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关系中,不知不觉已成为曲中人。今晚的海苔熊点播一首叮当的《一半》,献给与爱情错过的你,也献给没有他也能活得耀眼的那个自己。

亲爱的海苔熊:

去年 12 月在工作场合认识她。从讨论工作内容,到不知不觉开始闲聊,随着一次次约会、文字聊天的认识加深,对她的好感与日俱增。

惊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也有像我一样感性细腻的人,也察觉到这次不同于以往的“一见钟情”,我对他的好感是随着渐渐看到她的内在面与日俱增。

一个半月的互动,我们分享着鸡毛蒜皮的生活、圣诞节不约而同送了彼此礼物、互相报备辛苦的上班下班、偶尔会互丢一些表达好感的讯息、逛街有打闹、第一次走着走着,被她偷偷勾着手臂等等。

那两个月,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最开心的人,我心里想着:30 年的人生旅途终于不再是孤单一人了⋯⋯

我单纯的认为我们会这样一直互动下去。

二月初,她却从之前的每天都有讯息,突然变成不读不回。她说工作非常忙,其实我心里就有底了,但我选择相信、稍微后退一些。

三月时我重新聊讯息,一样互有关心往来的讯息,在我的邀约下再次嘎然而止。

虽然我心里清楚这不是一个好时机,知道她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但我还是没忍住,表明了心意,把一切说开,我只想要一个答覆让自己真的死心。她给我的回应是:“想先以工作为重,暂时没心力谈一段感情”。


图片|Photo by Marina Abrosimova on Unsplash

30 年来没有真正尝过恋爱滋味的我,不懂为什么总是“喜欢我的我不喜欢、我喜欢的不喜欢我”?

为什么每次都是刚开始刚认识没多久就结束了?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愿意跟我发展下去⋯⋯

去年还觉得它只是一句歌词中的口白,如今我却已成为曲中人。现在想起来,都还是很无奈且怅然若失,是啊!有想法又能怎样⋯⋯

曾经,大学刚毕业的我觉得生活要过的跌宕起伏才叫精彩;现在,开心上班、下班享受兴趣休闲、偶尔和朋友聚聚逛逛、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云淡风轻平平顺顺。

真的,这样就够了!12 月、1 月的时候,我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做自己住处的主人,说真的也不差,但就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有人说,暧昧时因为彼此什么都还不是,对方做什么事你只能默默接受。

经历这一次,很怕心里会有阴影,若随时都得担心对方会不会突然消失,又如何能认真放心全心全意的去喜欢一个人。

这次聚会听某朋友分手,怎么隔几个月再聚会就带新伴侣了?找到对象对他们彷佛呼吸喝水一样简单,为什么在我身上就像登天一样难?

这个年纪不是应该要稳定交往准备迈入下个阶段了吗?

遇到有好感的人已经不容易了,同时刚好对你也有好感的机率更是低。

有时心里真的会一直闪过:“算了,反正这世界上就是没人会真的爱我、需要我!”的声音。

日子一天天过,心里早已准备好母单一辈子。如果是这样,那我也认了,不然还能怎样?

好文分享:为你点歌|《言不由衷》徐佳莹:当关心变成压力,暂停,或许是给彼此最后的温柔


图片|Photo by Noah Silliman on Unsplash

很多人说:“她说,想先着重在工作学业上,就是没那么喜欢你啦!”滑着之前的讯息,回想相处时的细节, 都还是觉得很真实啊! 

几个很熟朋友也跟我说:“你可以放弃找下一个了”可是,难道不可能有例外吗?

难道“想先着重在工作”不能真的是“想先着重在工作”吗?还是有经过个一年半载、两次以上告白才修成正果的案例不是吗?

另一方面,有时我会安慰自己:嗯⋯⋯是我太特别太独一无二了,所以才一直没遇到跟我一样特别的人。

但,我又很怕这只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明明人际互动上有些不够的地方,却因为不断自我安慰而固步自封。

我知道我表白的 timing 非常不恰当,其实颇后悔这个从此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决定。但,同时又觉得这样做也没什么对错好坏:

  • 为什么人跟人的关系中,不能勇于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 为什么不能问问你重视的人,“我们之间发生什么事了”?
  • 就只是因为告白是个必须在“相处互动已经十拿九稳只欠个确认”时才能做的行为?
  • 就只是因为暧昧突然冷淡时,你就只能摸摸鼻子告诉自己“这种情况不需要理由,反正人家就是不想继续,或是没那么喜欢你”?

“你怎么样对待世界,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我不愿意或不甘心想得太负面,但想得太正面,又怕一切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怎么想都不对,这更让我不知道下一次和她碰面要抱什么样的心态。唉,也许不要失望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凡事都不要抱期望,一切也会单纯许多。

by 无尽的等待(点播时间:2022/4/12 上午 12:09:04)

亲爱的无尽的等待:

我想就像你信件里面所说的,其实你很清楚知道对方试图要远离或者是结束这段关系,只是内心的防卫机转 [1] 似乎有一部分还在否认的阶段,所以不断地询问自己:“难道就不能够真的只是想要目前先专注在工作上面而已吗?难道我不能够等等看吗?”

先前我有一个朋友也遇到和你类似的状况,她也是被对方鬼没(Ghosting,暧昧到一半、或者是发生关系之后,对方就突然消失了)[2],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某天洗澡时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让他彻底顿悟:“他说他现在要专心在工作,那么几个月前的他,难道不用专心在工作吗?是什么让他在几个月之前,愿意和我走得这么靠近,可是在几个月后的今天,却渐渐疏远了?”

“当我想到这件事情之后,我就赫然发现,如果一个人他想要和你维持关系,那么不论他多么忙碌,都一定会留一个你的位置。”

“但如果他下定决心要跟你疏远,那么不论你多么努力,都只会换来距离。”

我的想法是,没有人会因为人生少了任何一个人,而变得不圆满。

或者是换一个方式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圆满的,多了一个人,或者是少了一个人,会让你的人生产生一些变化,但这并不代表。

少了他的生活就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不过,我想不论是说教、劝导、安慰,你身边的朋友都给你许多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要针对这封信里面你真正在意的主题“母胎单身”给你一些想法。

同场加映:为你点歌|棉花糖《东京下雨了》远距离该如何走下去?最爱时分开是最好选择吗?


图片|作者提供

心理学OK绷

网路上面常常会听到“母胎单身”这个词,不过我很好奇它的英文是什么。我稍微查了一下,有一个相对应的英文叫做 Relationship Virgins [3]

这个名词来自于英国一个爆红的新闻。2017 年在《卫报》上面某篇报导描述了一名女性,她一直到 54 岁都没有交过男朋友。

在性生活方面, 20 岁左右她有几次性经验,但是上一次做爱是 31 年前的事情,尝试过想要发展亲密关系,但最后都没有继续。

她觉得焦虑,而且认为自己在约会上面很无能;曾经遇过一个自己觉得有兴趣的人,但那个人没有给她任何回应。

她曾经去过婚友社,但得到了很糟糕的经验。所以她称自己叫做“关系处女”(Relationship Virgins),指的并不是性经验上面“挂蛋”,而是指完全没有亲密恋爱的经验(Romantic Relationships)。

研究单身多年的学者 Bella DePaulo 表示,社会大众对于单身的人还是有一些刻板印象,她曾经和她的同事 Wendy Morris 和 Jeanine Hertel 进行了一个研究 [4]。

不要错过:怎么判断对方是不是对的人?身心灵疗愈师:六个指标,找到自在安然的灵魂伴侣

他们调查了 20 多岁的男性和女性,并且邀请他们针对几份人物传记(像是交友 App 的自我介绍一样)进行评估。

那份人物传记里面描述了一些例如年龄、兴趣、家乡等等的讯息,在其中一个版本的人物传记当中,这个“捏造的人”被描述为过去曾经有谈过至少一段感情;但在另外一个版本当中,同样的这个人,被描述为从来没有谈过恋爱。

结果发现,那些“母胎单身”的人得到了非常严厉的评价,他们被研究参与者认为比较不快乐、不适应生活、孤独等等。

但是单身的人真的过得比较不快乐吗?答案是不一定。

2006 年有一个纵贯研究 [5],在横跨了 17 年的数据分析当中,分析了“结婚与否”以及“关系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联,结果发现,幸福的人可能会选择比较晚婚,而且不同夫妻之间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差异。

换句话说,结婚不一定会让你比较快乐,不过有两件事情是确定的:

  • 结婚后,两人如果有好好分工合作(不论是家务或照顾小孩),那么生活满意度也会比较高
  • 如果你和伴侣的教育程度有巨大差异的话,对于关系容易有负面的影响(沟通上面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图片|Photo by Laurent Gence on Unsplash

讲虽然是这样讲,但从你的信件当中感觉得出来,你还是很在意自己的“母胎单身”,尤其是“和朋友比较”的时候。

网路上充斥着很多“单身也可以很快乐”的文章,为什么自己还是会卡在这个纠结里面呢?这可能跟你的“单身类型”有关。就我所知,最早研究单身的学者Stein针对单身类型的四个分类 [6]

  • 矛盾型(ambivalent):暂时、自愿的单身类型,可能目前还没有打算进入一段关系,但对于结婚或者是发展长期的关系,还是保持着开放的态度。
  • 决心型(Resolved):长期、自愿的单身类型,想要保持长期单身的状态,未来也没有打算要进入婚姻当中,可能来自于信仰的因素、或者是对于进入关系的恐惧等等。
  • 希望型(Wishfuls):暂时,非自愿的单身类型。可能由于时空的限制、或者是身边没有适合的对象,所以目前呈现单身的状态。不过,还是想结婚、还是想要一段长远的关系。
  • 悔恨型(regretful):长期、非自愿的单身类型,比较接近我们前面所说的母胎单身者。具体来说就是超过30岁[7],明明想要亲密关系,但却一直维持单身的人。

听起来,最后这种人(悔恨型)好像很惨,但实际上他们过得好不好,其实和身边人支持的多寡有关。

更多分享:解析“母胎单身”五大原因:害怕失败、不够主动、眼光太高、遇不到喜欢的人?

早年在台湾的一个研究,利用 Stein 的理论把来参与研究的人分成上面这四种 [8],再加上一种“目前有伴侣但是还没有结婚”的人(伴侣型)。

调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家人或者是朋友是不是支持他们(支持的人数、支持的满意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悔恨型的生活满意度相较于其他人更明显的受到朋友、家人支持与否的影响。

讲白话一点就是:由于自己想要脱单,但是却没有办法脱单,所以家人、朋友和他们的关系就变得特别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倘若家人朋友都很支持他,那么他生活大概跟其他有伴侣的人过得差不多好——所以重点并不是你有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而是你有没有朋友。

另外一个研究也发现,“有没有朋友”似乎比起“有没有恋爱”更重要 [9]。研究针对 205 个 8 到 15 岁的青少年进行追踪,分别在他们 20 岁和 30 岁的时候再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

  • 20 岁时的交友技巧对 30 岁时的成功至关重要。那些 20 岁人际关系不错的人(相较于人际关系不好的)在 10 年之后更有可能在“工作”上面获得成功(这里指的是那些“有付你钱”的工作)。
  • 那帮 20 岁擅长交友的人,在 30 岁的时候依然有很好的交友技巧,也比较能够建立积极的亲密关系。
  • 那些在 20 岁拥有“良好而持久感情关系”的人,在 10 年后并不一定可以有同样的优势。

好文分享:黄山料专文|《好好再见 不负遇见》:没有人有义务懂你,也没有人应该照顾你的情绪

所以整体来说,能够维持良好的友谊关系,其实是你很重要的能力。

因此,你不需要因为她的疏远而感觉到气馁,你拥有属于你的特别的、珍贵的东西,有些人可能不懂你的好,或者是这 30 年以来都没有人看见你那个好,但并不代表,你永远不会被看见。

我记得前几天,我跟我的治疗师谈到“我经常会感觉到焦虑”这件事,治疗师问了我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记不记得在你还没变得焦虑之前”,那时候的你,长什么样子?

我想了很久,才想起当时的我会打线上游戏、和朋友出去玩、有时候假日会睡到很晚很晚,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随着时间还有各方面的压力,似乎慢慢变得身不由己,也变得越来越焦虑了。

治疗师跟我说:“你要不要试着有一天过过看,那个你还没有变得焦虑之前的那种日子?”

延续前面这个观点,我想对你说的是:

在你的信件当中可以看到,你还没有遇见对方之前,其实你是一个快乐、能够享受自己生活的人。

虽然遇见她以后,你开始有一种“夫复何求”的感觉,不过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就算她离开了,但你还是可以过“还没有和她相遇”之前的那种生活?

爱回那个还没有遇见她之前的自己,做去年以前,你会做的事、你会走的路、还有你平常参与的那些兴趣和休闲,然后慢慢地,和那个一直存在,却被你忘记的自己,巧妙地相遇。

【我要投稿海苔熊为你点歌,连结请点我。“海苔熊为你点歌”到这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