你感受到治疗师在爱的语言背后,有着拒绝或要求,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可别先急着怀疑自己。

你可以换个治疗师试试看,让资讯更完整一点。

2.反映了社会的无望感

虽然表面上“爱自己”是温暖正向的语句,但背后却常常隐藏着集体的缺乏、逃避、无望、排斥的心理。

过去台湾经济起飞时,人们并不需要“爱自己”,需要的是奋斗、努力,获得更多物质成就,而现阶段的台湾,普遍低薪、房价飞涨,再怎么努力,都不如好好投胎来得有用。

因为没有希望,只能专注当下,专注于享乐——爱自己,隐含着“我不想再努力了”的讯息。

这怪不了任何人,这是资本主义走到末期的必然现象,哲学家尼采当初已预言到。但,我们需要能够辨别“爱自己”这句话的背后,带来的是解脱、自由?还是压迫、无力?

3.爱的教育的问题

现在台湾 25~40 岁左右的年轻人,差不多刚好是在夹缝之间的世代,大多人没有经历过物质缺乏,却经历过强烈的精神缺乏。

新的教育概念,渐渐普及,新世代的爸妈开始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想弥补自己经历过的缺失,希望孩子不要再与自己受到一样的苦,然而却有可能矫枉过正,剥夺孩子经历“缺乏”的历程。

然而,新一代的孩子,他们面临的现况,与我们过去经历并不相同。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式教育,虽有它的好处,但如果缺乏架构,也可能加剧孩子的无望感。大多孩子更需要的是,能够依循目标,一步一步建立信心的历程。


图片|Photo by Yoann Boyer on Unsplash

为自己寻找“爱自己”的替代方案

回到“爱自己”的核心目标,疗愈内心的伤痕,是为了变得更完整,比起单纯高喊“我好棒、我超帅”,其实有非常多元的方式,如果要分享一个比较具体的,我想借用阿德勒的观点。

1.探索自己的自卑之处

寻找不爱自己的原因,外貌、成绩、不值得被喜欢等等,都可以,模糊不清也没关系,唯一重要的是,大方地承认自己不喜欢自己。

2.深入剖析自己的自卑

把自卑的原因看得再清楚一点,若你对金钱不足感觉自卑,但其实你真正的自卑并不是来自金钱,而是因为钱少会被瞧不起,你在意的原因是害怕“被瞧不起”。

延伸阅读:自尊低落,该如何爱自己?透过“肯定话语清单”,从负面思考深渊一步步解脱

3.做点小事情,来完整它

做点事情,一点点小事也好,让缺乏的部分得到填补,得到超越。

如果你的目的是“不想再被瞧不起”,那么可以尝试去找一个好工作、离开那些会瞧不起你的人。

发挥自己的才华、完成一些原本觉得做不到的小事,又或者能选择灵性的方向,比如探索童年创伤、写 10 个优点给自己。

上述推荐的形式,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差别的只在你如何重视完整的“历程”。

不要心情不好就“喔!我接纳自己!我爱自己!”没事了。

用“爱自己”去阻止自己感受、阻止自己行动,最终很容易造成情感压抑,使情绪被压抑在更深层。

如果你的困扰是,朋友老是跟说“你要爱自己”呢?

当你在倾诉心事时,你可以为自己选择对象。

寻找能够倾听你的感受、与你共鸣,而非不断教育你的人,找个一起讲玩笑话的朋友也很好,不必每次聊天都要这么有营养。如果你的困扰在于,你的治疗师整天叫你“爱自己”、“欣赏自己”,但是表现出来的态度又对你爱理不理呢?

你就转贴这篇文章给他看好了!

祝福大家都在自我完整的旅程里,能找到合适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