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要“爱自己”,可是什么才是最真实的“自爱”状态?爱自己的四大要素,你每个都做到了吗?

随着家庭为社会最小单位的意识式微,关注个体发展的“爱自己”彷佛成了当代社会显学,心理学书籍、内在成长文章、网红,甚至路边摊的广告标语也会鼓励你爱自己而购买他们的商品。没有提到爱自己、宠爱自己,彷佛,广告不再吸引人、心理学书籍不再能吸引眼球。

然而,为什么提倡了那么多爱自己的概念,也有许多人尝试实践,还是不到如何真实地爱自己?

广告中、心理学文章中、网红影片中、朋友口中,往往在高倡“爱自己”三个字后,便嘎然而止,留下满头雾水的读者观众,抑或仅强调要去关注自己的需求。便留下一个疑问:“仅关注自己需求,会不会变成自恋或是自我中心的人呢?”大力提倡要爱自己,却缺乏对爱自己的真实学习与认识,爱自己将成为一种有毒的概念。

或许有些人开始忽视自己并非世界中心而开始伤害他人、或许有些人开始耽溺在物质的欲望中而认为这是自爱的最理想状态、或许有人开始放弃负起责任而放纵自我而以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是自爱的理想境界。

上面这几个或许,反而使人活成了一座座孤岛,但自爱不会使人孤立,放纵与不负责才会。

那到底什么是真实爱自己的状态?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怎么样的状态是属于真实爱自己的状态。

美籍德裔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其最广为人知的着作〈爱的艺术〉当中提到:

“以下四个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图片|Photo by Luca Volpe on Unsplash

而爱自己也就是把爱给予自己,因此自爱也包括四大要素,若缺乏其一,看似爱自己的行动将会成为一场误会。

一、关心

1. 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而不是满足一切外在加诸在自己身上的要求:

关心自己内心真实需求,需要学习分辨出哪些欲望来源是外在加诸给自己的要求,例如: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工作,但是旁人就我的我的学经历认为我可以做什么而去做,这个便是外在加诸给自己的要求。

这里读者要非常谨慎,什么是需要(内在真实需求),什么是想要(外在加诸给自己的概念使然),是非常容易搞混的。

当一个人沈溺在满足所有欲望的游戏中,一有欲望即刻满足,完全不去辨别哪些是需要哪些是想要,那这样并非真实关心自己,而是对自己的宠溺,心中将会有个一直填不满的无底欲望黑洞。

2. 拥有充足的耐心,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耐心:

能对自己充满耐心的人,便也能对他人充满耐心。我们关注自己时,是否能充满耐心地给自己多些时间而不总是匆忙给自己下定论。

例如:尝试事情时,是否可以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总是三分钟热度并不是爱自己,而是缺乏对自己耐心的关注。

二、责任

1. 接受过去自己的过错,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同时谅解自己并努力不再重蹈覆辙:

勇于接纳自己过去所铸下的错误,并在道歉后可以放下对自己的批判。同时可以减少再次犯相同错误的频率。真爱是充满责任的,一味关注自己而不为自己行为负责,将是放纵自己而不是爱自己。一直无法放过自己,更不是爱自己。

例如:情绪失控伤害他人后,能为自己造成的伤害负起责任,但不陷入无限的自我批判,便可以渐渐学会自爱。

2. 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他人的责任(责任界线):

自己的人生、情绪、行为、想法需要负起全责,而他人的人生、情绪、行为、想法则放手让他人负责,不把他人的责任扛在肩膀上。我们时常把自己责任交给他人,又把他人责任往自己肩膀上扛,这样的责任混乱只会使自己缺乏爱的能力,更遑论爱自己。

例如:每件事情都为孩子、伴侣做决定、掌控一切,但又总是把自己情绪责怪在孩子与伴侣身上,这是责任与界线混乱,而不是爱自己。

你会喜欢:当“爱自己”落入形式主义:你有真的努力在成为自己吗

三、尊重

1. 尊重自己身心发出的警告,有勇气拒绝他人的要求以及自己的欲望:

当面临他人请求时,内在发出求救讯号时,可以敏锐地察觉到,并且尊重自己,勇敢拒绝他人。

例如:超支自己的身心能力,无限制地满足自己与他人的欲望,是自我耗损而不是爱自己。

2. 尊重他人的意愿,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爱自己不是自恋或自私):

分清楚他人与自己的边界,能理解自己边界内的世界自己负责,他人边界内的世界尊重他人。接受他人边界内的世界自己无法掌握与控制,并可以理解对方的拒绝而不试图侵犯他人边界。

例如:当一个人试图强迫涉足他人人生决定、思想价值时(常见的内心话:我是为你好。),自我与他人边界将会混淆不清,边界不清的人不是爱自己,充其量是不尊重自己与他人或是自私以及自恋罢了。

四、认识

1. 充分拥有觉知,用清晰的觉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不再渴望自己全知全能:

清醒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不认为自己事事应鞠躬尽瘁、通达天地。可以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的不完美也可以很有价值。

例如:工作狂、完美主义者,通常不清楚自己的局限,也认为一旦承认局限就等同于价值低劣,渴望自己全知全能,完美尽善,这样是对自己的认识不清,而不是爱自己。

2. 对自己的评价中性真实,不卑不亢,也不随波逐流:

不论表现如何,可以中性地接纳结果,不会拥有过低或过誉的自我评价,同时也鲜少因为他人的看法而改变对自我的中性评价。这个部分不容易做到,但也是能否真实爱自己的一大关键要素。

毕竟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靠他人给予自己的评价而开始对自我有初步认识的。但是等到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有机会做到物质与心理上的独立,我们便不需要依赖人们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了。

例如:当面对他人的评价时,我们若能中性地倾听,并理性的回答而非逃避或是陷入情绪化反应,这样的状态是真实爱自己的人的一大指标。通常做不到真实爱自己的人便会陷入摇摆、情绪化自我保护的状态而难以对自己保持中性评价。

3. 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痛苦跟快乐都是中性的存在:

了解到我们自己总是会遇到快乐与难过的事情,对于痛苦不会过度反应而一味想逃,对于快乐不会过度执着而不愿快乐消失。真实爱自己的人能努力对世界抱持中性的态度。

例如:一个人遇到顺心的事情,便会极度兴奋且紧抓不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会极度厌恶且尽力逃避,这样的人是缺乏清楚的自我与世界认知的,是很难有能力爱自己的。

4. 认识到,爱自己的人同时也可以充分地爱他人:

自己也是所有人的一份子,当我们可以真实爱自己时,势必也可以充分爱他人。能真实爱群体中的其中一人,为什么不能爱群体中的其他人呢?

例如:当我们发现我们没有什么能力勇敢的去爱一个人时,我们往往也是不够自爱的。当我们对他人封闭自己的爱时,我们也同时也关闭了爱自己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邱昊奇专文|谁说一定要先爱自己?

那什么状态又是虚假的爱自己?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对爱的见解从反面着手,独到而精辟,他认为:“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僵化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这段话可以简单地提供给读者辨识哪些行为是虚假的爱自己。

一个人口头上称为爱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是源自恐惧、依赖、嫉妒、占有控制、僵化义务、自叹自怜,那些行为便不属于爱自己的行为。充其量称为逃避、依恋、愤怒、物化他人、死板应付、自我怜溺罢了!

那我们要如何学习爱自己?自私够了才能爱,每个人都有各自爱自己的学习路径

或许有一些读者看了笔者描述前面真实爱自己的状态时感到忿忿不平(可能因为涉指了读者并不符合于真实爱自己的状态),认为条件过于偏颇与严格,但如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爱是一门艺术”,

而爱自己也是一门不折不扣、需要努力学习的艺术。而还不了解什么是爱自己并不可耻,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鲜少提到什么是爱,而现代资讯中对爱的扭曲也十分普遍,发展心理学也认为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要一个人天生就熟捻爱自己,必然是过于天真与违反天性。

而人们也有一个普遍的迷思,认为真实爱自己是要逼迫自己、一步到位的。马斯洛在着名的的需求金字塔中(见下图)表示人的需求会随着底层需求满足后,才会逐渐出现尝试满足更上层需求的欲望。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如何要求他去爱自己呢?

一个人底层需求基本上得到差不多满足后,逐渐迈向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时,爱自己的能力才会逐渐显现。停留在满足低阶需求的人很难有完整成熟的人格去发展爱的能力。当我们要逼迫自己去自爱,最后只能扭曲地成为一个永远自私的人。


图片|作者提供

所以,简单来说,当一个人自私不够用力时,是很难学习爱自己的能力的。

孩子要当够孩子,把母亲物化成自己的食物来源与保护伞后才有能力开始发展分辨自己与母亲是不同的能力,否则对食物与生存的不安全感,将阻碍他向更成熟的个体发展。

若要一个未被充分满足初阶需求的孩子(可以指内在小孩)开始理解爱、学习爱而停止满足自己的低阶需求,将使孩子充满恐惧不安,无所适从,得到的将会是个封闭与缺爱的个体,而不是懂的自爱的成熟个体。

但笔者在此并非鼓励还没学会爱自己的人“无意识地自私”,而是鼓励大家“有意识地自私”,每当在完成自己追求自私的里程碑后,停下脚步,有意识地感受这些里程碑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感受到踏实的意义感?并可以开始评估〈爱的艺术〉中提到的爱的四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是否自己有意愿在生活中学习并实践了呢?

若还没,那请继续“有意识地自私”,同时也理解有意识地自私会带给自己或他人什么样的痛苦。等遇到下一个追求自私的里程碑又达到时,再重新评估一次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是否可以进入自己的生活中,同时反思那些自私对自己的生活有何意义。探索路上没有足够自私,便也通不向自爱。

若可以,强烈推荐读者阅读关于爱的经典着作们,甚至直接研读〈爱的艺术〉,来学习什么是真正的爱。而我们是群体的一份子,爱群体的他人与爱自己是一体两面的,经典中如何告诉我们去爱人,我们也那般的去爱自己,那便是真正的爱自己了。

不用急躁,也不用一味模仿他人爱自己的方式,我们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各自学习自爱的路径,路径可长可短,可能只是时候未到。

美国知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在经历风霜、看似充满欢笑的人生七十年时,才渐渐体会原来活成喜剧不是爱自己。在文章的最后分享给读者这段卓别林美丽的自爱探索旅程。愿我们都能在足够自私后,成为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

同场加映:防疫不无聊!八部女性喜剧电影,笑翻你的居家日常

美国知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写给自己七十岁生日〉: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由此我得以平静。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继续沈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夥伴,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