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个案已经进行了长期的自我分析,却还是处处不满意,本书的谘商心理师提出疑问:“你一直分析自己,是不是常常被人误会你的意思呢?”个案听罢,瞬间掉出了委屈的眼泪⋯⋯

自我分析的陷阱

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因为自己总是带有攻击性的语气而感到苦恼,于是申请了心理辅导。

随着个人事业的开展,她碰见的人愈来愈多,虽然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但只要一感到伤心就会情绪性地攻击对方。她希望自己不要那么敏感地做出反应,而是能够若无其事地跳过话题,然后和周边人们建立和谐的关系。

通常在第一次见面之前,我会提出几个问题当作业,大约是以下这些:

  • 请用五个词汇来表现自己。
  • 人生的五项价值是什么呢?
  • 你希望自己三年后会是什么模样?
  • 近来最关注的是什么呢?
  • 透过心理辅导你希望获得什么?请用一句话整理概括。

很多人都对这些问题感到陌生,所以通常只会填满一张 A4 的纸,然而这位女子却交来了两、三张所谓的自我分析笔记。

不只有心理谘商师寄的问题,还有在成长过程里发生的大纪事、从父母身上受到的负面影响,以及自己想要改变的问题,写得仔细又详实。

在那段时间她透过精神科谘商、心理治疗、自我启发研讨会、心理学书籍等获得了许多帮助,努力尝试了解自己,她将这些事也写得密密麻麻。从文字见到的这名女子没有所谓的休止符,特征就像是愈感到害怕、愈无法安静待着的人一样。


图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我们互相问候,然后我正准备告诉她我对她寄来的这些记录的印象,她便着急地补充:“我有些部分漏掉了没有写上去⋯⋯在我寄出之后又整理了一些。”

她说话的速度很快,让人没有切入的余地。她引用了某些在书上看过的文章、心理学的理论,努力地解释自己,不,应该是想要恳切地分析自我。

“不只透过文字,现在也很努力地介绍自己呢!”

“是啊,没错。我的话有点多吗?”

“进一步认识妳对我很有帮助,妳似乎很想仔细地告诉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让心理谘商师正确地了解我。”

“原来如此。另一方面我也有点好奇,妳在说这些故事的时候,是否有担心的部分呢?”

“嗯⋯⋯?”

“我感受到了某种不安的情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很难完整地了解妳,可是妳担心漏掉什么或是传达错误⋯⋯这样的心情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什么事让妳感到害怕吗?”

“啊,因为要好好地认识我才不会产生误会⋯⋯”

“原来妳是希望自己不要被误解。”

“⋯⋯(流下眼泪)”

“哭了吗⋯⋯”

“嗯⋯⋯人们经常误解我。”

她说在生活中没有遇过能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原本就心软又脆弱,可是人们总认为她十分勇敢且坚强。

她很容易受到伤害,在自卑感形成的板块上,每天为了寻找某人的肯定与关爱而徘徊,可是却以为自己像犀牛角一样只身前行也无所谓。所以她说在某人可以像这样读懂她的心理时,就会委屈得热泪盈眶。

“妳觉得从来没有被好好理解过的人生经历,和现在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关联?”她提起了有关父亲的事。

对一向冷静的爸爸来说,金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就连家人也要排在其后。买试题本、准备文具的时候,爸爸会对她说:“知道在妳身上花了多少钱吗?”

她虽然有想要攻读的专业,但是因为经济来源被断而无法持续;虽然有想达成的梦想,但最后也因为被逼得窒息而难以坚持下去。

妈妈是个弱小的存在,因为对爸爸难以招架所以总是选择躲在后面。女儿看着心肠软又容易感到孤单的妈妈觉得很心疼,但同时也相当愤怒:“为什么会如此软弱而不能保护我们呢?”这样的心情不时地涌现。

她努力想从爸爸身边逃走,为了在经济上独立,她几乎所有打工都做过,职业和职场随时都在更换,为此奔走着。她离开家的理由是不想像爸爸那样生活,钱、钱、钱,在这世上只看得到钱的人。

她不想成为一个无法散发温暖气息的冷血之人。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段期间每当她照镜子时,都遇见了一张与爸爸十分相似、总是充满火气的脸孔。

延伸阅读:“为什么我这么讨厌男人?”对异性排斥,可能源自你的童年经验

为了掌握权力而发狂的爸爸的表情,就挂在一个女子的脸上。如果有人动摇到自己的自尊心,她便想要给对方一点颜色瞧瞧,说话声渐渐拉高。就像爸爸以前用金钱威胁子女一样,她用那熟悉的语气说着:你知道我是什么人吗?

可是在转过身后,她又会想“这不是我真正的面貌,我想说的话也不是这些”,对先前的举动感到后悔无比。她想以面具背后的真面目示人,想告诉大家自己是个多么温暖、柔弱的人,不想再被其他人误会。

我一边听着她的故事一边思索着。我们有时候会针对问题是什么、原因在哪里等,于问题的根本上做出超过必要的分析。这种时候心理学虽然能够提供有效的方针,但有时也会沦为滥用,反而让人不懂得划出界线。

即使我很善于分析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仍然无能为力接受那样的自己。

我“明白了”,但并非“无所谓”。而她虽然能对自己未能获得他人理解的岁月发出喟叹,不过此刻还无法给自己安慰。

“虽然我不知道这段期间妳是不是已经对自己做了足够的分析,但现在的妳看起来像是还没办法接纳自己。对我来说,妳是一个柔弱且内心温暖的人,也是一个会因为自卑感而在小事上受伤的人,同时更是一个会向对方施压,但转过身又感到后悔的人。妳认为呢?”

你会喜欢:还不够了解自己,却要做出人生选择?四种状态帮你分析

这样的我也很好

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曾说过,自我认可是自尊心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在《女人的自尊心》(A Woman's Self-Esteem,暂译)里是这么说明的:

“若缺少了自我肯定,那么自尊心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被囚禁在自我排斥的思考模式里,个人的成长势必受到压抑或延迟,而最重要的是,若感到自我排斥的话,便难以过得幸福。(中略)如果不能接受不悦的情感,就无法让自己超越感性而有所成长。”

布兰登认为,无法自我认同的人,或是排斥自己的某一部分者,无论如何学习或领悟,都没办法走得长久。即使偶尔有明显的变化,也都只是一时而非永久性的。

我们需要“真知灼见”,意即理性与感性合作后所产生的理解。

分析只是为了让自己点头同意,认同则是能够紧紧地拥抱自我。我们回溯幼年时期的创伤,揭开事件的始末,并不是为了要找出谁是真凶,而是为了要安慰那已经十分脆弱、突破黑暗时期才活下来的自我。

就像爸爸用金钱来操控权力一样,在“我”身上也产生了对权力的渴求,而自己必须要接纳这一点。不是嚷着“太不像话了,我曾经那么讨厌的模样居然出现在自己身上”,而是要认知到“原来我也有这样的一面”。

认同并非强迫自己去喜欢,而是别让自己假装不知道。要明白,“明明知道却装作不知道”,是最容易产生自我嫌恶的途径。

我对那个女子这么说:“别担心,首先要好好地安慰自己。妳因为害怕变得跟爸爸一样而处处警戒,没有照顾到自己的感受。”

女子和爸爸是不同的,有着相像之处并不表示一模一样;虽然有类似的点,但完全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那样的权力可以被运用在其他地方,举例来说,力量可以用来守护某个人,而金钱也能拿来帮助弱势者。但如果打算这么做,不想活得跟爸爸一样的话,首先要懂得拥抱尖锐且不圆融的自己。不只是理性的认知,而是要用真心去接纳。

对于存在内心里的所有多样、陌生、黑暗或是不讨喜的特质,都有练习“啊,原来我有那样的一面”的必要。我给了她一份作业,要她完成下面这些句子,然后在下次见面时聊一聊。

如果我比现在更懂得接纳自己的话,___________。

如果我尊重自己的感觉和感情的话,___________。

如果我能更懂得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误,___________。

如果我可以改掉自我嫌恶的习惯的话,___________。

我认知到自己正渐渐地___________。

出处:《自尊心的六个支柱》(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暂译),纳撒尼尔.布兰登

同场加映:给完美主义者:每件事都追求完美,是因为你无法拥抱低自尊

我和她一周后再次碰面,她完成了下面的句子。她说她不会再骂自己很傻了,现在自己的模样也是完美的,她会努力去接纳这一点。

跨越无数关卡,一路经营事业至今,她表示和以前相比,现在更加感受到坚忍的重要性。而我也发现,与第一次见面时比起来,女子的话语间开始多了些停顿与空隙。

如果我比现在更懂得接纳自己的话,我就不会再说自己很傻。

如果我尊重自己的感觉和感情的话,就不会发脾气而是先给自己安慰。

如果我能更懂得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误,就能感受到自己对自己的爱。

如果我可以改掉自我嫌恶的习惯的话,就不会在能否获得他人的理解上纠结。

我认知到自己正渐渐地完整。

把自己想掩饰的那一面,联想成躲在阁楼里的猫吧——因为觉得人类很可怕而藏在黑暗里,但同时又讨厌独处而不断哭泣的猫。如果想把猫咪带到外头来,应该要怎么做呢?

相信一定不是大吼大叫吓唬,或是硬抓住它的尾巴往外扯,因为这样的方法只会让它躲得更远。

拿着猫咪喜欢的食物静静等待,当它稍微把头探出来时,便温柔地抚摸它,然后轻轻把它抱下阁楼。嘴里念着“没事、没事”,让对周遭充满警戒的猫咪安下心来,且这个过程必须既亲切又充满温暖。

对自己想逃避的那一面也要用这样的方式,不是硬把它拖出来,而是要将它拥入怀中。

“我精神上的不安是来自于和父母之间的纠葛”、“现在对事情有逃避的倾向,是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产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希望你能藉此让自我分析不要落入完结。抚慰在生活里一路带着不安与爱执的自己,也持续顾虑到自己在挑战面前想转身逃跑的心情。

人们大多都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意,才会无法向对待猫咪一样,将亲切与温暖用在自己身上。然而,只用分析来拯救一个人是相当危险的,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人”。

但愿心理学并非和你对立,而是与你站在同一边。

理论虽然冷冰冰的,但运用在人身上时必须带有温度。在你的问题之前,“没关系、没关系”的安慰永远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