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理想的结果,你会感到自责挫败,还是鼓励自己还有机会重来?看萨提尔模式如何跳脱二元思维,养成看重正向资源及努力过程的习惯,帮助我们强化内在力量、重塑人生观!

文|李崇义

我在工作坊里带领对话练习,发掘正向资源一直是很重要的区块。

如果我们从以前就训练成“减分”思维,那么我们在观点上就踩在一个“不可能完美”的制高点,也就不容易看见一个人真正的资源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对话练习,看看平常自己是怎样应对的。

  • 假设有个下属来对你说:“经理,我这次的业绩达标了耶!”你会怎么回应?你的回应是不是“达标了唷,你真的很棒”?
  • 如果员工告诉你:“经理,我这次的业绩达标了八成。”你的回应是不是:“不错哦,下次达标就好,加油”?
  • 如果员工告诉你:“经理,我这次业绩挂鸭蛋。”你会告诉他:“你怎么跑客户的,怎么会什么业绩都没有,下次多努力吧”吗?

上面这几个回应基本上都是围绕在“结果论”上来工作。

如果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训练就是“一切看结果”,我们就很难跳脱二元思维,非黑即白的观点就会时不时来影响我们的应对。


图片|Photo by Kenneth Surillo on Pexels

其实我们受到的教育里,还有一个部分也是告诉我们要看重一个人的努力。在努力的过程里,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资源与一个人的价值。

 改变既有的用语,你可以这样说:

  • “达标了喔,你这次有做了什么不一样的事吗?”
  • “达标了八成呀,跟上一次一样吗?哪些地方做的是不同的?”
  • “业绩鸭蛋呀?你有针对业绩做了哪些事吗?”

这些都是侧重在“过程”的提问。

在学习对话的过程里,我们可以尝试先用“加分”的思维,先找到一个人的正向,并且不对结果做出评价,才有可能进一步贴近他人。

当然,这个习惯若是养成,对自己也会看重正向资源以及努力的过程,不会用自责来评价自己。

延伸阅读:“割腕是对自己的惩罚”与童年和解:运用冰山理论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图片|Photo by Luis Moya on Pexels

美国史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卡萝・杜维克(Carol Dweck)针对成功与失败的人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成功人士之所以异于失败的人,一个很大因素是内在的心理素质。

她研究发现,有两种可以使孩子创造出不同世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一个人的童年期和成年期逐步显现出来,并在培养孩子潜能等诸多方面起完全不同的作用。

来看一下“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两者的差异。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还认为,如果你聪明又有才干,你可以不用努力就获得成功;如果你失败了,那就说明你并不聪明,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所以他们选择不努力,也就离成功愈来愈远。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可塑的,可以透过教育和努力提高。

他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更加坚毅,所以更易获得成功。

成长型思维在对话时尤其重要,然而固定性思维的来由经常是受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经验所影响而导致的。

猜你想看:时常自责、感到无力?冰山对话:抱抱自己与自己连结


图片|Photo by Anna Shvets on Pexels

以萨提尔模式来说,冰山的形成是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在学校教育里就慢慢形塑而成。

在水平面下头有一个“观点”的层次,它时常会是框架我们的规条,也会是限缩我们全力以赴的羁绊,但反过来说,观点也会是让我们大脑快速运行,与社会接轨的惯例与法则。

如果我们的生长环境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经常偏重“结果”,我们的内在就会对“失败”有一个看法,不允许自己犯错,不断的用“自责”干扰自己。

卡萝・杜维克认为我们在语言上做一点修正就可以逐渐改变这个思维。例如:

  • “你说的我听不懂啦”改成“我还没理解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
  • “我不想再失败了”改成“我还在尝试,我只是还没成功而已”。
  • “这个太困难了”改成“我需要再多投入一点时间跟努力再尝试”。
  • “这我不会”改成“我会多了解一下”。

纯粹对结果的赞美会导致一个问题,人的内在会认为成功才是唯一价值,因为其他时候做不好也不会得到赞美。

这样的内在思维经常会扰动着我们,即便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在遇到挫败的时候还不忘往自己胸口插上一刀告诉自己:“我就是这么的烂。”

这实在无助于我们直面困难、克服挑战。渐渐在语言上做一点修正,也有助于强化我们内在的力量,凡事没有失败,只有“我还在路上,只是还没到目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