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过往曾遭受到一些难以忘怀的痛苦事件,至今想起来都会颤颤发抖,表示你很有可能陷入“创伤症候群”的漩涡,这个时候,你该如何是好呢?

文|吴东彦谘商心理师

如同慢性病的心理创伤

许多人都认为:“创伤事件已经发生了,不能就将它遗留在过去,不要再去谈论吗?”

我们姑且不论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对是错,但是这个疑问似乎呈现出一个常见的现象:许多经历创伤事件的人,是孤独的!

创伤之所以为创伤,是因为它带给我们深深的无力感。

由于创伤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或是当我们倾尽全力后,仍无法阻止创伤事件的继续发生,不仅会带给我们无力感,甚至会让人觉得自己很丢脸、很没用。当这种自我批判的声音在心中响起,我们便在心中逐渐种下了耻感的种子。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所遭遇的创伤事件,是来自人为的,例如:暴力、性侵害等,这无疑会重创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感。

如果这些加害者是与我们原本亲密、熟识的家人、亲戚或朋友,这更可能会造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究竟还有谁可以相信。当我们对于世界与他人开始感到不信任时,我们也就在无形之中拉开了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于是,创伤事件的可怕之处,除了事件本身带给我们极大的冲击、压力与情绪之外,它也可能重创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感,并让拉开自己与他人的距离,因此开始独自承受、自行消化所有的苦痛与煎熬。

而一旦这些情绪超乎我们的负荷,便可能让身心超载,并开始出现身体症状与情绪议题,例如:失眠、酗酒、药物依赖,暴饮暴食,暴躁易怒、没来由的恐惧不安等。

拥抱创伤:“不是每段爱情,都能修复童年的创伤”关系心理学:成为独立的自己,才能好好相爱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心理创伤修复首部曲

打破自我孤立、与人重建连结再次诉说: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惯性

许多人在经历创伤事件后,虽然感觉自己必须向外求助,但是因为长期以来的羞耻感,以及对于他人的不信任等因素影响,总是很难跨出这一步。此时,心理谘商或许就可以是一个选择。

许多受创的人在第一次的谘商中,总会问我一个问题:“事情都已经过了这么久了,再去说这些有用吗?”

许多神经科学研究已证实,大脑的生理结构可以透过学习新的事物与经验,启动神经元,促使蛋白质产生,进而在神经元之间长出新的连结,这就是所谓的“神经可塑性”。

当事人在进行心理谘商,或治疗里述说创伤经验时,若能得到专注的倾听和善意的理解,便能创造正向的人际连结经验,进而促进神经可塑性的改变——从对创伤的旧有认知与情绪(例:我很没用、我觉得很羞耻),走向新的、正向的认知与感受(例:我替受伤的自己,感到心疼和难过;当时的我已经尽力了,我不责怪我自己)


图片|创伤、发展与疗愈@FB

对于一个受创的当事人而言,当他们开始向心理师诉说着那深藏已久,且不曾向他人提起的创伤经验时,他们就已经踏出了困难的第一步:他们打破了长久以来所建立的“自我孤立”的行为惯性。

当受创的当事人愿意与心理谘商师共同冒险,一起面对过去的创伤事件,此时,当事人就已经不是处在自己与世界、与他人分开的孤立状态之中,而是能够逐渐重新与一个“人”建立连结,并且与心理师共同分担、分享种种的压力与感受。

简单的说,这个看似简单的“诉说”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让自己与他人重建连结,而不是再次孤立自我。

同场加映:为你挑片|《The wisdom of Trauma》:创伤和成瘾是一体两面,在伤口的背后,有生命的解药

与人重建连结的小法则

对于一个曾经严重受创的人来说,要重新建立与人的连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若我们在受创过后,下意识地孤立自己,就可能让自己较少机会获得他人的陪伴与支持,同时也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而感到孤独、愤怒、与悲伤。因此,重建连结是修复心理创伤的最基本,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1. 觉察自己是否有孤立自我的倾向

如果遇到事情时会告诉自己“不要依赖别人”、“凡事靠自己来就好”、“没有人可以信任,我只能相信自己”等言语,你很可能具有自我孤立的倾向喔。

2. 寻找“自我孤立”的源头

人,是具备社会性的动物,举凡我们在开心、难过、痛苦,或是受到惊吓的时候,都会有想要与人分享,或是寻求支持的天性。

如果你具备孤立自我的倾向,那么可以找个时间,回顾自己的生命经验,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必须活得如此独立与坚强。

3. 避免自我批判

虽然自我孤立的生活惯性,会让我们受苦,但若你具备自我孤立的倾向,也请先不要责备自己,因为在过去的生命经验中,你可能不得不让自己过得既独立又坚强,才能让自己生存下来。

纵使自我孤立的倾向让“现在”的你感到孤单与痛苦,但这个倾向对于“过去”的你来说,很有可能是帮助你存活下来的不二法则。

4. 学习尝试小小的连结

如果把“自我孤立&信任他人”想像成是一条线的两端,我们每个人会因为“自我人格特质”与“后天环境”等因素,而站在这条线上的不同位置,重要的是,没有人是完全的孤立,或是百分之百信任他人的。

因此,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想要站在这条线上的哪个位置?会让自己比较安心、生活过得比较自在、轻松一些?

5. 打破原有的生活惯性想像一个问题

“当有一天我不那么孤立自己的时候,我会与现在有何不同?”

有人可能会回答:“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打电话跟朋友聊聊天”,也可能有人会说:“我会尝试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别人知道我在生气些什么”、“如果遇到自己做不来的事情,就不要勉强自己,我会适时地寻求别人帮忙”

不管答案如何,当我们愿意尝试原本不会做的事情,就已经为自己跨出了一小步。

虽然创伤事件已经过去,但它很可能就像慢性疾病一样,一直不断慢慢侵蚀、影响我们的生活。

透过心理谘商,我们第一步可以做的是重新建立起自己与他人的连结,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惯性。

一旦重新与人连结,我们就更有机会走出生命的幽谷,再次看见阳光。

二部曲:心理创伤修复二部曲:宽容善待自我,学习与创伤症状共处

三部曲:创伤疗愈三部曲:重新定义自我,重获心灵自由

最终曲:心理创伤修复最终曲——我应该原谅伤害我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