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去,最重要的不是赶快好起来,而是试着接受自己的伤,要知道身体的伤和心里的伤都是一样,需要一些复原的时间!透过这篇文章,你可以试着洞悉内心的伤痛,并且接受那些难以直视的脆弱!

三十岁那年,我因为长期演艺工作的压力导致身心失调,最后听从一位治疗师的建议休养了一阵子,去了一趟印度。

有点像是电影《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演得那样,我在印度当地生活,学习了许多瑜伽、静坐、冥想方面的课程,跟着瑜伽将自己的身心灵慢慢调整到越来越稳定,甚至后来才踏上考瑜伽老师的证照,经营瑜伽教室这一条路。

瑜伽是我人生中的一位贵人,教会了我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事,就是让我把一直关注外界的眼光,重新拉回到自己身上


图片|Photo by Luemen Rutkowski on Unsplash

练习瑜伽的时候,我们必须停下忙碌不停的双手,停止向外不断搜寻的眼睛、和那一颗被外界影响而随时起伏的心,我们会将专注力回到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上,去感觉动作中的每一个呼吸。

每一个动作带来身体的延展、血液在全身流窜时产生的暖流、肌肉的酸痛,在在都让我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感觉到我是如此真实的“活着”。

瑜伽让我们去面对生活习惯和压力造成的身体僵硬和紧绷疼痛,逼我们去面对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个经由面对、凝视,深入,最后回归内在的过程。

瑜伽练习就是一场需要你诚实面对自我的修练,逃也逃不掉。

被抛弃的我,还值得被爱吗?

生活也一样。

就跟瑜伽会感受到身体的拉扯一样,有时候,逆境就是生活在心灵上的拉扯。

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尽快去看医生,看看自己哪里生病了,但是也有些人会因为害怕,所以选择无视身体发出的警讯,觉得不理它就没事了。

逃避就是最简单、最无痛的做法,但是往往被我们刻意忽略的病症一拖再拖,就会用更猛烈的方式反扑,直到身体病入膏肓为止。

结束一段关系也是这样,明明心痛的感觉如此强烈,但许多人还是会选择无视,反而把自己丢到更多工作、更多社交生活中来逃离一切,拼命证明自己很坚强很 OK;每天排满的行程只是为了躲避回家后一个人的孤单感。

这些向外寻求安慰的人,心里真正害怕的是,如果没有了满满的工作、约会、朋友,他就得自己单独面对心中不断浮出的空虚、痛苦和否定自己的恐惧,他们害怕面对被另一半“丢下”的自己。

因为那会让他们怀疑:

“为什么对方要离开我?”

“被抛弃的我,还值得被爱吗?”

我离婚时也经历过那段时间,尤其当中年危机和中年失婚同时发生的时候,我的自信心更是跌落谷底。

因为不能接受事实,所以一心只想用更多形成把时间填满,只要一想到自己被抛弃的那一方就感到巨大的悲伤,一想到对方不要自己了,便认为自己失去了被爱的价值而痛苦万分。

但是,在经过心理谘商师一段时间的细心陪伴下,我慢慢能把事实和情感面分开来看。

把事实和情感面分开来是什么意思?

延伸阅读:别再用“为孩子好”压抑情绪!何妤玟:先做完整的自己,才会有快乐的孩子


图片|Photo by Bethany Beck on Unsplash

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就是不管我的感受多痛苦,我都能真正接受“离婚”是一个事实。

分开是一个已经发生的状态,而现在的我,不管心里想的事不是自己被抛弃了,我都要接受离婚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当我们能接受事实,就不会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神埋怨对方为什么要离开我?我哪里不好?哪个环节错了?

在已经发生的事实里纠结太久,对疗愈不会有任何帮助,一切都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我们只会一次又一次站在旧有的码头,将自己重复推向痛苦的深渊。

因此,虽然很痛苦,但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就是疗愈自己的第一步。

相信自己不是受害者

第二步,抛下我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诚实的面对自己。

心痛就像一道锁,把我心里那一扇大门深深锁起来,没办法再向任何人开启,包括我自己。

我拼了命地用我很坚强、我很能忍、我很勇敢来假装分离不会对我造成任何影响和伤害,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

我们都知道,事实是如果有人能俯耳贴近那一扇门聆听,就会听到我在门里无助地哭泣。关起的门,让心碎、痛苦、失落和沮丧的情绪搅成一团,无处宣泄。

但接受事实的第一步,就像将深锁已久的大门轻轻地打开了一点缝隙,而情绪开始能够沿着缝隙向门外倾泄流动,慢慢的,我开始能够诚实的面对内在的伤痛了。

我不再试图用外在的坚强证明自己,而是每天挪出一个时间和空间不逃避自己,接纳自己在这段时间产生的所有情绪,即使是痛苦悲伤也都是我的一部分,我就是我,不需要特别去证明。

深度专访:你为了什么而步入婚姻?专访何妤玟:别害怕离开不适合的关系,找回自己

如果我只想证明自己很好,最终我只会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原本的样子。

不要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因为这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不用过度标签化或自我矮化,也不要扮演受害者,因为这也是扭曲的能量。

成为受害者或许可以换来同情与掌声,但却会让我们沉浸在窃喜中忘记检讨自己。

一段感情的结束也代表未来正要开展。

所以我不觉得自己很可怜,也不觉得对方很可恶。

在我切断与对方所有一切的同时,似乎也否定了过去某个部分的我自己,我就是不想当这种人,所以我选择活在当下,我能够去期待我的未来更美好。

我接受我自己的全部,这就是我的“分手哲学”。(但是,在某些婚姻事件里是真实存在着受害者需要协助,与我这里指的状况不一样)

想想每天早上跑来叫我起床的小孩、想安慰又不知道怎么开口的母亲、三更半夜还愿意接电话的闺密,还有会叫我们美女帅哥的早餐店阿姨吧⋯⋯,现在的我只是暂时没有爱情而已,但能给予我们“爱”的人却非常非常多。


图片|禾禾文化

疗伤没有时间表,不需要问自己多久能复原

有一次跟为民哥聊天。

我问:“为民哥,你离婚后过了多久才开始有走出阴霾,重燃希望的感觉?”

我原本期待一个经历一切的过来人能给我一个正向又充满智慧的答案。

但是为民哥却说:“没有,从来没有。”

“蛤?”

“即使现在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一定是我哪里有问题。”

“对方才会抛弃我,离开我。”

“老天爷对我真不公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问:“那怎么办?”

“没有怎么办,就与它共存啊。”为民哥的话让我联想到心理谘商师的比喻。

谘商师说离婚就跟摔断腿一样,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复原过程。

一个摔断腿的人在动完手术后,第一步要想的不是走路,而是怎么让自己坐上轮椅;第二步则是如何从轮椅进步到拐杖,第三步才是放开拐杖慢慢行走,要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回到正常人的状态。

但是我们人呢,大部分都只想看到美好圆满的结果,下意识想避开漫长痛苦的复健过程。所以开完刀后,大家问医生的第一个问题一定都是:“我什么时候才能走路?”

但是,失婚或失恋的伤痛就像这只摔断的腿,一开完刀是没办法马上恢复原状,健步如飞的,你催它也没有用。

我们必须接纳与这个状态(情绪)共存一段时间,把康复要花多久时间的问题抛在脑后,专注在每一个活着的当下,把这个当下过好,因为如果你没有把握现在复健(疗愈)的每一分每一秒,也根本不用去想未来能康复得多好。

身体的伤和心里的伤都一样,有自己复原的时间。

有研究指出,将近 70 %的人在分手六个月之后,心灵上的痛苦会开始慢慢消退,我们会开始感觉好一点,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也好像没那么痛了。

就像为民哥说的,我们会开始接受自己与这个伤痛共存,让它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许,这也是日后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养分。

变得更好,还是假装变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人离婚或分手之后,会想用“变得更好”来激励自己,期待自己变得更好之后,可以遇到一个更好的对象、拥有一段更好的感情。

但这种“变好”其实含有一种目的性,是为了要换取往后能遇到好对象或好感情,所以才去执行、才去让自己变好的。

这反而会让单纯想要变好的心变质,更容易将“变好”=“完美无瑕”的压力加到自己身上。

将“唯有变好”和“才能幸福快乐”画上等号,反而是自我疗愈的阻力,而非助力。

为了要变得更好,比过去更投入工作,没日没夜地赚钱;为了要变得更好,每天跑健身房,努力健身,把身材雕塑到最完美的等级;为了要变得更好,做更多的医美疗程,买更多新衣服,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比外遇对象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

过度想要变好的心态,容易太激进,当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还是没有所谓的好结果时,就会变成另一种扭曲的能量。

其实“变好”是可以包容瑕疵的,因为完整的自己,比完美的自己更重要,不是吗?

专注在每一天的生活,过好每一天的日子,生活点滴的累积都会是未来康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