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春节过年在传统习俗上是家族团圆的日子,但如果一想到回家就让你压力如山,你可能会想知道:当家庭界限过于“紧密”或“疏离”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文|吴东彦谘商心理师

你要回去的究竟是“家”还是“枷”?

过年,是一个“理应”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日子,然而,今年的过年,你想回家吗?

每个不想回家的人,必定都有自己的理由,例如: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从不认为自己有个家;有些人则是找不到“应该”回家的理由与意义;也有人认为自己在这个家里面一点也不重要。当然,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回家就意味着无止尽的家庭战争与冲突。

因为种种的理由,许多人逃家逃了一整年,却总在春节过年前,又再度陷入心中的挣扎:“我到底要不要回家?!”

对你而言,你要回去的究竟是“家”还是“枷”?而逃避了这个“家”的你,心里真的可以脱掉这个“枷锁”了吗?

每个让人不想回去的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家庭界限”的议题。

界限指的是什么呢?

回想一下许多小男生/小女生在教室座位上,为了防止隔壁的“臭男生/臭女生”越界,便会在桌子中间划下一条线,只要对方一越界,他们就会大发雷霆。这就是一种界限!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都需要有自己的界限,以确保自己能够有个不被干扰的“私人空间”。

对于许多界限出了问题的家庭,家人之间彼此的界限要不是过度紧密,让人觉得自己的私领域不断被入侵而感到窒息,要不就是家庭界限过于疏离,而让人感觉不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

因此,为了要让我们可以好好地回家,我们需要学习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界限。


图片|Photo by Sacre Bleu on Unsplash

过于“疏离”的家庭界限

疏离的家庭界限会让家人之间感受不到关爱与温暖,甚至会觉得这个家庭很冷漠,这种家庭环境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被家人重视,或是让人觉得自己可有可无。

对于这一类人而言,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成为自己的父母”。我们要如何成为自己的父母呢?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 承认与承接对家庭的失落
  2. 认可你自己的价值
  3. 找到让你快乐的事情
  4. 寻找自己的归属

当家庭界限过度疏离时,我们很难期待家人对我们付出适切的关爱。此时,或许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是成为自己的父母。

在回到家中,纵使我们无法获得家人的看重,但我们可以学习找到自己的价值,或是在这个“关系疏离”的家庭中,找到几件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例如:好好地看场电影、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待在自己的房间享受一杯美味的咖啡等等;

或是我们可以找到“对的人”来满足我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例如:过年回家期间,可以找到三五好友,或是聊得来的亲友相聚,而不是在把这样的期待放在“不可能满足你”的家人身上,而重复让自己感到失落。

猜你想看:无法满足我们期待的父母之爱:何不勇于幻灭,让自己成长?

过于“紧密”的家庭界限

当一个家庭的界限过度紧密时,家人很容易入侵彼此的私领域,不给对方留下舒服的空间,例如:未经同意就闯入你的房间,不断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给予建议,或是无视你的需求而要你无条件配合对方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 设定界限:

我们可以设定的界限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界限”。例如:你想要保有多少的肢体距离,想要有多大的个人私领域,或是保有信件不可随意被拆开来的隐私等等;

另一种则是“心理界限”。例如:我们想要与家人有多少的距离?有多少的亲近?你想要有多少的生活决定权?

总而言之,在设定界限前,先问问自己:我想要保有的私领域多大?我的底线在哪里?


图片|Photo by Nowshad Arefin on Unsplash

2. 区分责任:

界限不清的家人时常会将情绪与责任丢给我们,认为那是我们的过错。

例如:当家人对我们有了期待或要求,但被我们拒绝后,我们就遭受了无理的指责与谩骂。

有时这会造成我们的混淆,认为“不满足对方的期待与需求是自己的错!”

然而,没有人应该无条件满足另一个人的期待,我们都有说不的权利!因此,我们可以学习放下不属于自己的期待,只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

同场加映:肆一专文|无法成为你期待的样子,我不抱歉

3. 放下罪恶:

当我们试图要与家人划分界限时,他们可能会透过一些方法引发我们的罪恶感,希望透过这种方式逼迫我们“就范”。

此时,我们也可以透过上述的方式,学习设定界限,并且区分责任,避免不要让多余的罪恶感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