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湛卢咖啡创办人暨董事长廖国明,谈对咖啡的钟情、对生命与理想的追寻,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眷恋。一杯咖啡,一个故事,一座城市的氛围,他说,将咖啡作为文化事业来经营,最想做的,就是创造余韵。

咖啡馆是城市的肺脏,呼吸之间,有酸涩、有回甘、有果香,也有在地文化的味道。

在台北巷弄穿梭,你很难忽略,木质装潢里头,咖啡师细焙慢磨,一杯咖啡的工艺,在职人悉心冲制的精神里,堪称精品的一口啜饮,饱含湛卢咖啡创立 19 年来,令人回味无穷的余韵。

受得起时光洗炼的好味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对于闻到、吃到的东西有很强的直觉,”谈起品评咖啡初养成,湛卢咖啡创办人暨董事长廖国明,露出孩子一般顽皮的眼神。

他说,玩味咖啡的旅程,始于童年一次意外的体验:“第一次尝到咖啡,是小学的时候表哥做了一桶咖啡冰,问我要不要吃吃看,当下我兴致缺缺地对他说:‘仙草冰有什么稀奇的’,没想到表哥笑着说那不是仙草冰,递了一块要我尝尝看。”

廖国明细细回忆,第一次与咖啡相遇的情景,直到现在都仍记忆犹新,“咖啡冰含在嘴巴里,我有大概 5 分钟的时间都舍不得张口,因为那个味道实在太迷人了。”

通往“味道记忆”的秘境之路,似乎便从那时展开。

廖国明笑说,即使是现在,每到夏天傍晚,走在台北市街头巷弄,晚风吹来闻到七里香的味道,那熟悉的气息,便能马上将他拉回儿时于巷弄与朋友们玩耍的情境;而时近立冬,乡下人家开始烧煤球取暖,碳香弥漫,耳旁马上响起幼年时母亲、外婆的呼喊:国明啊,回家洗澡了。

气味之于廖国明,带来的是记忆的逆行,是时光的缩影,他提到:“这也是为什么,36 岁时创业,没有选择跟本科系相关的新兴软体产业,而是一头栽进了餐饮。”

钟情于咖啡,带着廖国明一路走来,创业之初,比起角逐商场、目标获利满袋,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如实地体现湛卢对咖啡的情怀。

“一开始没有这么复杂的理想,纯粹就是把我们的爱好、咖啡的美好分享给大家,一做下去才发现,原来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咖啡的认识和看法,与我们有这么大的不一样。”

19 年前,精品咖啡尚未盛行,大多数的咖啡馆卖空间、卖氛围,却难见一杯真的“好”的咖啡。

作为一间真正在乎咖啡味道的咖啡馆,廖国明说,湛卢想要做的,是凭藉自己的双手,创造咖啡多变且迷人的味道,透过烘豆去表达湛卢对于人世间不同事情的看法,“虽然这听起来很打高空,但我确实就是这么想。”他笑着说道。

“懂”与“不懂”,在于意愿

“我自己作为咖啡爱好者,必须很诚恳地告诉大家:不要自我设限,味觉无所谓‘懂’与‘不懂’,最重要的是自我察觉。”

谈品味咖啡,廖国明说得相当哲学:“你可能会想问,为什么别人都有喝到栀子花、西瓜皮的味道,而我没有,可是话说回来,其实所谓的‘懂味觉’其实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懂’与‘不懂’在于你有没有真正地、诚恳地问问自己:你究竟感受到什么?”

例如,有很多资深咖啡师会告诉你,这杯咖啡应该要有什么味道:巧克力、太妃糖、栀子花。

“但也曾经有一名同事告诉我:‘中美洲的豆子,就是可乐果、蚕豆酥的味道’我一听,说对,你真心体会到了,那是属于你自己的味道。”

廖国明描述有关咖啡的一切,侃侃之中带有从容,彷佛彼此是认识多年的老友、相知多年的情人,举手投足间,有相互尊重、有感恩包容,也有令人为之倾倒的恋慕。他笑说,自己常常和店里的咖啡师讲,把握每一次接触咖啡的机会,好好地问自己——身体感受到什么?

撇开杯测(Cupping)标准解答,这杯咖啡是什么味道?这段关系是什么味道?这场人生旅途是什么味道?也许都没有标准解答。

“其实,‘懂’与‘不懂’只是个假议题,你要问你自己,这个答案才有意义。”廖国明意味深长地说道。

咖啡作为创作的载体,浪漫是必须

以咖啡作为载体,透过思考、技术的积累、共同创作的过程将感受化为味觉,廖国明自嘲似地笑说,这对于理工背景的自己来说,是一件相当浪漫的事。

浪漫佐咖啡,就像在欣赏艺术品时点播一首轻音乐,味觉里头有画面,画面里头有味觉,那是咖啡不只作为一种食材,而是深入生活、成为文化的关键。

廖国明说故事,有电影场景般的铺陈,背后有香气衬底,情节酝酿故事,将聆听者拉回当下,他描述何谓咖啡创作,指的是将细微的感受具体化的过程,一如湛卢咖啡以浪漫闻名的《玫瑰人生》,则透过味道,道出爱恋的甜蜜与焦心。

“玫瑰人生,命名自 1946 年法国天后 Édith Piaf 填词主唱的‘玫瑰人生’,它是湛卢在极精品系列中的代表作之一。”

廖国明说着,彷佛自己的感官又回到当年:“‘玫瑰人生’这首歌曲,对我来说是最常与母亲连结在一起的旋律,多年之后偶然听见,妈妈在广场跳土风舞的身影仍记忆犹新。重新去理解歌词涵义,才发现它讲述的是一个女子爱慕男士的热切感情。”

一杯咖啡喝出一个场景、一段故事、一个经验,带你走过一段,品尝之后永记于心,生命的余韵也不过如此。

许久没见的朋友,遗忘多年的爱人,尘封已久的记忆,它们随着生命的流逝,一路带着远行,时不时按下开关,那余韵袭来,彷佛是那一切造就了今日的你,一切的相遇尽是陪伴。

而湛卢正是如老朋友般的存在,个中滋味,还有赖每一个人亲自探问。

喝咖啡如同关系,恒久的经营仰赖余韵

喝咖啡是不断探索的旅程,以味觉的倾向来讲,刚入门的人通常会喜欢东非日晒调性的豆子,因为水果、发酵的香气识别度高,“但一阵子过后,强烈的味道容易腻,所以会再摇摆过来,开始尝试较轻盈的豆子,过一阵子后再摇摆过去,尝试具有巧克力、药草香气的品类,大家喝咖啡,就是双边摇摆,最后回归到中间值,酸甘苦香醇五味俱全,最优雅的味道。”

廖国明形容喝咖啡,相当具有哲学的含义,彷佛人生探询,在关系里找到对彼此而言最优雅自在的相伴方式,从浓烈的热爱,到因理解而生依恋,转而作为成熟伴侣,是轻盈度日,却余韵无穷。

“优雅的豆子,中美洲的水洗豆是很具代表性的,早上喝、下午喝、今天喝、明天喝,都很顺口、很耐喝。”廖国明说,耐喝二字,其实指的就是余韵,在偶然一个时间点,和同事们讨论起杯测流程中一项品牌项目“After taste”,对于湛卢的品牌意义突然有了新的理解:

“无论你喜欢咖啡的苦、香、酸,还是甜苦兼具、酸味所带来的轮廓,通常一杯咖啡喝完之后也就没有了,真正能留下的就只有 After taste,也就是所谓的‘余韵’。”

一杯咖啡,如果喝完就没了,就像一段关系,激情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这不符合我们对咖啡的期待,也不符合我们对关系的期待。

好的关系在于余韵充满、细水流长,彼此有生命共鸣之感,在日常之中相知且相爱,有熟悉的气味,也有时光淬炼后的沧桑,彼此生命随漫长岁月绵延至今,仍有无尽的念想。

“回过头来看湛卢这几年做的事,都是希望客人在喝完咖啡、走出咖啡馆的时候,会留下那个 After taste——记得我们、记得这个品牌,那不就是所谓的‘余韵’吗?”

经营咖啡馆,如同经营文化事业

回归到咖啡馆的经营,廖国明说,多年之后他才发现,咖啡它不是一个餐饮业,而是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的从业者,他的决策方式、互动方式如若不是文化人的时候,最后的结果通常都不会好,”廖国明笑说,单纯的餐饮业,他们与顾客的互动通常比较单向,点餐、用餐、付款、离开,但咖啡馆不同,“我们在意整个消费流程,它究竟为顾客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我们希望在你喝一杯咖啡的过程中设法靠近,把‘接触时刻’当成非常重要的互动。”

同时,不只味觉上的给予,喝咖啡的时候,人们通常不禁去思考,味觉背后的画面与意象,它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放松的,但你总能找到咖啡与生命的连结,廖国明一面说,手里握着一杯咖啡浅浅地啜饮,行举优雅,有对咖啡的虔诚信仰。

19 年如一日,湛卢创立至今,一路走来以“品质”及“风味”的坚持深受消费者喜爱,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产生独特的余韵。咖啡如此,生活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杯咖啡,是希望取得(与人的)共鸣。我觉得大家都会在品味的过程里,找到对你来说最耐喝、最具余韵的一杯,让每一次的品尝,都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