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说,物品的断舍离,影响的不只是实体空间,还包括心灵?为你分析断舍离背后的身体观。

收纳指南:七、五、一法则

这是在收纳物品时,收纳空间里的物量基准。配合收纳形态,将物品的总量减少到整体空间的“七成”、“五成”、“一成”,加上下一节介绍的“一进一出法则”,即是“总量规制法则”。

“看不见的收纳”为七成

壁柜、衣柜、抽屉等,平时关起来的“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收纳的物品基准为整体空间的七成。

这个比例是为了替物品保留通道。正因为是隐藏式看不见,平日里看不见,或许会觉得就算整个塞爆、塞得乱七八糟也无所谓。实际上,这种状态会让人难以取用深处的物品,往往必须先挪开前面的东西才有办法拿取。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此外,留下三成的空间,就会让人内心涌出想要整理的意愿。

“看得见的收纳”为五成

玻璃门的餐橱柜及边柜,即使关上门也能看到内部物品的“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收纳物品的物量以整体空间的五成为限。

由于随时都能看到内部,因此收纳时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美观。这“美观的上限量”就是五成。不是“展示”,也非“隐藏”,因此能够不着痕迹地维持空间美观的印象。

“展示型收纳”为一成

玄关的鞋柜上方或边柜上方等平面空间,刻意“展示”的收纳地点,物品数量的基准为整体空间的一成。

这是师法美术馆和艺廊等场所的做法。宽阔的空间里仅展示一幅画作,便极为吸睛。居住空间里面,这样的地点并不多,但是在一成的空间里放上画龙点睛的物品,即使只是日常杂货,也能衬托出它的美,成为不折不扣的装饰品。

有时候我介绍这“七、五、一法则”,会有人惊讶宝贵的空间怎么不百分之百加以利用,并埋怨“居然只能放七成、五成和一成,太浪费了”。

但物品的总量逐渐减少后,思维也会随之改变,从“只能放这么少”变成“居然可以放到这么多”,享受在这样的限制当中精选物品的乐趣。

比方说,假设现在“看得见的收纳”里面有二十样物品,便会出现“要减少哪十样”的观点,自然就会开始精选“我的十大心爱物品”。

此外,像这样限制物品总量,精挑细选,就能在住处的各个角落创造出活用留白的美观空间。

延伸阅读:心理测验:你断舍离的方式,反映你的理财个性

恢复“身体、心灵、生命”的功能

东洋的身体观里,有“部分即全体/全体即部分”的观点。

譬如说,刺激脚底、手掌和耳朵等部位的区域反射疗法(Reflexology)就相当有名,亦即刺激脚底特定的部位,就能治疗身体相呼应的部位。厉害的治疗师只要看到脚底的状态,并且触摸,就能瞭解病患全身的状态。

数学和几何学的领域当中,也有相似的观点。比方说在自然界,叶脉与树木整体的外形相似,这样的相似现象称为“碎形”(fractal)。

断舍离也纳入了“部份即全体∕全体即部分”及“碎形”的概念,有如下的观点:

“看到住处,就能知道那个人的内在和人际关系。”

“看到钱包,就能知道那个人的居家状态。”

我看过数不清的住家,因此敢如此断定,但这并不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特别的能力。

我们平时就会从对方不经意的表情或言词口气去推测对方的内心。也就是认为“部分就是那个人自身的投射”。在断舍离当中,会把这种“部分即全体”的观念融入“空间”里。

举办讲座的时候,每当我问“我们的身体这个容器里面装着什么?”学员都会回答“肌肉”、“胃袋”等等。确实,身体里面有肌肉也有胃袋,但只是装着这些东西,并不会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里面有“生存的机制”。不,或许说“生存的机制”栖息在体内比较正确。一言以蔽之,就是“生命”。

此外,日语的“身体”(读作 karada),语源来自于“空”、“壳”(二字均读作 kara),完全就是容器。


Photo by Vino Li on Unsplash

那么,我们的住处是盛装什么的容器?

住处就是“身体”的容器。“身体”里面栖息着“生命”,因此住处里面的东西,应该是要使生命健全的物品才对。相反的,对生命有害的物品必须排泄出去才行。

然后,“身体”这个空间里面装着“心灵”。也可以说是“情绪”。

延伸阅读:“跟他相处,总感觉在耗损自己”有些朋友,你必须断舍离

那么,如果“心灵”也是容器,里面装的就是“意识”。“意识”也会造成莫大的影响。是让自己开心的意识?还是否定自我的意识?意识的内容,会影响自我肯定感。这影响显现在身体,或是反映在住处,便是“部分即全体”的机制,就如同俄罗斯套娃,是一层又一层、层层互套的。

但看不见的“心灵”不容易察觉,“身体”看得到外面,却看不到里面,“生命”也是看不见的。

断舍离的根本思想是“新陈代谢”。居住空间最理想的状态是随时都在代谢(=更迭),因此只要持续进行“活用进来的物品,清出不再使用的物品”的循环,场所就会渐渐充满活性能量。

“身体”如此,其实“心灵”亦是相同的。如果想法和感情只是不断地累积,不释放出来,只是思考而不表现,感情和思考也会变得停滞。

“身体”、“心灵”、“住处”都有出入口,其中必须有“流动=新陈代谢”才能成立。这三者当中,最清楚可见、能亲手让物品进出的,就是“住处”。

“身体”、“心灵”、“生命”都被包括在“住处”当中,而且与“住处”的一切相关联。因此丢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有助于恢复这三者全部的“空间”功能。

拥有这类结构的事物,在我们的周遭随处可见。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可以视为一个“空间”来看待。

在人生的入口呱呱落地,并走向死亡这个人生出口。这中间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又与他们离别?或者,公司、学校、地方政府等等,也可以理解为有出入口、有流动的空间。只要将这些全都视为具备有机生命的活动,自然就能看清它们原本应有的样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