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将人从孤独的状态中解救,苛求对方符合自己“理想伴侣”的完美蓝图,却忽略了爱应该保有自己的完整性。正因为“爱人”同时“自爱”是如此困难,所以说“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透过磨练让它变成生活实践能力。

文|陌熙

一切变得快速、便利且唾手可得,当现代人极致化“消费”和“自由”的价值时,“速食爱情”于焉诞生。

当关系一再碰到瓶颈时,不是选择努力沟通磨合或是自我检讨,而是宁愿相信“下一个会更好”,或是“你值得更好的人”。

大家都渴望一段契合灵魂的爱情,却始终认为自己只需处于被动的位置,等待对的人主动来临,而不用去学习如何好好的“爱”一个人。

多数人把爱的问题化约为“被爱的问题”,举凡市面上琳朗满目的“恋爱课程”主打各种“搭讪技巧”、“个人形象与魅力营造”,把重点放在如何将自己商品般精致地上架,而没有想到“去爱的问题”,没想到交往后“自己的爱之能力”的问题。爱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如何“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有鉴于此,今天想向读者介绍由心理学大师佛洛姆(Erich Fromm)所着的《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

本书之所以能成为世人们百读不厌的不朽经典,在于其横跨时间与地域的普遍性,爱,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乃是因为它需要学习、打磨与锻炼,它是需要培养的一种生活实践能力。

(本文节录《爱的艺术》之内文精华,并与生活经验相互阐发,以期带领读者更接近爱之本质。)


图片|Photo by Jez Timms on Unsplash

重点一、何谓“成熟的爱”?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但仍旧是两个

在定义何谓“成熟的爱”之前,佛洛姆提出了两种不成熟之爱的典型,分别为:

“被动形式的共同结合”以及“主动形式的共同结合”。

就前者而言,它指的是“被虐狂式的爱情”,意谓被虐狂者逃避不可忍受的孤独感和隔离感的方式,是变成另一个人重要的部分,这个人指挥他,引导他,保护他。

举例来说,服膺于父权淫威下而仰赖或任由丈夫指派家务分工、衣着款式,却丝毫未察觉自己正在被剥削的女性即是“被动形式的共同结合”。

佛洛姆说:“被虐狂者不用做决定,用不着冒任何危险,他从不孤独,但他并非独立,他没有完整性,他还没有完全出生。”

就后者来说,则是前者的逆转,它指的是“虐待狂式的爱情”,意谓着有虐待狂的人逃避孤独感和监禁感的方式,是把他人变成自己重要的部分。

延续上个例子,当传统男性需要倚恃着支配女性生活的各种层面才能实践自我价值,即是“主动形式的共同结合”。

上述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融合而不具有完整的人格。

人们往往容易在炽热滚烫的爱欲里,分不清自己和伴侣之间的界线,好乐团在歌曲〈我爱你,却不能拯救你〉的歌词中提到:“可你是你,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你喜欢做你自己,我讨厌这种无能为力。我爱你,也爱着我和你。”

同场加映:结婚非爱情尽头!声音教练小虎透过关系下一步牌卡学会感恩,挖掘对方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图片|Photo by Aleksandr Popov on Unsplash

正因为爱情解救人们于隔绝与孤立的状态,馈赠我们与另一独立个体合而为一的亲密感,因此我们时常会单方面地要求恋人遵循着自己传递与接收爱的方式,渴求对方完全切齐自己对于“理想伴侣”的完美蓝图。

然而,所谓“成熟的爱”是,保存自己的完整性、保存自己的个人性之条件下的结合。

这正是爱情的矛盾之处,亦是修习“爱的艺术”最艰难的所在: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但仍旧是两个。

投入情爱关系的两人,是绝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做最原初的自己,然而,该如何在关系当中拿捏自我的原则与界限,哪些是可以妥协,可以任由对方逾越;哪些是自己的底线,绝不允许恋人践踏则有赖个人对于自我的了解与探索。

表面上爱情似乎建立于对他者的理解,但笔者认为更大一部份奠基于对于自我的掌握,唯有通透自我才有办法建立明确有效的沟通渠道,毕竟一个对于自我概念极其模糊的个体,该如何奢求恋人理解自己呢?

重点二、爱首要的意义是“给予”,而非接受

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下,多数人把爱情看作是一种“投资”,是一种讲求“报酬率”的市场行为,就算没有高报酬至少也要维持“付出”与“回报”间的平衡。

然而,随着时间的移转这样的思维逻辑容易导致“锱铢必较”的“算计”心理,前天是谁洗碗,昨天是谁晒衣服,今天又是谁负责扫厕所,所有日常生活里鸡毛蒜皮的琐事都能成为触发争吵的引爆因子。

然而,佛洛姆说:“人们的普遍误解是把给予任作‘放弃’,是被剥夺,是被牺牲。”

这当然不是指无限上纲、无条件、无原则地给予,而是呼吁现代人去感受在给予行为过程中,去体会自我的力量、丰饶与能力。

此外,给予的主要领域不在物质,而在特属于人的“人性领域”。

当一个人能把他的喜悦、兴趣、关怀、了解、知识、幽默以及忧愁给予出去,他便能以增强自己生命感的方式增强了他人的生命感。

在真实的给予中,他自然接受到向他反射回来的东西。

于是,佛洛姆说:“给予意谓着使他人也成为给予者,并且他们两者共享由他们带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产生的喜悦。”

延伸阅读:不委屈求全,你的诚实,为爱情铺下更真诚的相处


图片|Photo by Honey Fangs on Unsplash

重点三、爱的四项基本元素: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

佛洛姆在书中提及修习爱的艺术,所需具备的四项基本元素。

1. 照顾

就像小学的我们细心照料在沾着水的卫生纸上悄悄生长的绿豆苗、在铺满桑叶的饲养箱里缓慢蠕动的蚕宝宝,或是《圣经》中上帝赐予约拿一棵树却有使其枯萎为例,这些例子都能验证佛洛姆所谓“爱是主动关怀被爱者的生命及成长”。

爱的本质之一即是为某种东西“劳力”,是“使它生长”。

笔者认为,所谓“劳力”的范畴不限于具体的物质层次如为伴侣跑腿、外带宵夜,更可推展至抽象的心理层次,在彼此难以嵌合的惯习、思维与价值观当中,付出精神上的劳力,沟通协调并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宽广与弹性的视野看待世界。

2. 责任

之于现代人而言,“责任”似乎总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压力和负担,是和“义务”相似的词汇。

不过对佛洛姆来说,“责任”是一种完全自动的行为,是一种当你真心深爱某个人下意识会展现出的决心,意指“对另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以及未表现出来的需要之回应”。

在个人主义标榜着“自由”无上价值的当代,人们往往畏惧给予“承诺”、肩负“责任”,认为这是限制其自由的“束缚”,然而若是我们真心要建立一段稳定的关系,势必得好好担起身为伴侣的责任。


图片|Photo by Maico Pereira on Unsplash

3. 尊重

佛洛姆说尊重意味着:“让他依照自己的本能去生长,去发展,意涵着对他人没有侵占剥夺的欲望,不是要他合我的意,合我的用途,而是要对方为了自己而成长及发展。”

这项元素可和重点一相互映证,亦即我们必须在爱欲里分清自己和伴侣之间的界线,哪些在可商量、可协调的范围,哪些是禁行区、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倘若我们过度仰赖伴侣的指挥、支配与导引则容易沦为前述所谓“被虐狂式的爱情”;反之,若我们需要不断地限制并掌控伴侣才能感受到安全感与自我价值,则容易沦为“虐待狂式的爱情”。

佛洛姆认为“尊重”的前提即是“自己先能站立,如此一来,便不须控制他人和侵占他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学会独立生活、和自己独处并建立起自我价值,当投身一段情爱关系时,才不会需要倚恃着指挥或被指挥,来感受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才不会变成《爱在黎明破晓时》中女主角 Celine 对于爱情的消极想像:“我所理解的爱情就是,两个不知该如何独处的人在一起逃避。”

4. 了解

亦即“一种超乎对自我的关怀,以他人的处境来了解他人”。

佛洛姆之所以刻意强调是一种“超乎对自我的关怀”,在于同理心亦有其极限,而且往往同理一个人,需要耗费大量的“激情”与“意志”。

以书中所举的例子来说,当我们试图要去同理某个人愤怒的情绪,若只是纯粹观察其表征,我们无法理解他愤怒背后,埋藏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我们需要以“超乎对自我的关怀”的态度,才能“进而发觉那是焦虑、担忧的展现,更深一层是因为他感到孤单、感到自己有罪,于是了解到他的愤怒只是某种更深邃的心理之外观。根本上他是一个受苦者,而不是愤怒的人。”

而这种程度的理解除了耗费大量热情、耐心与毅力以外,亦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渐进式地揭开一个人广袤深邃的心理外观。

猜你喜欢:爱情心理学|没有完美“对的人”:与父母相处与失落,如何决定日后的恋爱对象


图片|Photo by Manuel Meurisse on Unsplash

我想以身旁爱情长跑近四年的友人,曾向我说过一句颇有哲思的话做结。

他说:“要当一个完美的伴侣,你绝对不能做自己,而是要让另一伴完全的做自己。”

当时我以为一段完美的爱情是两个人都能在关系里做自己,我回道:“这样你不会觉得很不公平或很不自在吗?”

他只是笑笑的回答说:“最好的状况当然就是,你的另一半也这么想。”

由此,“爱的艺术”绝非一个人闭门造车即可练就的技艺,而是两个坠入爱河的独立个体,在爱欲、承诺与责任当中共同携手修习与琢磨,方能达致炉火纯青的一门高深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