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快乐的命运,只能复制吗?透析自己曾受过的伤害,有意识地瞭解我们与父母的局限,然后把幸福的关键,透过 3 项疗愈修炼,拿回自己的手中!

许多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孩子。虽然,原生家庭的苦痛、创伤是一座难以穿越的大山,父母婚姻不幸,很多孩子或多或少潜移默化,连自己都认为自己没有信心、没有能力过好幸福的人生。

为什么父母婚姻“不幸”,身为孩子,逆转父母的命运,活出自己的幸福如此艰难?

父母关系不佳的影响,不仅限在单亲家庭

当孩子在一个父母关系不佳的家庭环境中生长时,是不容易接受到健康充足的父爱与母爱,将无法使人足够成熟。

当人格不够成熟时,就会显现在人生中的各种关系中,亲密关系、职场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便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在美籍德裔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着名的书《爱的艺术》提到,一个人缺乏成熟的母爱,将会过于严厉且没有人性,难以培养与人亲密连结的能力;一个人缺乏成熟的父爱,将会缺乏明晰的判断能力,将会阻碍自己与他人的发展,难以建立足够清晰的人际界线。

然而,父母关系不佳的家庭不单只有离异的家庭,还包括持续冲突不断、弥漫冷暴力,甚至家暴不止的未离婚家庭中,父爱母爱的缺位也是常见的。

因此仅用是否单亲来判断孩子是否能有健康人格的发展,是不够客观的。一个离异的家庭可以有健全的孩子,一个看似没破裂的家庭可能会有心理议题的孩子,孩子能否有健康的人格与心理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

就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有些不愿离婚的父母经常使用的理论就是为了使孩子不失去一个共同的家,所以不愿离婚。

但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这样的“共同的家”中笼罩着的那种紧张和不幸的气氛,往往比公开的决裂对孩子的损害更大。


图片|Photo by Ainur Iman on Unsplash

孩子对父母不快乐的愧疚感,让他下意识地复制原生家庭命运

加拿大研究家庭创伤的精神科医师嘎博.马得(Gabor Maté)在其纪录片《创伤的智慧》中说过,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中,当孩子面对整个家庭氛围的不快乐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离开家庭,另觅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另一个选择是认为自己不好,所以造成父母不快乐、家庭氛围紧张。

但离开家是孩子没有能力做出的选择,孩子没有生存能力,没有选择家庭的可能性。

因此,在孩子心中,下意识就被烙印着信念:“我不够好,所以家中才不温暖、父母才不快乐。”这个信念就像程序码一样深植在孩子心中,直到长大成人。

这个信念,使孩子扛起了家庭快乐的责任,甚至父母人生的责任,认为只有父母快乐起来、家庭幸福起来,自己才足够好,才值得被人爱着。

若放下父母继续不快乐,去活出自己的人生,代表自己没有做好自己的责任,将会带着许多与父母紧紧羁绊着的愧疚感,充满恐惧与懊悔。

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没有办法放下父母于不顾,心中升起了很多内在的冲突,一边感到愧疚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使父母快乐,另一边怨恨着父母为什么都不能快乐起来,让自己能自由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这层连环锁链到最后,孩子内心下意识对无法活出幸福人生的根源是责怪着父母的。

时事分享:暖心法官千字文,写给 8 岁孩子的判决书:父母离婚不是你的错,无论如何,你都被爱着

成年后,活出自己的生命的责任,还是在自己身上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有意识地拿回我们生命的自主权,而不囚溺在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影响中而无可自拔。

因此,我们可以适度地瞭解原生家庭造成自己的伤害,但也有意识地瞭解我们无法翻转家庭命运,一味责怪家庭只会使我们困在原生家庭的困境中无法前进。

然而,道理知道了,那么我们可以过好这一生了吗?我们还需要方法和行动去实践,有意识地去疗愈创伤,不重复父母的命运。

3 项疗愈意识修炼

1. 理解父母的局限

试着去看见父母的生长历程,他们其实是很多恐惧与焦虑的,他们成长于过去较为艰苦的年代,生存的压力使他们也缺乏足够的父爱与母爱,竞争是他们活下去的生存法则,然而,让他们活下来的生存法则却也困住了他们。

理解父母的局限,瞭解父母不如自己幸运可以有机会探索自己、疗愈自己,并藉由各种心理学知识来成熟自己的人际关系经营能力、爱的能力。

使用健康的爱去反哺父母,而不是匮乏的愚孝去满足父母不健康的需求,最后使得自己匮乏而也得不到认同。


图片|Photo by Leo Rivas on Unsplash

2. 重新改写信念,交还父母的命运责任,活出独立的成熟情感

前面提到,加拿大研究家庭创伤的精神科医师嘎博.马得的理论,认为孩子心中渴望父母快乐才能证明自己足够好的信念,是孩子过度承担父母命运责任的主因。

我们需要修改我们的内在信念,有意识地重新找到彼此生命责任的平衡点,交还不属于自己的生命责任给父母。

我们的好与不好,是与父母的快乐不快乐、原生家庭幸福不幸福无关的。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属于他们的情绪与命运留给他们,把属于我们的生命命运拿回手上。

学习人际界线观,理解虽然父母虽然养育我们成人,父母以及自己依然需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且不侵犯彼此界线,并试着开口与父母探讨各自的界线,但依旧维持互相关心的平衡。

达到这样清晰有弹性的界线平衡不容易,但对比活出自己人生,这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呀!

延伸阅读:“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心理师看童年创伤:三句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


图片|Photo by 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3. 整合失衡多年的关系,看见彼此都想活出自己,并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方法培养内在的力量

去整合自己内在的母爱与父爱,自己给自己补足曾经缺席的父爱或母爱,意识到要活出自己的人生,需要在自己的人格中,同时具备有母爱的温柔慈爱与父爱的坚韧明理。

当整合、修改信念完成,我们便可能不再向不成熟的父母索求未竟的父爱与母爱,以及试图用他们快不快乐来代表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的生命经验不尽相同,依据自己的状况去找寻疗愈、成长与支持的渠道,可以从阅读、参加课程、找寻志同道合的同行夥伴开始,甚至请求专业的协助,找寻身心专科或是心理谘商师协助,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整合内在父母之道。

当我们改写了自己的信念后,我们便可能为自己家族中代际传递的家庭创伤按下了停止键,成为一个纵使有个不甚圆满的原生家庭,但依旧可以给出充足父爱母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