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别人问起,我总说我的孩子好乖。”

这是许多家长在分享亲子教养时的起手式,但所谓的“乖”究竟是什么?是他 / 她不吵不闹、听你的话、把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会叛逆忤逆、没有自己的想法吗?

小时候,只要做出符合长辈喜爱的行为时,往往会被称赞:“品毅好乖唷!”;而现在已三十岁了,真心关怀长辈时,也总会被说:“真乖,品毅好孝顺!”

小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得好像做了什么正确、有价值的好事一样,会因此而感到开心与安全(觉得长辈喜爱我,我就不会被遗弃)。

然而,在三十岁的当下,由于近几年来的内在探索与心理学学习,每当被称赞乖时,我会表达:“这不是乖,我只是出于爱你们以及我的意愿,所以想要关怀与贡献,并不是服从谁的指令。”

如同国际知名导演李安总是被提及的一段话:“孝顺是过时观念,我从不教孩子孝顺,只教他爱。”

我认为:“乖,是盼望他人服从、奖励他人服从。无需教孩子乖巧,只教他爱。”

小时候被给予更多空间、拥有表达自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心智越成熟;小时候缺乏空间、只能服从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摆脱不了心理问题。


图片|Photo by Edgar Hernández on Unsplash

乖,背后到底隐含什么期望?

“乖”,在华人社会中(英文中甚至没有对应的精准单字),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眼中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了,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在生活中无处不展现乖的特质,不同父母间的攀比、谈论话题除了孩子是否优秀外,乖不乖成了彼此最重视的孩子特质之一。

如同当我们谈论宠物时,总会把焦点放在宠物乖不乖上面,去判断是好宠物还是坏宠物。然而,我们曾经仔细思考乖巧的背后,究竟隐含什么期待吗?

“我需要你服从,以我长辈的智慧来看,服从才可以在未来幸福,服从才可以顺利生存长大。”

因此,尚且无法独立生存的孩子,追求乖巧、展现服从,便成了避免被父母抛弃的最佳策略。因而可以看到孩子很努力地讨人喜欢、扮演好乖小孩的角色,就为了避免被责骂与处罚。

乖的背后,是无尽的压抑

除了必要的基本人际秩序外,许多无法尊重孩子个体特殊性的家庭,同时教会了孩子如何压抑自己的真实样子,压抑成为父母的工具,光宗耀祖、养育防老、攀比炫耀的工具。

若孩子逐渐长大,有了独立的能力,却还没有发觉面对长辈时自动开启的自我压抑模式的话,这些人只能不断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与需求,人生的大半时间将一直扮演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然而,这些压抑从何而来?

在华人的社会氛围中,是缺乏鼓励“表达自我”氛围的。在家庭里,我们被要求孝顺父母,不可顶撞;在学校内,我们被要求要尊师重道,不可质疑;在职场上,我们被要求任劳任怨,不可不合群;在社会中,我们被要求弘扬正能量,不可显示负面感受。

但是,每个小孩都拥有各面向的情绪,是人类的天性。

随着上面提到的各种框架,孩子学到了“好”与“坏”的特质,好的特质被接纳,坏的特质被拒绝。

当孩子展现出定义为“坏”的特质时,遭受外在标准的责骂与惩罚,威胁到了生存下去或得到归属的需求,怎么办呢?

孩子开始试着调整行为来适应外在的标准与期待。这个过程,我们被拒绝的欲望、感受及想法,全部被压抑至潜意识之中,我们不再感受到那些备受威胁的“真实本性”们,让孩子以为本性已然消失。

但,实际上只是埋藏进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潜意识阴影”中。我们再不喜欢,阴影依然如影随形,陪伴我们至成年,甚至年老、死亡。

而阴影时不时在人生中意料之外给予自身巨大影响,让曾经开朗与富有创造性的孩子不断内耗着,变成单调、无趣、缺乏动力与没有感受的麻木个体。社会当前充斥的自我批判、忧郁、焦虑、无意义感与强迫行为,都是压抑模式下的副产物。

延伸阅读:不想当乖小孩!蔡依林:“丢掉恐惧,自由才会来”

始终乖巧、压抑的人,会产生什么心理问题?

1. 成为滥好人,没有勇气拒绝他人

这样的人,会认为他人的情绪与需求优先于自己,忽视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认为只有讨好他人才能“不被抛弃而被爱”,逐渐成为“讨好型人格”。

在人们面前被称赞为脾气好、乐于助人的模范生,实际上被忽视的情绪与需求不会凭空消失,而可能会使身体产生心慌、心悸,甚至伴随极度恐惧、空虚无助的绝望感。

当他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对象时,被忽视的情绪往往会因较为熟悉放松而恣意爆发,因而这样的滥好人,往往会经营出一段段不稳定的关系。

2. 成为没有办法独立于父母之外的爸宝、妈宝

父母的命令,不论年纪多大、是否拥有自己家庭,总是排在第一位。

父母与自己的羁绊是紧密而喘不过气的,把父母的幸福与情绪当作自己的责任,无意识地扛在肩膀上,父母的言行总牵动自己的紧张神经。而一生的努力总指向父母的期望,而非自己的想法。

与父母心理上边界模糊且缺乏自己的独立想法。爸宝、妈宝在与他人连结时,往往缺乏真实连结的能力,遑论有段亲密而健康的关系,因为其从未在与父母的共生之下形成与他人建立真实连结的健康能力。

3. 成为无法放松的完美主义控制狂

放不下持续带给自己安全感教条规章、外在衡量标准,缺乏弹性与接纳能力。

从小习惯服从他人的期待,因此习惯并执着于外在赋予的规范,无法在内心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

在任何关系中,往往会缺乏变通能力、紧抓不放,使得每段关系都充满张力,并难以建立真实亲密。容易陷入在想控制身边所有人事物,但又无法真实接近他人的恶性循环中。

4. 缺乏精准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的能力。

长期顺从他人的期望,自我被忽略习惯了,而使自我意识浅薄,很少去感受自己的情绪与需求。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标准是什么、要做什么样的工作、自己是谁、各种生活中的为什么与如何。

习惯看别人脸色,努力取悦他人却总是不会试着取悦自己。这样的倾向将弥漫在生活的各个面向里。他人一有不满意,就开始紧张、想要道歉。情绪也随着周围的人起伏,对方生气,自己就不高兴,对方释然开心了,自己也就开始开心。

看似变形虫,容易被人称为万金油,但实际上却无法了解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若缺乏认识到此模式的契机,将一辈子活得浑浑噩噩、不明不白。

以上几个因过于乖巧而造成的心理问题,都容易伴随着忧郁、焦虑、空虚匮乏等低能量状态,将形成乖巧人生的痛苦大背景。

延伸阅读:“我的孩子好难搞”其实你最不需要的,就是乖孩子

在本主题的下集,将与读者分享,如果不要教孩子乖,那该如何教育孩子。

接着提到,我们若有一对总是要我们乖的父母,我们成长的环境相对压抑时,我们若不想要重蹈父母的覆辙,该怎么办?最后将鼓励读者,不要当乖孩子,去当个懂得爱的人。我们下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