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不只是一阵火花、一次一见钟情,它其实藏有许多科学的心理学效应,本篇介绍这五种,看看你有没有深陷于其中。

“爱情”是人类亘古以来便存在的一种情感,但随着心理学与脑科学的日益发达,我们都能够借助科学研究的力量更加了解“爱情”的本质。

除了接吻这个动作之所以会带来快感的原因,也能用调查研究来解释之外,根据科学研究,一谈恋爱就变笨也不是无稽之谈,而“恋爱的感觉”原来也都是化学物质在作怪呀!

以下就是 5 个有趣的恋爱心理学效应,来看看自己是真的陷入热恋,还是中了什么人心圈套吧;或许,你也能明白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烦恼是什么喔!


图片|Photo by teksomolika on PIXTA

初恋还是最美:契可尼效应

“契可尼效应”(DMC Marconi effect)又称“蔡戈尼克效应”。

蔡戈尼克是一位出生在犹太家庭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她做了一个这样的试验:发现普通人对已经完成了的、有结果的事情容易忘记,却对因为某些原因中断了最终没有完成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事记忆犹新——这种效应让太多人对“初恋”念念不忘,让自己后来的感情进度深受影响。但是初恋,毕竟是恋爱的起头,它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虽然如此,初恋的感觉仍旧令人回味无穷甚至刻骨铭心。因为初恋的对象留给自己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最先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一系列恋爱行为。

你会喜欢:“遇上你,不早不晚”三十岁初恋,是什么样的体验?

你愈反对,我愈爱: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是心理学名词,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由于家族因素使得相爱的两人永远无法获得祝福,如果恋人们的父母对恋情干涉越多,那双方就会越珍惜彼此,反而容易使感情发展得更迅速。

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男女的爱情之间,也会发生在许多地方。对于越难获得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价值也会越高。

意外的是,知识、教养程度越高的人,这种反差的心里抗拒的程度就越高!

想忘却忘不掉的那份情: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维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像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失恋的人努力想忘记伤了自己的恋人,结果发现对方的形象在脑中愈加清晰,内心苦不堪言;失眠的人努力让自己不要想事情,结果更加兴奋,大脑乱糟糟,没有睡意。这种现象可以用“白熊效应”来解释。

想压抑讨人厌的念头虽然不是没有可能,但要做到真的有够困难;而且越用力压抑,等到不需要压抑时,念头反而出现得越频繁。

要想真正忘掉情伤或渣男渣女,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好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日常应该开展的生活、工作中,时间久了自然会淡忘。

快乐反倒会滋生痛苦:贫困妄想

明明暧昧了这么久,终于脱离勾心斗角、相互猜忌的阶段,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应该要很幸福啊,为什么就总是天天不快乐?

其实与爱人交往、结婚、中奖、升官等看似幸福又幸运的事,伴随而来的“压力”,其实也很令人痛苦,因为你可能随时都在担心你得到的东西,什么时候会失去,用成语来讲,就是“患得患失”。

容易有这种“贫困妄想”倾向的人都有个共通点:把生活重心摆在一个地方,例如一谈恋爱,就把生活重心摆在对方身上、工作升官就把生活重心摆在工作上——所以要避免“贫困妄想”,你就必须有多元角色与多面向的生活,你是个很好的恋人,也可以是很好的家人、朋友、员工⋯⋯避免把期待与期望都集中在一起,才比较好喔。

同场加映:张娟芬《爱的自由式》:爱是自由,也是多元

为了喜欢而喜欢: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 D.J. 比姆(D.J. Bem)在 1972 年提出,主要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白话一点就是,“从事即相信”。

我们都以为,是先有了“喜欢”的情绪,才会做出“追求、献殷勤”这个行为,但事实上却是相反!是先有了“追求、献殷勤”的行为,我们才感觉到了“喜欢”;就像你可能是先流了眼泪,才发现自己“哀伤”的情绪,而不是先感觉到难过,再让身体做出哭泣的行为。

我们自认知道自己喜欢何人、抱持何种想法,但其实我们不如想像的那么了解自己,所以往往像个局外人,必须对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旁敲侧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