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女子》中凯西的好友妮娜遭性侵而自杀,她悲伤难耐,因而休学,并展开一系列的复仇之路。(以下内容有雷,请斟酌阅读)

(注:标题来自片中台词,不表示“男性不会被性侵”。)

“受到那种指控,是所有男生的恶梦。”
“ It’s every guy’s worst nightmare, getting accused like that. ”

“那你猜猜看,什么是所有女生的恶梦?”
“ Can you guess what every woman’s worst nightmare is ? ”
——《花漾女子》

电影开头,是喧嚣吵闹的夜店狂欢。妙的是,过往在类似情节里,镜头往往聚焦于性感女体,强调女性的胸臀曲线;而这次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画面换成一群男子在舞池中央,笨重但轻浮地摇扭身躯,看上去有一种荒唐的好笑。

女主角凯西,独自一人在角落醉得不醒人事,几名男人在旁打量,大肆批评,嚷着她不该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醉倒的女人,出手帮忙的男人,似乎是人们常见又熟悉的剧情发展,故事这么展开了。

凯西:“每个星期,我都会去夜店,假装我喝醉了、站不起来。然后每个礼拜,都会有个‘好男人’过来确认我是否没事。”

——《花漾女子》


图片|《花漾女子》剧照

女孩的前程,与男孩的一样重要

原文片名 Promising Young Woman,直译是“前程似锦的女子”,背后隐含着一个沉痛控诉。

2016 年,“史丹佛大学性侵案”加害者仅被判刑六个月,引起社会哗然。加害者 Brock Allen Turner 为史丹佛大学游泳健将,他的父亲表示,儿子不该“仅因 20 分钟的喝醉行径而毁掉前程”;随后判决结果出炉,法官因被告无前科、年纪轻,而判处六个月刑罚。

当时化名为 Emily Doe 的幸存者 Chanel Miller 写下一封公开信,谈她的痛苦经历与所面对的种种不堪,向加害者、加害者家人,以及社会结构,发出上万字的指控,字字铿锵,句句血泪。

延伸阅读:【性别观察】“性侵我的不是酒精,而是你”史丹佛性侵案受害者给社会的一封信

不该因为这种指控,而毁掉男孩的前途,那么女孩的前途呢?


图片|《花漾女子》剧照

凯西原是医学生,一直梦想成为医师,但在好友妮娜遭性侵而自杀后,她悲伤难耐,因而休学。无论加害者是否被处罚、如何被处罚,都不会减轻作用在幸存者及其亲友身上的伤痛。

导演 Emerald Fennell 接受专访时说,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而在谈原谅之前,必须先认清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中长大成人。所以,我们不去责怪特定的谁,但邀请大众一同检视,社会是哪里出了错。

延伸阅读:当整个社会对女性主义高度不信任,我们怎么跟异温层沟通?

共犯结构下的我们:谁是好女人/坏女人?

看到这里,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针对男性的仇男电影。和“女性主义(Feminism)”经常遭到误解的脉络很相像,女性主义常被误会要对抗男性或将男性视作敌人,将“反‘父权’(Patriarchy)”与“反男性”划上等号。

其实,女性主义要捍卫的,是身而为人的权利(rights),如话语权、参政权、生育自主权;要反抗的,是社会结构下的父权体制,而非针对某个特定的人事物。

因此,任何性别都可能厌女,也都可能是性侵文化的共犯。电影里,凯西先后进行“复仇”的两位女性,就是典型例证——比如, 大学同窗麦蒂森说,妮娜本来就不该喝得这么醉;比如,主任说,经常收到类似指控,女生本该保护好自己。

在父权体制下,女人被划分为“好女人”和“坏女人”,性也被划分为“好性”和“坏性”。女生的成长过程里,可能被教导必须贤淑、不能随便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向“好女人”这一端靠拢;于是,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学会贱斥其他“坏女人”。

这是一种手段,透过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造成对立,巩固既有的权力结构。遗憾的是,它在现代社会,似乎运作得相当成功。


图片|《花漾女子》剧照

社会学者 Allan G. Johnson:“所有男人和所有女人都和这个压迫体系有关,我们无法掌控是否要参与其中,只能掌握如何参与这个体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系统中的一份子。事发后,妮娜所面对到的,从加害者到身旁友人的眼光,都深刻影响了她。

同场加映:《电击女孩》即使男女社会地位互换,权利压迫也不会消失

我想要的,不过是你也在乎

《花漾女子》形象鲜明,画面充满粉红感,但包装在梦幻糖果色下的,是许多心碎与无力。

看似坚强又特立独行,或许是因为,凯西心中的一部分已经死去。当年的加害者,功成名就,即将与爱人结婚;凯西的母亲,对她充满不理解;甚至受害者妮娜的母亲,也都希望凯西能放下,不要苦守。

复仇是孤独的路。凯西从未真正伤害她的每一个复仇对象,她用情境和言语,试图让对方理解当时妮娜的害怕与疼痛。她想要的,或许从来就只是,有人能与她同样在乎。


图片|《花漾女子》剧照

故事最后,迎来惊喜却悲壮的结局。

凯西成功复仇了吗?从她留下的只字片语,或许她早已料到,故事的结局就是如此,也只能如此。

所有疯狂与反叛,在社会文化下,仍不堪一击,得挣扎梦醒。

很失望、很感叹、很悲伤,但或许也是电影想表达的——体制顽强,结构难被撼动,而这正是凯西、女性主义与重视性别议题的我们,必须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