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店老板常使用“帅哥美女要吃什么”来热情亲切招呼,大家虽可能不觉自己是帅哥美女、或不是在这个二元的性别分类中,但也往往能从这些老板的招呼中感到热情问候的心意。

文|罗之盈


图片|食力

“对啊对啊!”还记得卢广仲那首大家熟知的“早安,晨之美!”吗?台湾的早餐文化十分盛行,就算是假日,还是有很多人会为了早餐早起,为什么台湾的早餐如此受到大家的喜爱呢?

走进早餐店就像回到舒服的家,蛋饼就是国民早餐,来看看早餐店的 5 大特色,是否已经深植你心了呢!

特色一、便利:超过 1 万家早餐连锁店,密度高、方便够好找

台湾到底有几家台西式早餐连锁店?意想不到的是高达 11465 家。换算起来,平均每 2077 人就有一家,密度相当于总数 11443 家的 4 大连锁超商,遍布全台乡镇邻里,堪称“转角奇迹”。

台湾第一家台西式早餐店,源自于 1981 年在台北八德路开启的美而美,也就是红橘黄三条明亮条纹招牌的始祖。

当时创办人林坤炎、林坤旺在电视上看到美国棒球场上的热狗摊,认为汉堡应该也可以如此推广,因此以便利特性出发,特意选择都市人最赶时间的晨间时段销售,在台北紧凑的生活步调之下,新形态的台西式早餐果然大受欢迎。

这时两位林姓创办人眼见早餐是盘好生意,陆续教导有兴趣开店的亲朋好友,建立松散地加盟体制,其中包括林坤旺的小姨子、早安美芝城创办人陈怡君,随后 20 多年,各式“三横条早餐店”在街头巷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每年都有上百家新店开张。

时序推进到 2000 年代后期,连锁品牌显露老态,慢慢地进入盘整与再造阶段,也慢慢地走出各自特色。目前台西式连锁早餐店共有 6 大品牌,包括瑞麟美而美、早安美芝城、巨林美而美、麦味登、弘爷汉堡、拉亚汉堡,占全台总店数 6 成,深入台湾各个角落。

“心理选择”上的便利

如同便利商店所创造的服务模式,台西式早餐店带给消费者的“便利感”,除了地利之便以及高密度的存在之外,产品的“一致性”同样带给消费者便利感受。

进一步来说,虽然台西式早餐店有多个连锁体系,但在 40 年饮食文化累积之下,11465 家店都提供汉堡、三明治、蛋饼⋯⋯等商品,消费者只要看到类似的招牌与店面,就大约知道有什么样的餐点可供选择,所以其便利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更是“心理选择”上的便利。


(表 1)西式连锁早餐店品牌扩增,2019 年进入新成长期!图片|食力


(表 2)西式连锁早餐店市场,前 6 大品牌店数就抢下 6 成。图片|食力

特色二、快速:台湾经济起飞、软硬体跟进,事事讲效率

台湾人爱吃热呼呼的早餐,如果是大锅热煮的汤粥,又或是做好回温的糕饼,快速出餐并不稀奇,但若是得现做拼组,快速出餐就是一门学问了。

如何在 3 分钟做好一份汉堡、5 分钟完成一套三明治,深入街头巷尾的台西式速食早餐,这般神速如何养成?又是如何达成?

首先是大环境带动商机,驱动速食文化,市场需求已先成形。

1960-1980 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快速早餐成为需求,双薪家庭的职业妇女早晨时光越来越不够用,于是大家慢慢改为更为便捷的外食,以快速、效率为主要追求。

其次,受到美式速食文化的刺激,1984 年麦当劳引进台湾,新鲜感带起速食风气,不仅影响台湾饮食习惯,西式快餐的分工流程与经营方式,进一步加快出餐速度。

以一般早餐店赶早忙活的各种“预作”功夫为例,早餐店员工至少要在清晨 5 点之前到位,生意好的店面,员工甚至得 3 点半就开始准备,趁着天还没亮,快速地清洗蔬果,切片、切丁、刨丝、绞泥,还要将部分肉品、饮品预热完成,甚至要先完成一些随手结帐就能带走的三明治,才算备餐完成。

最后得归功于食品改良与加工产业日渐成熟,以台式蛋饼皮为例,台湾人善于在地化,透过改良外省东北大饼,加入太白粉或番薯粉使降低原有的筋性,让口感更加柔嫩软 Q,受到市场欢迎。

到了 1994 年,美而美食品厂引入快速加工机进入量产,原本做工繁琐的东北大饼摇身一变,变成一片片品质稳定的半成品食材,大幅缩短烹煮时间。

近年来早餐店不只导入后场新设备,部分店家也开始在前场导入新科技,例如 POS 机、线上点餐系统、电子支付,这才能完成每一位赶路人的期待,快速、快速、再快速的取得所有餐点。


图片|Photo by Suea Sivilaisith on Unsplash

特色三、经济实惠:小吃习惯深耕的饮食文化

台湾早餐市场有多大?业界推估一年约有 2000 亿元规模,全靠着上万家、数万名从业人员的辛勤劳动,才能将单价低廉的早餐卖出一片天。

先将时间倒转回到 1970 年代,还称不上富裕的社会,人们的早餐多半是在家里解决,若是外食,则都是中式料理。因此台西式早餐为了打入市场,让更多人愿意吃、更有理由来消费,一方面透过价格破坏,创造新的市场破口,另一方面承袭“小份的”台湾传统饮食习惯,成功让以往被视为高级、洋派象征的汉堡三明治,变为台湾人的日常。

台湾小吃文化向来有两项特色,一是份量小,饱食不撑,有时甚至是正餐之间的零食概念,人们习惯快吃快走;二是价格实惠,因为总得让每个人都吃得起,小吃才能活下来。两项特色互为因果,融合成深植土地的庶民文化。

台西式早餐店单品份量不大,女孩吃一份能饱,发育中的男孩得吃两份,价格上大家都能负担。

1980-1990 年代台西式早餐店所卖的汉堡加蛋,定价约为 25 元,三明治则为 15~17 元,同时期麦当劳菜单中最相似的吉事汉堡售价 33 元,而且也非主打早餐饮食,所以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能在早餐时段吃到平价汉堡,不仅便利实惠又兼顾新潮,因此蔚为风潮,也同时反映出台湾人的生活习惯,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入工商业社会的需求变迁。

1990-2000 年代之后,连锁化成为产业稳定的正向力量,先从制造端稳定食物品质,例如早安美芝城启用中央厨房,陆续添购保鲜设备与设置低温物流站与分部据点,让食材保持稳定的安全水准,又从运营端调整服务,例如完善的教育训练、开店秘诀传授、产品教学,甚至有学科及术科的考核机制,与店内实习教学。

此外,早餐店产业与社会脉动息息相关,近年台湾整体生活水准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重质不重量”,加上食安风暴,使得食材来源与品质更为人重视,促使早餐店体系加速策略转型,例如导入农产合作平台,提高当令与在地食材的比例,包装上选择安全、环保素材,空间上则打造更为舒适明亮的内用区。

透过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提高价值,让消费者更觉“实惠”。

推荐阅读:生活挑战:连续 21 天早起吃早餐,日子会有改变吗?

特色四、多元选择:包容的社会背景下,客制化精神再变化出更多产品

外国人常常赞叹台西式早餐店选择多元,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应有尽有。

现今常见的四大系列为吐司、汉堡、蛋饼和铁板面,现在只要任意走进一家巷弄小店,几乎都有这四大标配可选,另外可再选配肉排、培根、火腿、蛋⋯⋯等不同肉类夹料,就基本完成一份咸香美味的庶民早餐。

如果你喜欢浓甜版本提升一夜低迷的血糖,也可选择果酱,奶酥、花生、草莓、巧克力⋯⋯不管是浓涂还是轻抹,都是经典滋味。

除了基本系列就已经有数十种选择,各个店家还会花心思拓展特色品项,例如贝果、葱饼、烧饼系列,洋洋洒洒 100+ 种食材是必要准备的日常。

探究台湾早餐的多样性,终究源自于多元包容的社会背景,以及海岛人民的冒险精神,喜欢尝鲜,对新事物接受度高。

最早的美而美早餐店,为了与主流的中式餐点做区隔,而选择西式作法,后来融合不同饮食习惯,从早期三明治和汉堡,外加红茶、咖啡等简单的商品,40 年来与时俱进增添品项,包括流行一时的比萨类、芋泥馅料、手卷、咖哩饭等,也逐渐纳入多种风格料理。

你可以在一家店里看到法式可颂、港式萝卜糕、美式薯条,也可以选择和风沙拉、中式豆浆、泰式虾饼,多元特性让这类早餐店演变成一站式的服务形式。

有趣的是,台湾人性格里的亲切与包容,所以可见大部分店家都愿意客制化餐点,在上百种食材中交错排列组合,再加上烹调工法的变化式,包括吐司切边与否、要不要洋葱小黄瓜、鸡蛋要多熟、萝卜糕要用煎的还是炸的⋯⋯变化出千变万化、难以数尽的多元晨食面貌。

你会喜欢:“一整天只跟早餐店阿姨说过话”防疫期间,缺乏社交的焦虑该如何解?

特色五、人情味:长久经营、区域型服务,是客人也是朋友

“帅哥美女,想吃什么早餐?”、“今天还是一样吗?吐司去两边、培根过水、蛋全熟、不要洋葱、一片生菜、美乃滋多一点、大冰奶去冰?还是今天想吃很久没吃的玉米肉松起士都有的蔬菜蛋饼?”你一定遇过这样的老板,当你远远出现在店门口,她已经递上满载笑意,并且着手准备特制早餐。

台湾早餐店特有的人情味,源头可从产业特色与经营模式两大方面理解。台西式早餐连锁体系 40 年前以开店低门槛而崛起,创业成本大约 5 万元,当时业者体恤大家小本经营、赚钱不易,多半带着些许人情滋味共同创业的心意,埋下温情 DNA。

目前台西式早餐店开店成本,南部约 60-150 万元、北部 130-280 万元,小本经营,规模通常不大,员工 3、4 人就能应对,热门大店顶多 7、8 人也算充裕,人员单纯、看着脸熟,客人就能说上几句。

从初次见面的“早安”,到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交集的“今天照旧吗”,老板从食物口味开始认识所有人,逐渐延伸到早餐以外的生活,一点也不刻意,人情味就是从日常细节逐步累积而成。

此外,经营模式上,早餐店长久经营的特性,打破一般商业合作关系,客人早就不只是客人,老板也非单纯老板,更像是邻居、朋友,甚至是家人。

再加上典型区域性服务,只服务方圆几公里之内的顾客,所以店家更愿意以人为本的“客制化餐点”。不管是要辣不辣、要葱不葱,只要是在有限的时间、人力之下,说得出来的组合,老板大多乐于特制,其中不只是口味,而是添加许多关怀、关心的情感,聚集出更浓厚的人情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