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让自己暂时逃开、喘一口气,但记得要回来,并相信自己不会因此一蹶不振。我们不求世俗的成功,但我们要让自己坚强成长。

为什么有些人遇阻碍就感到无能为力,有些人却不断成长强大?

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被生活中的挫折打败,有些人却越挫越勇?其实只有一个小小差异—思维模式的不同。

心理学家卡萝.杜维克把思考分成两种:“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很在乎最后的结果,如果事情搞砸了,就会认为自已不擅长,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挑战,遇到阻碍容易采取防卫或轻易放弃,只要被挫折击败,很可能从此就一蹶不振。

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会把挫败当成一个学习机会,不会就此否定自己;反而相信自己的智力和才能可以不断成长,愿意接受更多挑战,并从挫败中振作,最终获得更多成就。

如何让自己保持在成长型思维?统整三个方向:

一、不要去想输赢的事,将整个人专注在你正在做的事。

最近儿子打球,正面临瓶颈,无法超越自己以往的水平。当我看到他的练习后,立即就找出了其中的症结。原来当他投球时,就会陷入心理上的障碍,把一次很平常的投篮失败看成是莫大的挫折。

为了破除他的心结,我告诉他:“赢球不应该是你的目标,你要尽力去打一场好球,施展最佳实力。”

恐惧本身不能使人得分,克服恐惧才能。不要老是想着得分,就不会再害怕犯错。


图片|Photo by Doran Erickson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如何把兴趣变成收入?培养“成长型思维”,打造理想生活

二、把失败视为一种挑战而不是挫折,是自己又可以进步的可能。

学习没有错误可言,因为那是唯一方法。没弹错几个音符,怎么可能学会吉他;没翻过几次船,怎么学会扬帆。我们都是透过不断犯错与失败,才学会现在会的任何东西。

失败是什么?没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失败可以给予我们宝贵的学习经验,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错的,明白下一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让我们不再犯下相同错误。

三、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在,会有许多变数,但成长是内在的,全依靠自己;就算有人阻碍你的成功,也没人能阻止你成长。

有个朋友是做业务代表,每次只要没谈成任何生意,从脸上表情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浪费那么多时间,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他总这么抱怨。

“你应该改变心态,”我告诉他:“如果你只以成交和赚钱衡量成败,一定会患得患失。若你用是否成长来衡量,就不可能一无所获。”

建议大家在遇到挫败时写下“我学到⋯⋯”的语句。等事件结束后,要求自己以“我学到⋯⋯”的叙述来记录自己所学。

同场加映:“少一点担心,多一些行动”踏出舒适圈:感到恐惧,正是成长的开始

若非愿意挑战不可能,又怎能测试自己的可能?

成长的感觉太重要了。假若有一天,开车可以让我们轻易到达玉山顶峰,那么攀登玉山还会是一件令我们感到神圣的憧憬吗?

再想像一下,轻松搭车与靠自己双脚一步一步往上爬,忍受过程的辛苦,疲惫后到达顶山顶的心情,何者会让你比较有成就感、满足感?

人多半都怕吃苦,遇到困难障碍时,通常都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如果欠缺挑战性,就不可能深感满足;缺乏成就感,就不会有学习动机;生活缺乏生气,很容易变得无聊、倦怠、疲惫。

很多人不希望像那些成功的人一样过得那么“辛苦”。殊不知,过得庸碌无为的生活才是最累的。

你会喜欢:“三木谷曲线”:每天改善百分之一,就能成长 37 倍的关键,就是“三木谷曲线”

我写过各类的文章。我知道,有些是失败的。我可不是故意要写差的,每篇我都会尽我所能去写。好的文章通常都意味着我所熟悉的主题,而那些较差的,多半都是我尝试挑战的。

人生输赢不只在一篇文章,一场比赛,一次买卖,一个结果。生命的目的,是要拓展自己。若我们不尝试,怎么会知道自己最多能做到哪?若非我们愿意挑战不可能,又怎能测试自己的可能?

请试着分辨“我有多次失败经验”和“我是个失败者”,注意这两句话的差别。你与成功的差距就在这里!

  • 我们相信人生“非输即赢”,如果赢不了,我们就是输家;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就是输家,我们输掉自信,输掉自尊。
  • 这是很大的误解,事实上,自尊是屡经挑战,一再验证自我成长的过程,并逐步累积于心的自信。当你克服重重考验,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如此优秀时,就会拥有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