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言语和行为背后,都存在着特定的想法和认知。若我们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想让关系改善,得先从自己的念头开始。

文|康思云

在伤害发生之后、关系似乎已恢复平静之时,要再次面对引发悲伤或伤痕的事件,不仅需要修复关系的决心,也需要勇气去面对对方的反应。

发生的事件已过去,特别是过去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之后,要重新与对方提起过往的事件,心中不免会担心:“如果他不愿意谈这件事怎么办?”、“他会不会说出让我无法承受的话?”、“他会不会已经放下了,但因为我提起这件事,又再次被挑起情绪?”⋯⋯这些忧虑使我们裹足不前,甚至向后退缩。

别担心,先不要想着如何跟对方述说或询问,而是先回到自己的身上,尝试从现在的立场,再次看见并理解事件发生当下的自己,整理当时的情绪与思维,用开放的心来理解自己经历的心路历程。


图片|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萨提尔的沟通练习:引导式对话,接住孩子无法处理的情绪

请回想一件与重要他人共同经历的事件,这个事件可能让你感觉到伤害了对方、让对方失望,或是实质上使对方受了伤。在这个事件中,使你感受到后悔、愧疚和自责的时间点,是哪一个时刻?那时你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或是做了什么动作?

请试着描述,你难以释怀的那个片段,并写下记忆中的一些细节。

在我们的言语和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想法和认知,同样都是看到家中的青少年倒在沙发上滑手机,如果我们心中的想法是:“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的课很累了,需要休息一下才能再继续拚斗,”那么我们很可能会说:“今天在学校辛苦啦。”并帮孩子准备一个小点心填填肚子。

若我们心中的想法是:“孩子就是偷懒不想念书、不负责任,才会没在房间念书,在这里滑手机。”那么我们的反应很可能就是开始叨念、催促孩子赶快进房间念书,两人甚至针对手机在这个时间点该用不该用而引发争执。


图片|Photo by Katie Gerrard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固执的孩子让你气到快中风?重新检视亲子间的沟通模式

在你刚刚所回想的事件中,当时心中的想法是什么?什么原因使你当时有这些反应呢?当时的你,有着什么样的情绪?

当事件已经过去,经过时间的证明,或许你已比当时更了解事件的脉络、对方的想法和原因,也可以再次检视自己当时的认知与反应,若有机会让这件事重演一遍,你是否还是会以相同的方式回应?

或是你会有不同的选择,希望自己能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表情,如此一来或许就不会对重要的他人造成伤害?

在整理了自己在事件中的思维、感受之后,请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当有机会向对方说明或表达歉意时,请把握机会、鼓起勇气,给自己和对方一个修复关系的机会。出于爱的修复行动,即使两人关系看起来仍原地踏步,相信也已种下爱的种子,发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