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在三十岁、结不结婚、生不生子、职涯发展⋯⋯一生当中要做多少选择?现代女性经过了上一代的惊吓与启蒙,还能为自己做什么?(内有剧透,请斟酌阅读)

文|Johanna

《世界上最烂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这部 2021 年上映的挪威电影,掀起一波观看浪潮,在国际上广受电影爱好者的好评,并也在奥斯卡金像奖上被提名为国际最佳影片。

电影归类为黑色浪漫喜剧剧情片,我认为,像很多其他电影一样,大约是用来哄观众的幌子,如此观众以接近喜剧的方式看片,才不至于被故事的一针见血及痛击心坎逼出太多眼泪。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时悸动地哑口,回过神后赶紧打了电话,给本身是电影制作者兼小说作家的德国朋友 V,连珠炮地问他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

V 说确实是一部绝美的电影制作,但他并没有像电影院里“所有”女性一样哭出来。确实,V 以男性的角度看片大约没有同样强度的共鸣。

我会说,这部电影以毫不显露意图的方式,委婉地与女性主义相呼应,即使是以非常阳光正向的态度叙事,其实道尽现代女性的纠结和困境。


图片|《世界上最烂的人》剧照

现代女性为何“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全片由十二个章节组成,以女性视角道出在生涯,及恋爱关系路途上持续性的混乱、不满,持续性的追逐和向往。

主角是 30 岁的茱莉,从前在学习过程上,先是放弃了医学院转读心理学,又进而放弃后者决定想学摄影。

毕业后的她写作之余在书店兼职,在与大她多岁的知名漫画家艾克索相遇后坠入爱河,在多年深刻且稳定的关系后,她一场派对上结识了年轻、在咖啡店工作的艾文,从而与一直想和她定下来的艾克索分手。

这部电影讲的是天资聪颖、躁动不安又极度浪漫的现代女性,如何“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她学习过程上的一再转换,到她对稳定感情潜意识地逃避。

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IQ 高的人会聪明到说服自己去相信想要相信的事。

延伸阅读:雪儿专文|三十五岁后,逐渐与“单身恐慌”和解

她选择离开这个艾克索,首先因为她无聊了,再者因为她身为现代女性,被艾克索的成功再再提醒,要建构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否则会沦落自动式的社会对女性的定位。

在开头第一章节,艾克索带茱莉拜访家人,共度美好周末,艾克索看着侄子侄女的眼神流露父爱,并也向茱莉一再提起组织家庭的愿望。

但茱莉因为原生家庭父亲的疏离,而害怕结婚生子的概念,她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想在各个领域继续探索,实验人生。

接着她和年轻的艾文偶然相识,艾文提醒了她对热烈的火花、刺激、和所谓更美好事物的无尽追求。在两人初识的派对上,派对上没有人认识茱莉,她可以是任何她想要假装成的人。

搭上话后不久艾文问茱莉:“所以妳是医生了?”茱莉眼睛直视着前方,回道:“是啊!”笑得腼腆而惭愧,同时享受艾文钦佩的目光。

我们在此处看见了资本主义和社会地位概念的枷锁,牢牢系住每个人,纵使是像茱莉这样强力的反抗军也支撑不住,这样的枷锁她同时想要挣脱,却又攀着不放。她渴望成为重要的人,做重大的事。


图片|《世界上最烂的人》剧照

只负责带钱回来的父亲,如何影响女孩的人生?

基于和艾克索对未来和伴侣关系的展望没有共识,又与艾文相遇后,茱莉决心离开艾克索。

她不敢全心投入稳定关系,或说不敢在稳定关系中久待,不敢承诺,是因为担心流于平凡,也是害怕在父权社会下育儿养家,而失去自主地位。

台湾的年轻世代女性其实有更深刻的体会,一大群的年轻女性有着和茱莉类似的处境,父亲的疏离、缺席,指的不是父母离异的状况,而是在传统社会下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多数情况下女孩一整日不见爸爸,爸爸就是带钱回来,家里的事一律不清楚,并亲眼见识妈妈如何为家庭做牛做马,却不受尊重,失去朋友,日渐成为男人和家庭的附属品。

这样的生长环境以可能的两种方式对女孩产生影响,第一种是最早由佛洛伊德提起的父亲情节(Daddy issues),女孩长大后在关系中容易过度依恋,过度焦虑及缺乏安全感,也就是太黏。

无奈社会在形容一位女性有 Daddy issues 的时候,经常带有指责及嫌弃的语气,好似这是女性的缺陷,其实应该受检讨的是男性,不,应该说是使父亲们承受巨大财务压力,而不得不成天在外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有毒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的社会教条,它教导男性要隐藏情感,而间接剥夺了父亲对孩子表达爱的能力。

你会喜欢:直男只顾说自己的事?海苔熊看直男行为研究社:两个对话练习,摆脱有毒男子气概


图片|《世界上最烂的人》剧照

第二种是像茱莉这样同时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发誓不重蹈母亲覆辙并活出自己的人生⋯⋯成家、孩子,太可怕了。

我能亲身体会后面这一种,却在电影进行到茱莉和艾克索离别处哭出来,深爱茱莉却被抛弃的艾克索质问:“妳知道妳正在摧毁什么吗?”

“我知道。”她说。他们搂着彼此的颈项流泪,观看至此我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第二种女性这样的倾向,使她们也不得不承受放手和失去的痛,或是将来觉得遗憾后悔的风险,也因为从来拿不定主意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宁可伤人、伤己,也不愿屈从。

多年后茱莉透过艾克索的哥哥,得知艾克索得了绝症,他急速恶化濒死的那一晚,她只是漫步在奥斯陆街头,悲痛着。

最后,茱莉也因为艾文的不成熟和没有远见而离开了,多年后她成为电影剧照摄影师,某日偶然瞥见了艾文牵着一个孩子来片场接女演员,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电影在这里做结。

读者创作:分手七年与前男友再见面:我不再喜欢你了,但喜欢生命里有过你

想要自由还是要不寂寞,不该是二分法

这部挪威电影自然是建构在不同于台湾的文化背景上,比如台湾女性和挪威相比之下,又少了一点顽固的本钱(因为能失去的太多)。

比如我写了整个篇幅的女性心灵探索后,灵光一现问了在台湾的母亲,对这部电影女主角的感情故事有什么感想,她只说觉得女主角非常幸运没有遇到坏人。

果然,上一代台湾女性受父权暴力到了一个程度,竟觉得没有受到伤害便是万幸了。

但好的电影制作对所有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引起共鸣,这部尤其引起全球的女性的回响,人人看了都能从中找到共振之处。

我喜爱这部电影鼓励女性,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自己或许血淋淋的问题,然后去接受,去温柔地改善,去原谅自己或单纯好好生活。


图片|《世界上最烂的人》剧照

想看更多:《世界上最烂的人》:如果到头来想要的都没得到,这也是一种收获

几周后我和朋友 V 在西班牙白色海岸(Costa Blanca)会面,再度提起这部电影并在咖啡厅聊了一整个下午。他认为一部份的现代女性以自我保护之名,自我中心地只把每个相遇的人当过客。

我并没有被这番话激怒,一方面是了解朋友也是说话直白的女权倡议者,一方面赞同这部电影确实也道出,现代女性在三波女性主义运动过后的后现代时期,倾向以几乎自私的方式自我保护。

比如因为害怕在感情上受伤而拒绝一头栽进爱情,或是想保护自己自主选择的权利,或是单纯被成为家庭主妇这个想法吓个半死,仓皇逃跑,其中抛弃了也许值得珍惜的人,而后在单身的过程中,时常又被寂寞感弄得伤痕累累。

也许我们可以缓下脚步思考自身的行为模式,那想为自己保留选择权的强烈求生意志,还有不言而喻的二分法选项“我想要自由还是要不寂寞”。

思考这些问题,设法寻找平衡,让自己能保有自主和自由,同时不被寂寞和遗憾之感吞噬。

不过女人啊,大约终究是非常善良又倾向于自省的,我们可以看到光是这部片的片名,就已将自我批判和终极的内疚,表露无遗。

V 问我:“所以妳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烂的人吗?”

“是啊!” 我在他话甚至还没问完时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