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专文精选】张瀞仁精辟地剖析“内向者”在职场上的优劣势,以及在新兴的网路世代下,他们对工作团队的贡献更加显着。

几年后再回头检视工作经历,我猛然发现自己的特异功能之一就是能在艰险的工作环境下生存,任何之前人事变动剧烈的位子,换我上任之后都变得风平浪静。

也许,下盘重、椅子坐得稳是平静的原因,但其实在高忠诚度、高抗压性的表象之下,背后的原因有部分是——我不想再换新环境,认识新同事了啊!

“哪有这么恐怖,这种理由太瞎了吧”你可能会这么想,但请想像一下,内向者到新工作环境必须面对的挑战。

内向者初到新环境的内心小剧场

  • 面对新文化、新朋友,压力很大

我曾在确定录取之后,潜伏在办公室附近,观察同事的穿着风格,以免报到当天的服装格格不入。尤其内向者对长相较不敏感,当人资带着我认识新同事时,即使用尽全力,还是记不起大部分人的脸。

  • 开放的空间,压力更大

在现代强调开放、透明的办公空间里,喜欢在隐蔽空间里工作的内向者会有着莫名的压力,大家好像都在忙,却又像是在观察你。

  • 有太多需要考量的细节

影印机怎么用、咖啡粉放哪里、胶台上的胶带用完了去哪领⋯⋯,对于重视细节的内向者而言,有成千上万个问题需要答案,但完全无法带着灿烂的笑容轻松问出口。习惯利用独处获得能量的内向者,中餐时间想一个人休息充电,又担心第一天就一个人吃饭,会不会被认为孤僻,如果有同事邀约,更是不能不去。

  • 临时参与会议讨论容易紧张

会议发言是最快证明自己有料的方法,但对于凡事希望多准备的内向者而言,当大家都觉得新人没事应该多参与,才会快点进入状况,因此临时被抓去参加许多不同的会议讨论时,虽然想发言却脑中一片空白,以致整天都紧张兮兮的。

不管是搬家、换新工作,甚至移民,每次到新的地方,内向者就得面对这些难题。除非善解人意的外向同事或邻座拉一把,不然大部分情况,都得靠内向者自己克服。

不喜欢这些难题,并不代表不能战胜它。归结内向者面对新环境中的难关,突破点就在于结交朋友、展现亮眼的工作能力,以及被看到,完成这三项重点,就等于解决大部分的课题了。

从交一个朋友开始

担任公司成长总监的内向工作者法伊萨(Faisal Al-Khalidi)在〈内向者到新环境的终极教战手册〉一文中,提到适应环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心态。你其实也是一直这样训练自己对吧?每到新班级、新社团、新办公室时,你都会努力地告诉自己不要害怕主动攀谈、不要怕被冷漠拒绝。

对于内向者初来乍到新环境,我会建议无法一下应付人山人海,就先交一个朋友吧!一个就好。保护一下自己的玻璃心,你可以找个看起来最亲切、频率最接近的,以他或她为基础,慢慢认识其他同事,也学习团队中的权力结构和所有的眉眉角角。

这么一说,到新公司似乎没那么可怕。

但如果是到人生地不熟的海外工作,内向者又该怎么办呢?

Conversion Lab 网站[1]发起人,只身旅居新加坡、日本、上海工作的 Elsa Ho 在专访中就提到:可多利用网路社群,找到相同工作性质或兴趣相同的人。这类活动当然不少,不过同为内向者的 Elsa 较倾向找单一个人出来聊聊,而不是直接去参加一大群人的活动,单独接触对内向者来说更有效率。

法伊萨也提到:透过运动、担任志工、参加校友会、与邻居室友交好等方式也能有效扩大交友圈,都有助于在新城市跨出漂亮的第一步。

利用复习,脱离办公室内的“脸盲”困境

《内向心理学》一书中写到:“内向者其实对记忆相貌比较不在行”,这点在我身上的确如此。

每次看电影时,我那外向的室友都会问:“妳看得出来这个演员是谁吗?”我绞尽脑汁回想的样子每每都让他觉得很有“笑果”。认不得电影明星没关系,但到了新公司却认不得同事真的会很窘迫,特别是昨天才刚见过面,今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不管内向或外向,大部分的人其实都不善于记名字。神经学家研究指出,这是因为大脑中处理专有名词与其他资讯的方式不同。把相貌与名字两者连起来,就像要把两套系统交叉比对后整合起来一样,例如“在会议上发言”的人叫“马克”。

美国商管作家基斯.罗拉格(Keith Rollag)建议可以利用复诵、写下来、利用照片比对记忆、联想等方法缩短记忆所需的时间。我的方法则是画一张办公室座位表,把名字、长相、特征等可以帮助记忆的要点写下来,时常回想,更能快速进入状况。

延伸阅读:“抱歉,你的名字是?”12 星座里,就这三个最有脸盲症

越清楚自己的需求,便越容易获得帮助

纽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伊莉莎白.莫里森(Elizabeth Morrison)的研究指出,新进人员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常向外界寻求帮助,绩效就越好。

但得在新环境中提问,对内向者来说难度比较高,因为内向者通常会较为谨慎地评估许多面向,例如:这件事情适合问谁?会不会太打扰他?他手上是不是有什么紧急的事要忙?但其实可以在向新同事自我介绍的同时,顺便询问之后若有相关问题是否可以请教他,通常大家都会同意,或是指示可以去找谁。

请注意,提问前越清楚自己的需求,便越容易获得帮助。比起“请问你知道销售季报的系统怎么用吗?”更好的问法是:“我有跟销售季报格式相关的问题,大概需要五到十分钟时间来了解,请问我可以请教哪位呢?”

说不出漂亮话,但可以透过分享表达想法

我就直说吧,内向者真的不是马上让人眼睛一亮的那种,好消息是外向的主管其实会知道:我们有料。

内向者有善于倾听的长处,这也是法伊萨扭转劣势、建立自信的方法。透过用心倾听,加上内向者常有的敏锐,通常可以给出很棒的回应,建立有意义而让人印象深刻的谈话。

以我的两位年轻的女生朋友为例,一位外向活泼,另一位内向安静。然而每次一起参加社交活动之后,收到邀约的都是内向的那位女生。惊讶吧!外向的女生总认为是内向女生比较会问问题的关系,虽然每次都只能跟一、两个人讲话,但说出口的话语都会让对方感受到“妳是真的想了解我”。不像外向的人,聊一聊就自己飘走了(笑)。

凡在职场上打滚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会讲漂亮话并不代表可以缴出漂亮成绩单。内向者在“讲漂亮话”这点上确实比较吃亏,不过暂且相信主管吧,我问过的几个外向主管都表示,其实他们很感谢团队中有内向者,因为:“他们比较细心,想得比较深入、看得比较远。”以及“只要给内向者多点时间,他们会给你超乎想像的惊喜。”

这些主管在江湖上也不是白混的,他们综观全局,看得比较清楚。但若要化被动为主动,当然不能一昧地等待主管的善意视线。

创新服务公司 Mindjet 的副总麦特.查普曼(Matt Chapman)认为云端科技工具就是一个让内向者崭露头角的契机,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当然不能错过。譬如使用商业社群网站 LinkedIn 拓展专业人脉,就不用一直参加社交活动;利用云端分享资料、表达意见,就不用挤在吵杂的会议室里大声说出自己想法。

麦特也说:“内向者透过这些方法,可以用更有效率、更舒服的方式展现创意。的确,二十个人挤在会议室里齐动脑,提出来的不一定都是最棒、最创新的想法。”

举例来说,台湾人普遍使用 LINE,即使是前辈级的主管也用得很习惯,因此 LINE 几乎成为我最主要的沟通方式。过去,总是要在打电话前深呼吸好几次,现在只要打字就好了,还可以改来改去、加个贴图,完全不需要深呼吸。

若想了解合作对象的喜好、价值观,再加个脸书好友就能略知一二,连深入交谈都不用,沟通的速度是过去的百倍;还可以直接透过文字了解对方。当然,科技永远只是工具,自己的实力才是先决条件。

同场加映:网路时代的“无痛社交”:什么时候开始,你不再与人真心四目相对?

比起被动点名,不如充足准备后主动出击

再好的实力也要被看到,这时候,科技的帮忙就有限了。除了业绩这种可以明确量化的指标之外,在我的经验中,最有效率能被看到的方法,一个是向上管理,另一个是在关键简报时漂亮出击。

我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和主管约时间,一对一报告工作进度,以及对未来的想法与规划。这种单独对谈对内向者来讲较易于掌握。

首先,可以有所准备;第二,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第三,能够进行深度讨论。与我共事过的外向型主管,也很喜欢这种方式,因为他们可以坐下来好好检视我这个下属到底做了些什么。

简报除了给老板看之外,通常也会影响同侪如何看你。内向者上台比较容易紧张没错,但经过练习和准备也是可以克服的,不需要什么高深学问或技巧,只要多花时间准备、请几个朋友帮忙给意见回馈,通常就会有所效果。当然,如果要达到演讲等级,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印象中很深刻的一个例子,是王牌简报讲师王永福在向城邦文化出版集团的的何飞鹏社长提案后,奠定成功的关键对话,他是这么说的:

 “社长的书对我影响很大,请问您可以帮我签个名吗? ”

 “当然,这本书你最喜欢哪里呢?”(何社长一派轻松地问)

 “第○○页的这个故事(马上翻到该页),影响我○○和○○等多方面。”

这个举动让何飞鹏社长留下深刻印象,也造就后来两人的合作,但何社长不知道的是,王永福在家里已经预习过这题,还练习一次把该页翻到位。不只是最喜欢的,他连第二喜欢跟第三喜欢的都预备好、事先折好页,而且每本要给他签名的书都这么做。

如果说外向者的舌灿莲花是大炮,那么,内向者的细心冷静就是狙击手,低调而有力地从关键小事上改变全局。

你会喜欢:“我很外向,不代表我想跟你讲话”外向者会有感的五个时刻

别怕,大家都一样

最近和一个外向的朋友聊天,才意外知道:“太外向也可能变成社交或职场上的障碍,又不是只有你们要练。”听到这句话时,我大为震惊,怎么可能?外向者也需要练?是要练什么呢?朋友反问我: “你没遇过那种拚命示好、想跟你混熟,但感觉就是太超过的人吗?”

那一刻起,我才体悟到:“对,不是只有内向者要练,外向者也要练。”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在社会化,都在练习如何在社会常规下做自己,也练习用自己的方式被别人接受,甚至被喜欢。

所以,别怕。新环境、新朋友、新工作⋯⋯都没关系,我们一起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