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涯与生涯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做出长远且适切的规划,需要许多智慧,这篇不藏私,与你分享。

文|陈韦丞 职涯规画/生涯谘询师

最近连续两次到高雄 YS 进行演讲,讲授主题是:怎么做出长远的职涯规划?

主办单位说,很多人经常转换工作、但又找不到明确方向,因此邀请我分享这个题目,帮助大家做出长远的规画,避免一直转职的困境。

确实,转换工作真的是非常大的压力事件,并不只是换工作那么简单。

迟迟没有办法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的焦虑、转换工作面对的社会眼光、家人期待、新公司 HR 和主管的质疑;被贴上草莓族、抗压性低、太理想主义、挑工作等等负面标签,还有到新职场环境的适应问题、主管同事相处问题⋯⋯每一件都让人头痛不已。

一边前进的时候也一边想着:这次我会不会又做出错误的决定?会不会又不适合我?会不会再度后悔?

过去的朋友同事早就已经升官发财,买了车子、买了房子,那我这段时间是不是全都浪费掉了?如此在痛苦的思绪和情绪中不停打转。


图片|Photo by Magnet.me on Unsplash

其中一个问题的症结点是:我们脑中缺乏整体轮廓、没有办法看见全局。

在面对庞大压力和痛苦的情况下,我们的视野通常会变得狭窄,明明应该是整体权衡的考量和取舍,却反而经常演变成二选一、或是急就章的轻率决策:“好像只能选这个了”、“先有一份工作再说”、“那么痛苦就辞了吧”。

如果能知道完整的规则,就会知道怎么玩这场游戏。

我梳理了自己学习的各种领域概念和技术,统整出一个尽量完整的动态系统观点,希望让大家对整体职业生涯轮廓有概念,藉此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稍后我会先用三个三角形来说明职业生涯规画的整体框架,然后依序说明相关的概念和流程步骤。至于如何到达那些目标,每个知识点又可以再延伸出一些理论和工具,这个还有待之后的篇幅来谈。

必须要先提醒的是:并不是有概念就可以达到目标,有了方向还需要有 how 的方法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有道理的职涯定位文章,但还是没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举个例子:之前 Ikigai (生き甲斐) 的概念非常红,但过不久又沉寂下去。大家刚开始看到这个概念,可能觉得非常完整,似乎是一盏充满希望的明灯,但想着想着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其实 Ikigai 的方向是好的,但他只提供了方向指引,没有提到如何找出这些内涵的概念和工具。这就像是告诉你远方的目标,却没有给你船、桨、地图和各种工具。最后当然只能望洋兴叹、徒呼奈何,无法到达目的地。


图片|作者提供

先来看一下全貌图:内在三角形、外在三角形、生命三角形。

内在三角形:个人的心理特质。
外在三角形:职业世界的状态。
生命三角形:对工作、自我和人生的期待。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度过什么样的生活?

职涯方向定位的顺序是:由内而外,然后同时考虑理想和现实。
职涯问题处理的层次是:通常先处理方向定位问题(内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义(生命三角形)。

很多人容易受到趋势潮流影响,认为现在什么是热点就去追,但没有考虑过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那个方向。

行销也谈一样的事情:不要去蹭每一个热点,落到自己专业守备范围的点再去把握,不要为了搭上顺风车而丢弃自己的定位。长久下来别人反而不晓得你真正的样貌。你自己也会误会自己真正的模样。

我的来访者当中,有一定比例遭遇这样的状况:工作很好、薪水很高、发展性强,但是他真的不快乐。

工作是自我的延伸,如果工作中的自己,不像是自己想成为的模样,就会感到痛苦、挣扎,在抗拒中消耗所有的精力和意志,回家之后只想躺在沙发上放空、追剧,什么进修计画都放在一边。因为你已经在工作中费尽心力、伪装了八小时的自己,下班之后当然只想休息。

所以,不要再责备自己拖延不上进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结果。

职涯定位的顺序是由内而外,先掌握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再去看看外在有什么样的机会适合自己,这才是长久的职涯策略。

在生涯规划领域中,兴趣-能力-价值,被称为生涯金三角,如果要了解自己的职涯定位,至少要掌握这三个核心。若是要再多掌握一些讯息,第四个可以讨论的就是性格。接下来分别谈谈这些不同概念在工作定位中扮演的角色:

同场加映:年前转职:什么情况下,你该毫不犹豫的换工作?

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不一定是最后的职业选择。那么兴趣到底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呢?

兴趣是我们喜欢的事物、是基础的大方向,它不一定是我们最后的决定。我们最后的决定,会跟过去背景、能力适配、收入需求、生活型态等等有关。

兴趣最能预测的是:我们能够在那个领域待多久?兴趣不合的领域,真的很难做到最后。

比如说,我虽然知道写程式是目前非常夯的技能,看程式代码的时候也可以理解逻辑,但是我真的完全没有兴趣,我的兴趣在于和人互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兴趣能让我们知道职涯定位的大致方向,也就是说,基本上往哪些地方去,会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但要做出最后的决策,至少还要考虑能力和价值观。

能力:硬实力/领域能力/专业能力、软实力/可转移能力

第二个环节来谈谈能力。

职业是一个残酷的世界,在商业价值的市场当中不得不和其他人竞争,能力如果太过不足、太没有天赋,通常我会建议对方谨慎考虑。能力的养成跟训练背景有关,简单来说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区别。

硬实力跟专业有关,比如绘画功力、程式水平、外语实力;软实力则是每种职业或多或少都会用到的能力,比如沟通表达、人际互动,在职涯发展的领域中也会用可转移能力来指称。

除此之外,即兴演出、视觉空间能力、烹饪等,也都是我会和来访者讨论的领域能力。

在定位的过程中,会仔细分辨能力的“属性”。哪些能力是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擅长的、不擅长的。在一份工作当中,如果经常能运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能力,工作满意度、成就感和绩效表现,当然就会比较好。

在分析当事人喜欢和擅长的能力后,我们会用来比对当前的职位和未来的选择,当前的职位发挥多少比例的喜欢/擅长能力?未来的选择又能发挥多少喜欢/擅长能力?

价值

价值观,就是你觉得有意义和价值的事。这不是唱高调,价值观通常关乎我们最终的选择。

在工作选择方面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每个人的建议都有他的道理、每个选择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只是在不同版本的未来当中,选择出一个版本,然后被迫放弃其他支线剧情的可能性。

这种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正是很多人焦虑的来源:
“你能不能给我一个简单的正确答案?”
“真的没有完美选项存在吗?”
“我转 PM 之后还能回来当工程师吗?会不会被质疑技术落后?”

当你发现再怎么看网路文章、再怎么和人讨论,你都还是无法做出决定、下定决心的时候,这就代表我们需要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了。

再怎么理性分析思辨,该评估的面向都考虑过,此时只有我们的内心可以帮我们做出最后的决定。TFT(Teach For Taiwan 为台湾而教)的创办人刘安婷,也是因为听见内在的召唤,才转换跑道从事偏乡教育的。

兴趣-能力-价值,是在探索个人定位时的基础模型。

有了这三个面向的定位,就像是 3D 立体图一样,能够初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在特质,然后准备前往下一个阶段:职业世界的比对。但我觉得这个模型还不够完美,详情会在下一篇里面说明。

推荐阅读:法拉雅说职场|与其问自己该转职吗,不如问选择权有哪些

后记

这系列为了完整说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架构,内容会稍长一些。不过在这资讯泛滥的时代,重点不是资讯数量,而是资讯的品质。

这系列的内容是我看了几十本相关领域的书、几百篇相关文章之后,统整出来的知识晶体模型,也是我经常在谘询时跟来访者提到的概念,相信绝对不会让各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