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柯莱特》(Colette)描写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女作家的生命历程,在女性被视为从属地位的年代,她深深明白——活出自我需要独立的底气,而这份底气,来自心灵、经济上的自主。

2018 年上映的电影《柯莱特》(Colette),描绘法国国宝级女作家柯莱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从乡下女孩成长为传奇作家的故事,更是女性面对爱情、婚姻与自我间,如何取舍、平衡与成为自己的生命历程。

Colette 一生精彩,她是传奇作家,更是杰出舞蹈家、女性主义先锋。在 20 世纪初的法国,Colette 甚至比 Coco Chanel锋芒更甚,她的着作屡创佳绩,为巴黎带来现象级风潮。在女性自我被压抑的年代,她用文字与行为艺术,唤醒女性平等自主的意识。

她的成就并非一蹴可几,曾经,她为婚姻过度付出,在女性被视为附属品的年代,她曾感到压抑,曾向现实妥协,但她从未停止自我成长。

故事聚焦在她的第一段婚姻里,从委屈求全到重拾自我、突破束缚的经历。从青涩中长出坚定,她决定找回热爱,自由、大胆、文学、舞台剧,她都想尽情体验,绽放精彩。

让我们一窥 Colette(Keira Knightley 饰)的传奇故事,感受她独立自主的力量:别害怕与众不同,才能从压抑与妥协中,勇敢成为自己。

我的一生精采绝伦,只可惜没有早些意识到这一点。

法国女作家柯莱特 Colette


图片|《柯莱特》剧照

亲密关系中的底线,是坚守自我

1892 年,年仅 18 岁的 Colette,与大她 14 岁的巴黎风流男子 Willy 相恋,隔年走入婚姻。当时,Willy 已是知名专栏作家和出版商,从此,Colette 踏入上流文艺圈,格格不入,却新鲜灵动。

她用童年观察大自然的敏锐洞察力,洞悉上流社会的虚华,表面上,她是巴黎社交名流的妻子,风光无限,实际上,却只是被婚姻豢养的金丝雀,圈在笼里,难以飞翔。

新婚不久,她撞见 Willy 包养妓女,愤慨地坐火车回到家乡。婚姻、巴黎、花花世界,一切都和她想像得不一样,她虽恼火,却也怀疑,是她还没适应婚姻吗?对于当代男性普遍风流的社会氛围,难道女性只有妥协的命运?

她向母亲 Sido 求助,睿智的 Sido 告诉她:“没人能夺走你的自我,你一直很强大。”、“还是让婚姻适应你吧。”

当 Willy 乞求 Colette 原谅时,我从这一幕看到 Colette 坚守自我的勇气,她不但没有因为 Willy 的乞求而心软、退缩,而是明确告诉他,她可不是在家默默守候丈夫的小妇人,如果这段感情要走下去,就必须开诚布公:“如果你坚持风流,那我也要知道一切。”

尽管这样复杂的关系备受争议,却也让女性意识抬头:在男性主导的巴黎社交圈,Colette 不当温顺的小妇人,她不为婚姻过度妥协。当 Willy 在外风流时,她把精力花在钻研写作、舞蹈,还遇上了曾陪伴她在舞台剧巡演中,一路相互扶持的女伯爵 Missy。


图片|《柯莱特》剧照

即使身处现代,也很难拿捏在关系与自我间的平衡。一段关系里,固然有磨合、有理解,伴侣间,需要尊重、协调,却不是一味忍让,而那条底线,就是“坚守自我”。

《心理界限》一书中提到,所谓的“心理界限”(boundary),是厘清每个人在心理上所能接受的极限。就像心灵的最后一道防守线,在亲密关系或家庭关系中,适当的界限,有助于个人重拾自我,也有助于关系的融洽。[1]

保有适度距离,透过正向表达、沟通,才能让一段关系走得更远。百依百顺是危险的,如果为一段感情委曲求全,过于迎合而失去自我,不仅不会赢得伴侣的尊重,也会因为停止了对自己人生的探索,失去在感情中成长的动力。

只有坚守自我的底线,才能保有勇敢去爱的能量。

你会喜欢:为你挑片|《女也》:这世界需要更多温柔,来捍卫性别平等与自由

自我成长,要有大胆尝试的勇气

与其称 Willy 为作家,不如称他是养着枪手作家的出版企业家。署名 Willy 的稿件,多半出自穷作家之手,甚至,Colette 也被纳入“枪手团队”,写起自传式小说,也就是日后在巴黎造成现象级风潮的《Claudine》系列作。

起初,她的文字自然文艺,虽然灵动,却难以引人入胜,但她从没因此放弃。对于写作,她抱持新奇、尝试的态度。那些独自琢磨文笔的日子,缓慢而痛苦,一枝笔,一瓶墨水,一个人在安静的房间,这段别人看不见的岁月,却是她日后茁壮的基石。


图片|《柯莱特》剧照

作为出版商的 Willy,虽没有出色的文笔,却有精准的眼光,Colette 的手笔,在 Willy 润色下,加入夸张渲染的技法、风流香艳的情节,青涩的文字顿时化为巴黎蔚为风尚的畅销书,人手一本,甚至改编成舞台剧、创造无数商机。

不只尝试写作,Colette 更发现自己对新型哑剧的热忱,这是一种没有歌唱、只有动作,合适的姿态却胜过千言万语的艺术。

没有舞蹈底子,未获众人支持,她凭着满腔热情,潜心学习,谁也没料到,这是她日后成为杰出舞蹈家的契机。

你会做蠢事,但要热情地做。

法国女作家柯莱特 Colette

你可能会讶异,Colette 那股踏出舒适圈的胆识。踏出舒适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自我成长的过程,更需要不断尝试的勇气。

要如何培养不断尝试和体验的勇气呢?或许可以透过改变“思维模式”,为自我成长跨出第一步。

知名心理学教授卡罗.杜维克(Carol Dweck)在研究中表示,人们拥有两种思维模式:分别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思维模式会影响人们的信念,进而影响日常行为。[2]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才能是天生、有限的,不管再怎么努力,总有无法跨过的天花板;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接受挑战,他们相信付出努力会使自己提升,进而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在 Colette 身上,我看到了从失败中学习的勇气,与相信自己、持之以恒的决心,这样的“成长型思维”,让她不断突破自我,在她所热衷的文学与舞台表演领域,取得斐然的成绩。

延伸阅读:常因工作上的失误而感到挫败?用这 3 个心法,养成勇于面对挑战的“成长型思维”

活出自我,要有独立自主的底气

在《Claudine》获得巨大成功以后,Willy 和 Colette 夫妇顿时跃升为文艺圈炙手可热的人物,尽管这些功劳与荣耀,都归于 Willy 名下。碍于当时女性作家没有地位,Colette 也只好妥协,但在 Missy 的相知相伴下,Colette 萌生争取署名权的勇气。

Missy:“你为她们发声了,为那些处于女孩与女人之间的年轻女士。这份荣耀属于你。”

而 Missy 也看出了 Colette 并不开心,她陪着 Willy 出入社交场合,甚至被装扮成 Claudine 的模样,一身黑裙,扮演取悦男性的女学生。

Missy:“你真的开心吗?”
Colette:“有谁真的开心吗?Willy 确实要求很多,但同时,他也给了我很多自由。”
Missy:“只是栓你的炼子长了点,但还是炼子。我在想,会不会有一刻,你必须决定,你到底是 Claudine 还是 Colette?”


图片|《柯莱特》剧照

同场加映:“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而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四部治愈系手绘动画,找回爱与勇气

Colette 这才发现她在这段婚姻中,因压抑和妥协,渐渐失去了自我。她向 Willy 争取署名权,却遭到羞辱,在 Willy 无数次利用她代笔写作以后,他们的婚姻已名存实亡,唯一的羁绊,只剩《Claudine》系列作,而《Claudine》的独家版权,却成为压垮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Willy 认为 Colette 永远需要他的领导,永远无法离开他,但 Colette 早已做好独立的打算,她开始各地巡演,虽然挣得不多,却是靠自己付出劳力赚来的钱;虽然过程艰辛,却能坚持自己热爱的舞台表演。

她明白,活出自我需要独立的底气,这份底气,来自心灵、经济上的自主。她已不是当年青涩的女孩,她超越了被豢养的 Claudine,离开了 Willy,开启舞蹈家的生涯,穿梭于城市的舞台间,体验过拮据,却赢得了自由。

她将各地巡演的经历,写成了《流浪女伶》,并持续用 Colette 的笔名发表了 30 多部小说和短篇故事集,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女性作家。

我特别喜欢电影片尾的独白:

“现在,每当我感到绝望,我不再期待结局,而是期待一点点运气,一个平凡的奇迹,就像一个闪亮的炼环,修补我那岁月的项炼。”

传奇女作家 Colette,她曾压抑,却不会停止成为自己;她曾青涩,却勇于大胆尝试;她曾流浪,却坚定地活出精采。她不怕与众不同,为当代女性开创自由的思想,更为现代女性,传递独立自主的能量。

Colette 用精彩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不是不会脆弱,而是在压抑的现实中,仍坚守自我、尽情体验、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