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做错事了,身为教育者的父母或师长,不应该一味地惩罚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他一个适当的环境,冷静下来后去面对并理解自己的情绪。

本来就已经很向往(羡慕)北欧教育,超喜欢芬兰和瑞典的教学方式,最近更是迷上直接搬去芬兰居住,第一线体验芬兰教育的芬纷聊天,一头栽进去从头看到尾,刚好看到去年的这一则校长室分享

送校长室?!

班上调皮的小男生上手工艺课时,故意把 Liv 的毛线编织作品拉坏,结果被老师带去校长室静坐反省,没有训导处/学务处的芬兰小学,学生的反省地点竟然是校长室,看来校长不好当啊!(然后同学回来还跟大家说校长室有很多玩具,这反省到底是有没有效用啊?)

刚好这个状况在今年我在洛杉矶 Resource for Infants Educarers 总部进修时,有讨论到类似的状况,就让我来自以为是的用 RIE 的方式,解读一下为什么去校长室静坐反省,竟然还可以玩玩具!


图片|Photo by Sandy Millar on Unsplash

那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inappropriate behaviors,中译为“不恰当的举动”,在台湾爸妈的眼里应该也可以直译为:不乖。

“There is no baby criminal.”

当天老师开门见山的直说:There is no baby criminal。直翻当然很搞笑:没有罪犯宝宝;而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像是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孩子没有特意要作怪、不乖!

孩子出现不恰当的举动,在 RIE 的看法里,主因有两种:

  • 不会或不懂:例如不知道如何控制肌肉力道,想与别人有肢体触碰变成打人⋯⋯

  • 好奇:例如发现地心引力,决定丢东西让它自然落下,再三实验地心引力的存在;或是没看过的东西很想研究看看,拿了妈妈的口红来研究⋯⋯

因为都是出于这两个动机,所以不可能是犯罪行为,更不是故意造反的动机而展开的行为,所以在 RIE 的判断里,这都只是需要被引导如何正确地与人互动,以及照护者要提供孩子一个安全可以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

那当孩子出现不恰当的举动,并且确实地影响到别人了,像是芬纷聊天里的弄坏别人的作品,或是打人、咬人等暴力行为,这时该怎么办呢?

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分享过的这张图(原贴文请跳至此):

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例如:蛮不讲理、大哭大闹、造反、明知故犯、生气、暴力等等时,在 RIE(其实不只是 RIE,儿童心理学家以及脑神经科学家也是这样看待的)的看法里,都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

而导致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孩子有很多冲突、挫折、无法消化的内在情绪,需要成年人去发现,协助他们排解、重新和自己平静状态做连结,才能真正解决外在表现的。

因此,在遇到像是弄坏同学的作品时,去校长室静坐反省的过程,是在帮助他,脱离他出现不恰当行为的环境,脱离那些引发他内在情绪的主因,再由成年人的陪伴引导,共同发现孩子内在的情绪,在孩子真正的情绪侦症结点上进行舒缓和排解,最终有一天,孩子知道该如何自行面对、处理混乱的情绪。

也因为内在情绪才是真正最需要被理解、和协助排除的重点,所以校长室会有舒适的空间,甚至好玩的玩具,让孩子比较容易用最快的速度回到平静的自己,把当初引发他内在情绪的种种不安,在这个安全空间中,得到释放。

教导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混乱情绪、如何整理情绪,才是反省的重点!

这整个过程的重点,都不是“处罚”、“反省自己的过错”、“记取教训”,而是“发现自己的情绪”,到校长室去静坐,结果看似是一个独立玩耍空间,这对于大部分的台湾家长都是不可思议。

但实际上,专家非常强调用这个方式处理儿童不恰当的行为,因为把“惩罚”的概念消除,静坐环境相当舒适,还可以玩,不会让孩子感到面子挂不住、担心有更多的负面状况(被教训、打骂或羞辱),有效避免加重他内在情绪的不安,孩子不需要继续处于“拼了、让我用非理性的脑袋杏仁核抗衡全世界”的状态!

于是孩子在成年人的协助下,能冷静思考,到底刚刚发生了什么事,藉由成年人的引导,让孩子理解,在不恰当行为爆发之前,到底自己累积了什么内在情绪,导致自己外在行为的失控。

因为理解,孩子有机会在未来这些内在情绪逐渐累积到临界点之前,就开始协助自己避开继续累积内在情绪的情况,经过一次次的练习,孩子学会跟内在情绪相处,了解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自己更有效地处理情绪,成为一个 EQ 愈来愈稳定的人。

你会喜欢:哭闹、摆臭脸,就是不说怎么了:惯性情绪勒索,能从童年开始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整个过程都没有“教训处罚”,反而更多表面上像是“爽爽过”的情况。因为整个过程是在协助孩子做自我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而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天在课堂上讨论的情况是孩子打人或咬人,针对在托儿所里发生小孩打小孩或咬人的情况,这堂课的同学有加州 UCLA 婴幼儿发展中心的院长(3M-36M)、澳洲墨尔本拥有三间托儿所的园长(3M-24M)等等每个几乎都拥有超过 15 年以上的婴幼教育经验的强者同学们。

在他们的园所里,遇到孩子施暴,打人或咬人的小孩会立即被移动到类似芬兰小学校长室般的空间:有很多舒服的枕头在地上、有玩具、有填充娃娃、有绘本等等,由专门的老师陪伴。(然后他们一致认同咬人的比打人的多)

所以 RIE 和在场的专家同学,都是绝对反对罚坐、面壁思过的处罚方式,因为这些方法都失去教导孩子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做连结的机会,反而让孩子把重点画错,变成“为了避免被处罚,我得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能真正有效的、长远的,真正教会孩子如何处理面对情绪,不要成为只会用底层小脑袋运作的非理性人。

延伸阅读:萨提尔的沟通练习:引导式对话,接住孩子无法处理的情绪

另外,学校绝对会保密到底谁是“打人或咬人的小孩”,因为这是一个协助孩子理解情绪的机会,而不是从小就把孩子贴上标签:“坏小孩、暴力小孩”的危机。

当然学校一定会好好协助被打的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确保孩子没有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整个处理的重点不是要表达“被打或被咬的孩子不重要”,而是怎么样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孩子有心理、内心情绪的障碍,在专业的协助下,不会长大成为一个社会上有障碍的成年人。

(这时候专业人士同学也加开分享,最常见小小孩的暴力背后的原因,通常来自原生家庭出现压力状况:家庭内暴力、突然搬家、家人离开⋯⋯没有单纯的孩子只是突然想打人或咬人的。)

我很能理解遇到自己小孩被打的话,父母的心情一定会很不好受,需要知道整件事情的过程,想确认加害者会不会再继续伤害我的孩子,也需要得到一个道歉。

不过,如果打人的小孩今天打了我的小孩一拳,被处罚了,但他内心的情绪都没有被处理,他只是被强迫地道歉,长大过程中,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件,都没有人教导他,让他发现他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些失控的状况,到底是哪些情绪把他善良的一面给瞬间遮掩?因为他还是没有跟自己的情绪找到和平相处的方式,他会不会,从一个只是打人一拳的小孩,长大变成了精神患者的成年人?刑法上的罪犯?而最后,我们的社会需要花更多的代价,去面对这个情绪失控的人?

结论好像带的很歪、扯很远,但这是我的真心话,站在一个妈妈的立场,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平安健康的长大,这包含,我的孩子未来所处的社会,也都是充满着健康的其他人!

最后,无论你们的家庭是否需要宝宝睡眠顾问的协助,都祝福你们,今晚、一家好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