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聚餐,餐桌上多半不离这些话题,谁拥有一份好的工作?谁的薪资比较高?⋯⋯社群世代,集体庸庸碌碌,多方耳语让你开始迷失,但在众多竞争比较之中,你有没有好好走在自己想要追求的路上呢?

文|万特特

人跟人的生活节奏不一样。有人 3 分钟泡面,有人 3 小时煲汤,有人的外卖已送达,有人刚切好姜蒜和肉。烧烤摊上最快的菜是拍黄瓜(凉拌蒜香拍黄瓜),有些包子第一口咬不到肉。

你选择了你要的方式,就坚定下去,别胡思乱想。

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有人比你提前拥有。

很多人对于年龄都挺敏感的。比起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年纪几岁,更担心的是别人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拥有的物质配不上自己的年龄,或者说,配不上这个年龄层的人应该有的水准。

也难怪,谁叫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厉害了呢。“ 95 后”创业成功,“ 00 后*月入过万⋯⋯”媒体平台不断地用资料刷新我们的认知。

从前我们认为要奋斗个至少 10 年才能达到的目标,有人竟然比你提前许多完成了。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有两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同龄人带给我的危机感。

一件是在大学时期,隔壁宿舍有个女孩英语成绩很好,听读写皆优秀,我和她同一天去老师办公室做值日生。

那天老师的电脑里正放着一段英文,老师问:“听懂在讲什么吗?”

我心虚地摆弄手里的扫帚,那个女孩说:“讲的是达文西年少时期的事。”

老师转过头看了看我,我尴尬地说:“有些词没听出来,大概意思听懂了。”

其实呀,哪里是听懂了大概的意思,我是全程没听明白。可能是太紧张,耳朵自动丧失功能,也可能是我当时的英语真的很差。

那种感觉直到今天再想起,还是会觉得羞愧。

凡有点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都会感受到被打击的落差和苦涩。

这件事让我难过了好一阵,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科系,同样的老师在教,但我们的英语水准相差的不只有一点。

另一件是近两年我感受到的,在一次图书交流会上,我见到了自己关注已久的一位青年作家,在社群上拥有 50 万的粉丝,广告接到手软,不仅如此,她还是各大出版商想要合作的对象。

会场后台,我找机会和她打招呼,闲聊几句后才知道,她年纪比我小三岁。

回到家打开看看自己社群四位数的粉丝量,深吸一口气,你说这怎么可能没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呢?

好,现实生活够让人喘不过气了,不如上网放松一下。

但你会发现,这不看还好,看了才发现同龄人的人生好像都开了二倍速:小红书上有人 20 岁买下套房, 25 岁开心买新车,而我们可能还在还贷款。

健身 APP 里有人自律到一天两个苹果,顿顿水煮菜,而我是名副其实的“大饭桶”;社群上有人年度业绩第一,而我正在翻明星们最新的八卦;抖音里有人周游世界,看山川湖海,而我周末宅家刷剧睡觉;朋友圈里有人装修婚房,升级成为爸妈,而我在考虑是养只柯基还是边境牧羊犬呢⋯⋯想来是有点惨吧。

我扎根在一层又一层,比我厉害比我强,月收入是我的好几倍的人中间。如果说我看到别人年薪百万一点都不心动,看到别人拥有百万粉丝一点都不憧憬,看到有人顺利拿到录取通知出国深造一点都不羡慕。那我一定是骗你的,面对优秀的同龄人,我也会焦虑。

难道没有跟同龄人搬进同一个高档社区,就是我们不努力吗?

我觉得不是的。

就像那个英语比我优秀很多的同学,如今回望当时,才发现那时候的我,仅仅看到“我们年纪一样大”这件事,却没想过她 7 岁随家人到国外生活了将近 10 年,她对英剧、美剧极感兴趣,对英语的热情远胜于我。

还有那个比我小几岁,却已经在自媒体占有一席之地的女孩,她在自媒体刚刚萌芽的 2015 年就抓住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打理自己的社群帐号,凭藉自身突出的文笔收获了成绩。而那时候的我,刚刚得到来之不易的电视台实习机会,每天都在为能学习到新的东西而开心不已。

我和她,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领域,做着各自认为有价值的事。

再聊聊我朋友吧。

我的一个好友,在北京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工作。

去年一月我去北京出差,在她那里小住三天才发现,她何止是忙,可以说是非常拚命了。

晚上加班到十一点以后是常事,回到家后吃些简餐,然后一边泡脚一边改 PPT ,睡前还要做第二天的工作计画。

快凌晨一点的时候,我看客厅的灯还亮着,便催促她快点睡,有什么事明天再忙。但她却说:“不行呀,我待会要把今天的会议内容再看一遍。”她什么时候躺下休息的我不知道,只知道第二天早上七点我醒来的时候,她正叼着一块面包,匆匆忙忙穿上鞋子,准备出门。

接着再重复同样强度的工作。

可是你知道她一个月的薪水多少吗?在北京,税前 8000 元,扣掉五险一金、房租水电,她能落下的也就不到 4000 元,这还没算上伙食费、社交费、购买生活用品和添置衣物的费用。

在我看来,她真的很棒,对自己有规划有要求,对工作积极又认真,可是如果用媒体放出的资料来评估,她也不能幸免成为被同龄人抛弃的那些人。

我能感觉到,她在说起和她同一年进入公司的同事,已经独立完成一个案子时;说起比她小一岁的同事,昨天发了婚礼喜帖时,说起另一个部门的同事,去年年底贷款买了一套小坪数的房子时,她也在焦虑。

像我这位同学一样用尽全力生活的人,不是少数。

可是我们都无法避免一件事,那就是在对自己生活幸福指数的判断标准里,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来自自己与别人的比较。

比如:别人买房了,自己没有;别人住洋房,自己只有小公寓;同龄人在职场里风生水起,而自己事业瓶颈期长达 2 年;甚至别人家的孩子考了第一名,而自己家孩子成绩中等,也会觉得不幸福⋯⋯

我们对于幸福的太多标准,都是被别人塑造的,而一旦升起“比较心”,就会痛苦、焦虑、自我怀疑。

有人说,痛苦的本质是“现实”和“期望”的落差。

当现实的情况匹配不上我们内心的期望时,我们就会产生痛苦的感觉,而痛苦的感觉会摧毁我们的幸福。

不得不承认,这世上一定存在一些人,刚刚毕业就能自主创业成功,月入 10 万,他们年纪轻轻就实现我们想要的一切,早早走上金光闪闪的康庄大道。但这些,毕竟真的只是少数。


图片|Photo by Viktor Hanacek

大多数的我们,都是那种放在人堆里都找不出来的。普通人眼界阅历都有限,但也在各自的领域内,尽情施展着自己的才华。

金钱和地位,的确是代表一个人成功与否最直接的标志,但是,恕我不能接受那种如果没有月入多少,就全盘否定一个人的努力的观点。

所谓同龄人,可能除了“年龄相近”之外,再无更多共同点,每个人的见识、经历、家世、资源、天赋、选择、能力等方面,都天差地别,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用一个量化的数字去绑架别人,盲目为他人的生活做评分,真的有待商榷。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可能感到焦虑,它无法被消除,却可以被管理和转化。

人生:什么才叫作“赢”?

“人生赢家”这个概念红了很多年,但是什么才叫作“赢”,真的很难解释清楚。

是所谓套现 15 亿的“ 80 后”?是手握多间套房的“ 90 后”?还是化身部落客后粉丝百万的“ 00 后”?

在我看来,这些极端的特例并不能说明什么。

我们可以佩服他们有能力、有魄力、有胆识,但同时,也不能忽略背后的运气和巧合。

可以去查查国内创业的成功率与失败率,以及企业的平均寿命。

你说,那些创业未能成功的人,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懂得拚命吗?不是的,而是创业这件事本来就存在“幸存者偏差”,需要眼光、机遇、决策、能力融合在一起,没有什么绝对成功的祕诀可言,不是熬到凌晨四点、不吃不喝、头发掉光就能成功的。

总是有人喜欢利用这种“幸存者偏差”来洒做励志鸡汤,制造焦虑,什么“ 00 后”已经身价过亿、年薪百万是一种什么体验、从月薪 2000 到月入 5 万他只花了半年时间、从零收入全职妈妈到年薪百万女强人她只做了一件事⋯⋯偏偏,吃这一套的人还不少。

社群焦虑:Instagram 世代的焦虑恐慌:大家从 IG 认识我,我“看起来”能过得不好吗?

说白了,这种焦虑不仅有毒,而且很蠢。

还记得那句话吗?人做得最蠢的一件事,就是拿别人的成功来否定和抹杀自己。那些光鲜亮丽的同龄人,也许跑得很快,也许跳得很高,即便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一切,但只要每一天你都还在为自己努力着,你就真的一点也不差。

有时候,抛弃你的不是同龄人,而是“励志鸡汤”。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被“套现 15 亿的同龄人”搞得焦虑无比,一边转发社群一边感慨自己是失败者,看着薪水和房价眉头紧皱、翻来覆去睡不着的人,往往第二天醒来就重新原谅了自己,没有任何改变。

励志的鸡汤在他的胃里只是短暂停留,没有带来任何营养,只能等待着下一场“同龄人”的抛弃和暴击。

其实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徒增了自己一时片刻的烦恼罢了。

某综艺节目新一季里有一期辩题很有意思:“同龄人比自己过得好,该不该玩命追赶?”

如果真的想追赶,那也应该是为了自己能在某段时间内取得一些成绩,而不是为了别人而玩丢了自己。

像我前面写过的,“同龄人”三个字本身就是用年纪来圈定的,可是在很多事情上,我们根本不能,也不需要用年龄来套牢自己。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只默许一种价值观和一种声音的出现,是不对的。

如果你真的不甘心,非要比一比,那么同龄人都结婚了,你是不是也要结婚?同龄人都买房了,你是不是也要买房?同龄人都年薪百万了,你是不是也要年薪百万?

就算你终于玩命追上了同龄人,也不一定会觉得更幸福,因为婚姻是人家向往的,你真的也同样向往吗?

或许你更享受一个人的自由。

房子是人家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或许你的梦想是背上轻便的行囊,去看看远方的人与诗。

为了自己喜欢的事去努力,为了自己的向往而卯足了劲,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和自己经济水准差不多的人吃喝玩乐,和三观一致的人谈天说地,这些难道不比跟同龄人较劲更有意义吗?

至于过得好不好这件事,其实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

如果狭隘地用金钱来衡量自己过得好不好,那么过得好不好则会变成无底洞,要无止境地追下去。

这里,没有质疑努力向上的意思,而是在努力向上的同时,我们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另外有一点要提醒的,就是永远都有过得比你好的人,追不完的!

世界上总有比你过得好的人,也有相比不如你的人,这很平常。面对比你好的不卑不亢,对待没你好的多一点体谅,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是尊重自己的现状。

那还要不要进步?当然要!

但你努力的目标不该是别人,不该是为了用努力稀释焦虑,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超过昨天的自己。

拥抱情绪:写在阿滴谈忧郁症之后:有时候忧郁跟焦虑,是因为你背离了那个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之间都有时差,但没有快慢之分

有的人 22 岁结婚, 25 岁离婚;有的人 25 岁找到工作, 28 岁成了副总经理;有的人 28 岁第一次出国,有的人 35 岁定居国外;有的人 40 岁依然单身,有的人 50 岁才碰到真爱;有的人 60 岁去世,有的人 70 岁还在环游世界;而有的人, 16 岁就碰到这一辈子非他不嫁的人。


图片|Photo by Viktor Hanacek

你在自己的时区里,没有迟到,也没有早退。

你有你的步伐,别人有别人的行程,他没有走在你前面,你也没有走在别人后面。

命运给的礼物和灾难,一点都不会少;你该走的弯路,一公尺都不差;你不必着急,一切都会准时发生。

我们能做的,是抓住当下每一分属于自己的时间,编织经历的密度,好好地、踏踏实实地让自己变成一个丰富的人。你不需要与其他同龄人进行过多的横向比较,每个人的生活都只是一种“可能性”,就我们自己而言,重要的是关于自我的深度发展。

不要轻易因为羡慕别人而陷入焦虑,不为某些单一且功利的衡量标准质疑自己。

我们普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走不上星光璀璨的大道,但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生活,就没有被任何人抛弃的风险。我们只是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过属于每个人不同的一生。

和过去的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是不是已经越来越靠近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

这就是我们每时每刻努力的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