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里的女主角 Fleabag,刻画了各种不讨喜的性格——她为什么那么怪?那么自私?那么表里不一?那么不知足?那么不振作?但或许在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大部分的我们 30 岁之后的生活,其实活得像女主角,又穷又累又缺乏爱,在大城市中不断摔倒、不断爬起,好不狼狈。(内文有雷,斟酌阅读)


剧照来源 | IMDB

当妳以为 30 岁以后的成人生活,会如《欲望城市》般奢华绚烂,事业有成、爱情得意,身边又有着一群充满爱的姊妹,整个都市都是妳的伸展台。但在看完《伦敦生活》后才赫然发现,原来大部分的我们 30 岁之后的生活,其实活得像女主角 Fleabag(菲比·沃勒布里奇 饰),又穷又累又缺乏爱,在大城市中不断摔倒、不断爬起,好不狼狈。

“那些最能展现人性真实面的讨人厌角色,也许正是最活生生的角色。也许这种似曾相识令我们不适,因为我们不敢这么血淋淋的真实呈现出来。”

罗珊.盖伊在《不良女性主义的告白》(2017)一书中含括了一个章节探究流行影视再现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塑造,并讨论了女性角色身上各种“讨喜”与“讨厌”的特质。说来有趣,在我观看影集《伦敦生活》(Fleabag)时,我一直不断的想着,这主角是有什么问题?她为什么那么怪?那么自私?那么表里不一?那么不知足?那么不振作?而这种种让观者产生的感受,正是盖伊所说的“惹人讨厌”的特质,然而也正是主角这些不讨喜的性格刻划,让《伦敦生活》这么能够与我们的生活产生共鸣。影集中的女主角没有真正的姓名,影集的名称 Fleabag 便用于代称她,而 Fleabag 的原字义是邋遢、讨厌的人或物,看过的人都知道,女主角被称之为 Fleabag 般的人物也是再适切不过了。

延伸阅读:《伦敦生活》:我 33 岁,对人生感到迷茫,是我的错吗?


剧照来源 | IMDB

性/爱与城市

女主角 Fleabag 生活在人来人往的拥挤城市里,但人与人的距离却从没如此疏离过。尤其在她的好友波(珍妮·雷恩斯 饰)意外丧生之后,Fleabag 陷入前所未有的孤寂状态。母亲多年前就已经罹癌过世;与亲姊姊克莱儿(茜恩·克利福德 饰)从不亲近;父亲(比尔·派特森 饰)又已跟姊妹俩人的教母(奥莉薇雅·柯尔曼 饰)交往并同居,展开新生活;与交往多年男友的感情也已经走到尽头;手上还有一间经营不善的小咖啡厅随时可能歇业,各种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心理健康上所面临的难题与承受的压力,当 Fleabag 选择不面对时,她的逃逸路线就是性。

Fleabag 对性着迷,但有别于《欲望城市》,性不只是女性情欲的体现,而是麻醉剂,当现实产生的痛苦太难以承受,性成为了暂时达到灵肉分离的手段。在过程中,Fleabag 并未浸淫于性爱的欢愉中,性反而成了她的人类学观察时间,她脱离自己肉体上的觉知,开始对着镜头评断男伴的生殖器、技巧与做爱风格等,这些片段充满黑色幽默,却同时呈现女主角的荒谬寂寥。在人与人身体间最亲近的状态下,她选择将自己的情感摆放的老远,这些男人来来去去,进入了她,却也从未真正进入她。

而这样的状态,近似于我们所认知的“假性亲密”关系。假性亲密作为一种现代人避免情感连结的防御机制,因为害怕受伤害、缺乏自信心、担心被拒绝、不愿展现脆弱等等原因,而拒绝与对方建立真正心灵上的亲密关系。因为过去情感关系的受挫, Fleabag 看似洒脱,实则被困在各种假性亲密关系的无限轮回中,难以逃离。


剧照来源 | IMDB

《欲望城市》虽然在命名上不明显,但整部影集其实明确的告诉观者“爱”是它的主轴,这是一趟关于女主角凯莉(莎拉洁西卡派克 饰)在纽约这座城市寻“爱”的旅程,剧中重复出现、不断反思的母题,是凯莉对于爱情的诠释和理解,而在影集的结尾,她放弃各种解读、各种猜测,最终在巴黎街头追逐那“疯狂的、麻烦的、耗尽心力的,少了对方就活不下去的爱”(“Ridiculous, inconvenient, consuming, can't-live-without-each-other love.”)。而《伦敦生活》某种程度上也相似《欲望城市》的母题,它幽微的探讨性与爱的关系,当女主角 Fleabag 终于遇见她的真爱神父(The Priest,安德鲁·史考特 饰),她也才终于能将性爱融为一体,做爱的过程也不再是她抽离的时刻。

第二季最高潮的桥段,绝对是 Fleabag 在教堂忏悔室向神父诉说她真心话的这一段,她用一番令人心碎的告白吐露她的迷失、惶恐与痛苦,她告诉神父,她希望有个人能帮她做决定,告诉她该怎么过她的日子,因为靠她自己只会把生活过的一团糟。在听完告解后,神父淡淡的说了一句:“跪下”,之后他打开帘子看着 Fleabag,接着与她一起跪在地上,吻了她。这段戏剧转折,不仅将整部剧的情欲张力拉到最大,同时也把两人的情感关系推的更深远。

在《假性亲密:修复失衡的互动,走进真实关系》(2020)一书中,作者认为要真正开展一段亲密关系所需要的是建立“富有同情心的同理心”,而在上述这段剧情中, Fleabag 在神父的引导下,终于将内心深处的恐惧与脆弱展现在他面前,而神父在倾听完她的告白后,先呼应了她的渴求,用近命令式的口吻告诉她“跪下”,为她做了决定,而后自己也跪了下来,来到她的高度,象征着他理解她的痛苦,也愿意以实际行动去感知并帮助她。

Fleabag 终于愿意暴露自己最真实脆弱的内心世界,同时神父也展现了“富有同情心的同理心”,才让她过去假性亲密关系的恶性循环得以被打破。就算最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但我们知道,在历经失去亲人、挚友与那无数次失败的恋爱,Fleabag 还是能够再鼓起勇气去爱、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度。

延伸阅读:《伦敦生活》:我不想让你知道我需要你,那让我感觉自己很脆弱


剧照来源 | IMDB

最亲的关系和最远的距离

在《欲望城市》中几乎缺席的血缘亲情关系探讨,在《伦敦生活》中则是重点之一。《欲望城市》里的亲情关系,是长大成人后自行建构新型态的类家庭支援系统,是非血缘关系组成的另类家庭(alternative family),在《欲望城市》中四位女主角原生家庭的近乎缺席,用以刻意强调女性情谊的重要性。但在《伦敦生活》贴近现实的场景下,原生家庭和亲情关系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而是建构角色性格与推演叙事的要素。

先前提到女主角所具备的各种讨人厌特质,其实在观看第一季的第一集时就可以理解 Fleabag 之所以成为 Fleabag 的原因。在面对各种成人压力的夹击下, Fleabag 先是与姊姊克莱儿见面一起参加父亲替她们报名的女权讲座,在过程中 Fleabag 不断想方设法告诉克莱儿她需要资金周转,但却每每被自己的自尊击倒,因为最亲的亲人通常反是最难以启齿与求助的对象。

不过两人虽不亲近,姊姊仍看出她有难处,因此想在道别时给她一个鼓励的拥抱,却反而遭受 Fleabag 反射性的直拳攻击,原来长年的疏远,让她们彼此都不习惯各种表达关怀的方式。而后,沮丧的 Fleabag 决定拜访父亲,当她突然出现在父亲家门口,向父亲泣诉自己的心事,父亲也仅是冷回一句:“你这是像你妈。”面对哭泣的成年女儿,父亲所展现的是不知所措和漠然以对,他这样的反应,也让我们突然了解前几幕中,Fleabag 与姊姊之间为何总存在尴尬的疏离感。

母亲病逝后,Fleabag 的家庭关系便开始分崩离析,少了母亲做为润滑剂,他们难以忍受彼此的陪伴,让父女三人都各自陷入被误解、被冷落的孤寂感里。但就在 Fleabag 不断出包闯祸的过程中,他们似乎也渐渐找回相处的节奏。因为 Fleabag,姊姊克莱儿终于愿意诚实面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勇敢的选择离开。克莱儿在不小心让 Fleabag 知道她考虑推辞掉新的跨国工作机会,是因为她不愿意离陷入低潮的妹妹太远后,Fleabag 终于发现原来难以亲近的姊姊,其实愿意成为那个会接住她的人,她并不像她想像中的那样孤单。而虽然两姊妹与继母之间总有各种疙瘩且争锋相对,最终她们仍真心希望父亲能快乐幸福。《伦敦生活》写实且毫不留情面的描写家庭关系从濒临崩毁到逐渐修补的过程,精准呈现亲情关系原本就存在的复杂性。


剧照来源 | IMDB

女性主义与厌女主义的温柔和解

《欲望城市》所鼓吹的女性结盟、女性情欲的实践、性爱分离、阴性文化等主题,普遍被认为是后女性主义的经典教材。而在《伦敦生活》中,Fleabag 曾说:“如果我胸部不是这么小,我想我可能不会是个女性主义者。”虽然她的说法绝对会被正统派的女性主义者斥责,但在剧中,Fleabag 确实用她自己的方式在实践多元的女性主义,她对性欲的大胆追求;她对自己的性癖好毫不掩饰也毫无歉意(unapologetic);她坦承身体迷思对她的影响;面对压迫她绝不默不作声,就算她所做所言将会使她更加孤立。

编剧兼女主角菲比·沃勒布里奇曾在专访中谈到 Fleabag 和女性主义的关系是复杂的,她无法全然了解女性主义的既有规则,但她渴望成为一位女性主义者,但同时她却认为自己不断的让女性主义失望。

Fleabag 的矛盾与自我限制,和罗珊.盖伊在书中所谈的状况类似,盖伊曾经认为自己喜欢粉红色、迷恋时尚、喜欢女性化装扮、刮腿毛、假装高潮、担心自己嫁不出去等等行径,让她不能被称之为是个“典型的女性主义者”,但经过不断自我拉扯、反覆审视后,盖伊“大方接受不良女性主义的标签,因为我是个人。我很混乱,我不想成为典范,我也不想变得完美。⋯⋯我只是想—想支持我的信仰,想为这个世界做些有益的事,想透过我的文字为我自己发声:一个喜欢粉红色又爱特异独行的女人,有时会随着音乐起舞—尽管她知道女人这样不好—有时会对修理工人装傻,因为只要这样做就能让对方很有男子气概,而且效果比原本的性别优越感更好。”在盖伊的观点下,女性主义不是被奉为圭臬的普世准则,女性主义应该是包容且多元的,是不完美且复杂的。

除了呈现当代女性主义者的矛盾情结外,《伦敦生活》有趣的地方是厌女主义在剧中也用了极端又不失幽默的方式现身,与身为不良女性主义者的 Fleabag 从一开始的相互对立到后来温和的结盟。影集的第一集,Fleabag 为了筹措咖啡厅的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但银行经理(休·丹尼斯 饰)以为她刻意讽刺银行曾被流传性骚扰丑闻而与之起了口角,Fleabag 也因此被赶出银行。

后来,Fleabag 在参加父亲为她和姊姊报名的营队活动时,恰巧又遇到这位银行经理也正在附近参与营队活动,不过他参加的是矫正厌女情结的营队活动。透过大声咒骂充气娃娃做为情绪发泄,而后学习如何政治正确的、有礼的与女性对话,这个厌女矫正营队充满着沮丧、愤怒和无力的男性,他们对于这个转变中的社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所适从。

当银行经理向 Fleabag 坦承他确实对同事做出性骚扰的行为,所以才来参加这个矫正营,然而当他所熟悉的一切,包含他的工作与婚姻,因为他一个不明所以的行为而产生变化,他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无限懊悔。剧中的这位银行经理从不尊重女性、性骚扰女性,到后来温柔的与 Fleabag 相互倾诉和倾听烦恼,更进一步帮助她申请商业贷款,协助她重新振作,这可以看做是女性主义与厌女主义相互聆听、相互协助,不再只是针锋相对,并达成和解的美好愿景。


剧照来源 | IMDB

这部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集,却不仅仅只呈现身为女性,Fleabag 如何在这个都市跌跌撞撞,也以一种关怀的视角,呈现现代男性如何一步步学习放下男性特权(male privillege)的包袱,重新适应这个推崇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伦敦生活》在看似极其厌世的剧情中,不断迸发出人性的良善,每当步向绝望,却总会有那一双及时救援的手,承接住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