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不是万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就是伤害我们的源头——然而长大后的我们,有机会重新学习、学习如何爱人!

那天看到朋友书架上,有好几本关于母亲带来创伤的书,对于这类书籍我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发现会买这些书的人,一定是有些原因,让这种书名可以吸引他购买。

这样的书名不是很违反常理吗?

为什么我的妈妈和书里的妈妈不一样?

母亲角色照理来说都是爱与照顾,怀胎十月把我们生下,为我们把屎把尿,然后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拔长大,然后自己老了后发现付出了许多岁月,自己身体大不如前,换我们来照顾回馈母亲。这些都是我们一般认知到的。当然有些家庭,可能还包含更多情节,母亲还要照顾其他家人,还要负担很重的家计,还要照顾其他有需求的孩子等等。

可是市面上还会有这样的书籍,吸引到大量读者,表示有一部分的母亲,其实并不是完全扮演这样的角色,爱与照顾。反而是相反,带来了伤害和创伤。


图片|Photo by Zach Lucero on Unsplash

可怕的是,当我们身为孩子意识到自己被母亲伤害的时候,往往已经“伤害很久了”。

这时候我们就会开始出现混乱和焦虑。 

因为我们心中所谓的常理和伦理,告诉我们母亲是如何辛苦、如何爱我们,天下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这类的想法早早地烙印了下来,但实际上却不断遇到母亲的情绪、攻击、批判、贬低、要求和竞争等,轮番上演,日复一日。

延伸阅读:如何从家庭“情绪勒索”中走出来?独立的你,有能力与父母真正和解

母亲不是完人,有时传承下去的不是温柔,而是伤痛

小时候从来都不曾怀疑过,但随着我们成长,了解到什么叫做“不舒服”后,好像,惊觉到了什么?

“妈妈,你怎么会这样对我?”

“你真的爱我吗?你可不可以不要这样对我?”

这些话在心中,可能根本说不出口,或者是,哪一次不小心喷出口了,母亲的反应只会让我觉得,我怎么会这样讲?我讲了也没有用?自己更气、更难过、更崩溃。

“为什么我怎么做都不对?”

“为什么你要这样困住我?”

“为什么你好像很爱我,没有我不行,但你又这么不快乐?”

母亲,都是当了母亲后才开始学着当母亲的。很可惜的是,的确有部分的母亲,始终没有学会扮演这个角色,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原来自己带着这么多愤怒、需求、这么多情绪和压力,在对待孩子。或许他们也是这样被爱大的。或许他们很害怕,自己会被孩子嫌弃,很怕自己得不到注意力,很怕连孩子也都不喜欢她⋯⋯

可是,无论母亲怎么了,被伤害的感觉是真的,而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令人厌烦、不耐、伤心,这些都是会影响我们自己的人际和亲密关系的,我们被这样忽冷忽热的对待,我们自然也就找不到自己的重心,更不知道该如何“恒温地爱人”,那我们就很难在关系中得到被爱的感觉;得不到被爱的感觉,另一半也帮不上忙的话,自己最后可能会哀伤地离开。

回到家里,或者回到母亲身边,又觉得忽冷忽热。

你会喜欢:【母女夜谈】亲爱的妈:妳要女儿经济独立又“找个好男人嫁”,让我好混乱啊

长大后的我们,有能力重新学会“爱”吗?

因此很多书籍开始探讨“母亲带来的伤害”,因为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不太懂得如何爱人和爱自己,也感受不到另一半的爱的时候,是一种令人非常沮丧和失望的状态。

这种状态会困住我们好多年,在关系中载浮载沉,感觉都遇不到对的人,感觉都荒废了青春,感觉都被别人比过去了,感觉被抛弃了好几回,感觉最后也快要被自己放弃了,都要不爱自己了,都对爱情不抱希望了⋯⋯才发现,原来,是我从来没有学会爱,原来,可能这一切和母亲有关。

于是,除了怪自己,就很容易回到母亲的责任上。忍不住会羡慕起别人的母亲,如果我的母亲没有那么情绪化、那么依赖、那么控制、那么冷漠或自我的话,我会不会比较容易得到幸福?


图片|Photo by Mathilde Langevin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母女关系心理学:为什么在我妈眼中,我从来不讨人喜欢?

只是,我们很难改变母亲,也无法改变过去受过的对待,但我们自己心里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有力气的话,是时候开始学习为自己清理和包扎。别让自己或任何人再时不时地抠开你的伤疤,别把自己的伤口敞开在会伤害你的人面前,把自己照顾好,好好检视自己的伤口,告诉自己这些伤口是可以被善待,可以恢复的。

我们都已成年茁壮,只要把自己的状态养好起来,只要勇于面对自己过去的阴影和失落,我们可以重新学习爱,就算幼年感受不够多,成年后的我们仍保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可以学会如何爱人,如何爱自己。

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在一段健康的关系里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