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平权议题的吕欣洁,给人的感觉总是直爽无惧,但说起自己的事时,她坦承她也有脆弱、恐惧的时候,面对人生带来的难关,她是怎么应对的呢?

欣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穿梭在社会运动中,无所畏惧、坚韧不拔的精神人物。然而担任群众沟通的重要角色,对她而言,其实也有害怕的时刻。

“有时候我也会有些无意识偏差,”在社会运动倡议的过程中,许多人或许会认为,组织运动者势必时时“政治正确”,但欣洁坦承地说,她也会有下意识产生刻板印象的时刻。

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常态。随着生命经验的积累、教育系统的养成,多数时候我们下意识的判断,都会带着社会系统的预设值,而这些预设值,往往在大脑需要快速判断分类时,会以“无意识”的状态出现。

欣洁说不要急着自我否定,“先接受自己‘有’,因为我们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当我们意识到这样的观念时,就可以去思考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多接触不一样的人事物,大脑会改变它的回路。”

很多时候最难的是接受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欣洁提到有些人会强调自己没有偏见、很客观,但没有人能完全客观。这并不是要互相指责,反而应该是去看见这些无意识思考,从而检视有没有创造更具共融性的空间,提升到有意识的层次。

社会运动像分享食物,要邀请对方试吃

当我们可从无意识思考,改变认知回路,重新认识世界时,就能更柔软地和不同成长历程的人对话、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

在实务上,如何将理念传递到不同的群众之中,欣洁说:“在不同层级中,需要不同的 Key person,但更重要的是向外沟通。”她提到,自己刚开始从事社会运动时,难免有些浪漫性格,不断往自己的理想之途冲撞,信念却只存于同温层中。于是欣洁体悟到,“社会运动要改变,需要一群人一起走。”她比喻就像分享食物,比起和对方说好吃,不如直接邀请对方试吃,这样的经验才有可能对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力。

社会不会自己改变,社会的改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彩虹平权大平台执行长 吕欣洁

这也是彩虹平权大平台的理念,透过不同的方法,将“沟通”的种子散播出去。然而,欣洁提到 2019 年同婚法案实施后,一起倡议的夥伴渐渐减少,期望有更多人可以持续加入。大平台目前有“彩虹公民行动”,邀请对同志议题有兴趣的民众,一起参与街访,认识不同人的想法。

“我们想做的不是说服,是理解。理解不在同温层的人在想什么?先有理解,我们才能知道沟通策略。社会不会自己改变,社会的改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在运动推广的过程,不能只有单方面的输出,需要去了解对方的思考模式,双方才有可能创造出交集点。这样的行动需要打开心胸聆听,欣洁说聆听是一个很重要的练习。

透过实际的访谈,欣洁也意识到,她与夥伴也可能先入为主,比如认为中老年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同志议题。但谈话后,才发现其实有些人,只是没有机会认识这样的主题,甚至本来就是接受的。经由对话,彼此的意见得以交流,组织运动者也能更清楚,该怎么拟定行动策略。

回应期待前问自己,那是对别人重要、还是对自己重要

在推广这么久的平权运动之后,欣洁笑着说,比起对自己加油打气,她更希望自己懂得休息。提到自己有点工作狂的性格,她不后悔做过的任何决定,只希望花更多时间在家人与自己身上。相较于过往高强度的参与,这两年来欣洁有了更多照顾自己的时间。

她提到,2016 年到 2019 年,有许多影响巨大的决策要拟定,很多时候会遭到不同意见端的攻击,甚至是网路匿名的谩骂。虽然她会告诉自己,要以大局为重,但心中仍累积了伤口。彼时的她,会自我怀疑还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没有满足谁的期待,她会想办法去符合外界的期望。

“以前的我真的会困在那个状态下,觉得我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多,我要再努力、再努力,没有任何一天休息。”然而,周遭不同意见,不可能同时满意,直到身心俱疲时,欣洁忍不住质问自己:“我到底在干嘛?”

她说是直到近期某一天,坐在电脑前工作,她突然意识到,“那些要我这么做、那么做的人,其实是那个人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事情,但希望由我来帮他完成。”

以前,她会急着去回应这些期待,现在,她会问自己:“那我的期待呢?比如说平权议题,他的期待跟想法、他希望我做到的,我做得到吗?或是我想做吗?”透过课题分离,才能清楚将自己的理念与他人的期望划分开来,同时保持自己稳定的能量输出,不至于在各项议题处理上,陷入枯竭的状态。

而该怎么让自己恢复能量?欣洁笑着说他有一位朋友,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完成任何一件事情后,告诉自己:“我很棒!”过去的她会想着哪里还做得不够好,但朋友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累,你就要先跟自己说很棒阿!

妹妹的病,让我知道人生没有所谓完美

朋友的提点如醍醐灌顶,关注外界的视线渐渐转向内在,欣洁说到这,推荐大家不要怕做心理谘商,那是同理自己的蹊径,在安全状态下,重返曾不知如何面对的情绪与伤,陪伴自己,把自己从已过期的自我保护恐惧中,释放出来。

欣洁的左手臂上,有一个刺青,Love Sina Forever,Sina 是妹妹的名字,左手臂是靠心脏最近的位置。

欣洁的妹妹在 8 年前过世,至今谈起从小患有罕见复杂性心脏病的妹妹,她的眼眶仍会突然泛红,“我从小就一直在学习这件事情,我的妹妹生了一个不会好的病,你不能一心想要把她治好,”这件事,让她体认到人生没有所谓的完美,“人生就是无常,会发生一些你无法预测的事。”

这些体悟都是整顿过后的自己,曾经欣洁也怨过、躲过,“记得是高中的时候,我妹在病房抽血检查,因为她很小,血管特别细很难抽。我知道不是医生的错,可是医生就是要扎她的血管,小孩子无法控制,她一直逃一直哭,在旁边的我真的有种椎心之痛。”她负气跑出病房,发泄情绪,直到比较稳定之后,才回到病房和母亲道歉自己的失序,没想到母亲告诉她:“没关系妳可以跑,但如果连我都跑了,就只剩妹妹一个人在这边。”

“我觉得这影响我非常多,很多事情都很痛苦,你想逃,可是你逃了回来之后,它还是在,”母亲的一席话,让她渐渐明白,逃避虽然短暂有用,但它不会消失,不会因为你逃走之后,就不用再处理这件事情。

当然并不是要完全抽离负面情绪,只能往正向思考,而是学习与它共存,允许自己短暂逃避,但要找到回来的勇气。欣洁笑着说,或许听起来有些八股,但这正是她在学习的课题。

不同阶段的生命经验,让我们学到不同看事情的观点与角度,但也并非从此豁然开朗。那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从此变得不再害怕、不再恐惧,而是在一次次恐惧与害怕中,找到还能够站起来的能量,成为下一次面对难关的养分。欣洁和我们分享,新的课题仍会不断来到,但我们都可以选择更相信自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