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也可能会离婚,倒不如不结?”其实两个人相处重点不是结不结婚,而是是否有把“共融”的概念带入生活,在“做自己”和“尊重彼此”间取得平衡。

我看到有关社会与家庭中“权力不对等”的新闻时,第一个反应是愤怒。

仔细想想缘由,是因为我曾在纪录片中看过怵目惊心的画面,和在现实生活中遇过关于性别和族群在团体里因为相对弱势,而必须承受资源不对等的压力,因此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冷静以后,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这样的“愤怒”会不会是因为也落入了不够理性的刻板印象中,所以先入为主套入了心中认定的剧本?

该如何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事件所带来的思考?而不是陷入事件本身的敌对与谩骂。

离奇的剧本不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同理与反思才会。

对于事件本身,局外人无权置喙。看到的只是事件浮出后的冰山一角,更遑论能完全理解当事人实际的经历和内心曲折。不以八卦心态,而是以严肃的态度看待性别、家庭与社会性结构的议题。让震撼的事件引导我们反思,如何让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在此,我想以爱的定义、关系中的自我与平衡、个体在婚姻和社会中的共同体关系作为切入点来讨论。

延伸阅读:“男人应该承担所有责任”王力宏正式道歉声明,你看到了什么?

爱的最初,不应该建构在世俗定义的条件

现今社会,似乎多数人仍在追逐世俗定义的成功,然而,当我们忙于迎合所有人的期待,甚至不惜掩饰自身的真实与脆弱、不愿接纳自己原本的模样时,最后会失去自我。即使功成名就,却像是建构在虚幻之中的天空之城,再壮观终究是昙花一现。

我们常以世俗眼光来定义一个人的成败,甚至以这样的眼光来谈爱情。当彼此互相不了解,却带着伪装的面具交往,又怎么能好好去爱,去经营好一段关系?

真正的爱是平等的,抛开外在世俗的条件,两个人彼此以真心相待,而不是以高低附属的姿态交往,才能让关系细水长流。

我想起电影《东京贵族女子》中,男女主角碍于彼此的家世背景而结合,表面看似郎才女貌,实际生活中竟没有共同的话题,而当一方始终以高姿态看待彼此的关系,一方以卑微迎合期待时,关系的天秤早已倾斜。

同场加映:《东京贵族女子》:30 岁单身又怎样?寂寞不该是找个人来爱的理由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当人可以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现今社会,人们习惯以世俗条件作为结合的依据。如果不能以平等的态度互相了解、相识相爱,而是以一个人的社经条件来判定他的“价值”,导致家庭结构中产生不对等的关系,忘了“尊重”才是最基本的。这样的爱不是爱,是一种利益交换的陷阱。

踏入一段关系时,学会以心识人、真诚相待,才是好的开始。


图片|Photo by Isaac Quesada on Unsplash

婚姻幸福的前提,是划清“关系界线”并“保有自我”

近年来的离婚潮令人反思,走入婚姻以后,要如何在自我和家庭间取得平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离婚潮,引起广大的社会讨论,大多聚焦“对于婚姻的忠诚”、“相爱容易相处难”等议题。

社会对于婚姻的态度逐渐转变,选择步入婚姻的态度也更加慎重,因为结婚以后需要面对的课题,并不只有爱情,更有在“自我”和“家庭”间的取舍。

离婚潮也令不少单身女性恐惧踏入婚姻。身边不乏女性朋友认为“结婚也可能会离婚,倒不如不结?”,甚至更偏激者认为“对待感情无需太认真,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可这样的价值观,会不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分崩离析?

尼采:“婚姻不幸福,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因为缺乏友谊。”

如果在婚姻中仍需要无止尽的勾心斗角,互相较劲,无法以真诚的友谊相待,便难以维持关系中良好的品质。


图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曾经相爱的人,却在时间的磨损之下,难以维持良好的关系?

许多家庭关系的破碎,可能来自过往伤口记忆的堆叠;无论是肉体上的、精神上的;也可能在夫妻间、婆媳间、亲子间蔓延。伤口不断扩大增生,从小裂痕积累成长年的不满,是导致一段关系无法继续下去的根源。

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彼此相左的价值观,不经意间钻入了人们心中,即使是相爱的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嫌隙。

既然如此,长年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该如何不让彼此的关系变质?

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词汇:“共融。”

夫妻间、婆媳间、亲子间⋯⋯任何家庭关系之间,我们需要的除了爱,便是“共融”:这并不是指在一段关系里要一味忍让,而是在“做自己”和“尊重彼此”间取得平衡。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说,决定一段关系的品质,关键在于不断“学习”。关系是滚动而非静止的,所以需要彼此间不断学习与成长。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划清彼此的“关系界线”,如果这条界线被跨越了,以“保有自我”为原则。

精选书摘:张德芬专文|对家人退让和软弱,正在危害你们的关系

当一个人以不害怕失去、不委屈求全的态度,真实表达自我的感受、想法并加以沟通时,较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与尊重,也不会为了维持一段关系而感到患得患失。

当你感到受伤了,不妨以和平(适合彼此间的相处模式,可能是婉转或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伤痛。先有自我的表达,才有彼此的沟通,只有说出来了,才能让已发生的伤口逐渐愈合,让彼此的关系有修复的机会。

“已婚的人从对方获得的那种快乐,仅仅是婚姻的开头,绝不是其全部意义。婚姻的全部含义蕴藏在家庭生活中。” ——托尔斯泰


图片|Photo by Baylee Gramling on Unsplash

在“家庭”乃至“社会”的共同体中,个体拥有平等的权利

稳定的关系,是未来的蓝图里有彼此,是家庭成员间对于彼此的生活观能达成共识,并在生活目标上有紧密而共同的联系。

在关系中,一个人怎么看待另一半对于家庭的付出?无论是经济上、心灵上或生活上的支持。

如果把彼此视为一个“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就不会落入抱怨的循环,忽视对方的付出,或是过于看重自己的付出而斤斤计较。

“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拜伦

在家庭的权力结构中,“家庭主妇”、“家庭主夫”对于家庭的付出不应该被忽略。以共同体的角度而言,双方仍是以不同的方式经营着同一个目标——希望家庭能更好。

然而,在爱里的自尊,却也只能靠自己争取。爱是无私的,却也有社会性的“机会成本”。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过于以家庭为重,而忽略自己的生活与兴趣,长此以往,也会落入失去自我重心的失衡关系中。

虽然不容易,但如果能在自我与家庭间取得平衡,对自己、对家庭都是正向的发展。

你会喜欢:快乐情侣的 4 种甜蜜仪式感:将“我爱你”挂在嘴边、分离时刻,不忘亲吻

另一方面,从“社会共同体”的角度而言,性别的竞争或许源于人类天性中对于资源的争夺与不安所致。由古至今,女性自主被贴上“聪明”的标签,是以父权结构为主流的歧视。如果以宏观的平等而言,“自主”不应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吗?

太多的竞争与比较,在于我们总是想证明自己和他人间的优胜劣败,彼此较劲、敌视、攻击、谩骂。当社会充斥着“女性的战争”、“男女的战争”,世界已体无完肤。

将个体视为共同体中的一分子,才能停止彼此争夺与敌视的战争,才能在社会整体的福祉中成长出归属感。当社会不再充斥那么多虚伪和谎言,人们开始对自己和彼此真诚,我们的社会才能从黑暗的权力结构中走向更好的明天。

愿我们都能透过对离婚潮事件的反思,在伤痛中学会爱与成长,不再破碎地彼此攻击谩骂;愿我们都能让关系中受的伤,随着时间风化,转化为和平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