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一百年前后有三位杰出的女士:吴健雄院士、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女士、张幼仪女士,以及本文作者 吴嘉丽教授,她们都因为父亲鼓励女儿也能接受教育的洗礼,而走上与其他女孩不同的命运,在父权为主的年代,她们靠着教育,得以独立。

文|吴嘉丽 淡江大学化学系荣誉教授、台湾女科技人学会创会理事长

一、吴健雄院士

物理科学界的居礼夫人——吴健雄院士 1997 年以八十五岁高龄中风过世。

她在物理科学上的杰出成就早已是我们女科技人的典范,“吴健雄基金会”于其生前即已成立,“吴健雄科学营”也已举办了九届,积极培养青年科学菁英,并且为鼓励女学生研习自然科学,特别提供一些女生免费名额。

而我却在此刻回想起当年阅读她传记时的感触。

她出生于民国二年,排行老二,另有兄弟各一。他们家孩子属“健”字辈,且以“英雄豪杰”来命名,而她,在取名上显然未受性别的差别待遇。

不仅如此,从小她就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十一岁时离家至苏州读女师,毕业时保送南京的中央大学。

吴健雄一向对科学有兴趣,但是又担心自己在女师的学习不足,有点没信心。

父亲知道了女儿的想法,特地去买了三本数学书送她,鼓励她自修学习,加强她的信心。吴教授何其幸运,她有一位如此开明的父亲!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二、杨步伟女士

以前还读过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女士的传记。

杨女士出生于一八八九年,自小过继给没有子嗣的二伯。她一向着男装,家人依大排行叫她小三少爷,她跟着兄弟们一起读书游戏,十一岁时方知原来绣花针还有个鼻孔,十二岁时为了入学堂读书才改女装。

本来她想读师范,将来当一名老师。但是父现觉得她个性太强,最好做一名不求人的医生,所以鼓励她学医。后来她留学日本,三十岁时返北平开了一家私人医院,直到二年后与赵元任结婚,才结束了医务,去了美国,从此未再行医。

杨女士在那样的年代,身为一名女子,未缠小脚,还读到医学士,并自行开业,全因为她也有一位(或说两位,生父与养父)疼她爱她的开明父亲。

而婚后的辍业正说明了婚姻对女性具有多么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写在何妤玟离婚后:婚后的女性剧本,如何束缚“妈妈”们?

三、张幼仪女士

《小脚与西服》是徐志摩元配夫人张幼仪女士的传记,与前述二例恰成一强烈对比。

张女士与西元同年,家里环境富裕,兄长都送至日本读书,但是她父亲却认为女子不必读那么多书,识字即可。后来还是因为张女士自己非常喜欢读书,不断地向父亲求情,才让她去苏州读了三年师范。

经由兄长的媒说,她与徐志摩成婚。但是徐志摩始终认为她是乡下人,没读什么书,没见过世面,对她一向冷淡。

在英国当她怀有三个月身孕时,徐志摩提议离婚堕胎,对她直如晴天霹雳。

但是她终于走出婚姻,并下定决心利用在国外的机会多读点书,数年后返回上海,不仅在东吴大学教德文,自已开了一家服装店,还被请去担任一家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


图片|Photo by Devin Kleu on Unsplash

我个人的经验

以上三位女性大约出生在距今一百年前后,五十年后呢?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当然没有她们的故事那么戏剧转折,但是父亲在家中的权威依然足以决定儿女的命运。

所幸一家之主深信“读书”还是值得鼓励的,虽然我们家三女一男,家里经济也是捉襟见肘,但父亲对子女教育的原则却是不论儿子女儿,只要我们考进好学校,只要不增加家里的负担,父亲从来没有要女儿们辍学去帮助家里的经济,也从来没有说过女孩读书有什么用,更从来没有提醒我们做女儿的去找一张长期饭票。

倒是母亲经常耳提面命:什么人都不可靠,人只有靠自己,一再鼓励我们要有一技之长,方得以立足社会。

至于选组,父亲自己专业通讯,但是我相信那时期家人对大学科系均无何概念,对父母来说,能读大学就不错了,若能读国立大学,什么科系都好,他们认为大学毕业还会找不到工作吗?因此在选择科系这一点,我没有受到任何家庭的压力。

我的选择是自己的兴趣,也是学校老师的建议;唯有在犹疑选择工学院?还是理学院的时候,老师的传统观念促使我优先考虑了理学院。

以上三位优秀女性的故事以及我个人的经验,显示在一个父权为大的家庭或社会,父亲的观念对女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的今天似乎依然如此,而“教育”永远是女性独立自主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