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该如何融入一个新家庭?看读者阅读《变身后妈》后的阅读心得:我得承认,成了“后妈”之后,我终于了解后宫剧里的女人们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在争斗!

文|辜泳秝 (Yongli Ku)

看到这本书上市,我内心充满了无法形容的彭湃与雀跃。终于有一本有关“后妈”的书了!多少受挫的日子里,我是如此盼望有这么一本书可以给在“塑胶家庭”(plastfamilj,瑞典语中各种继亲家庭的代称之一)中挣扎的我指点迷津,阅读中更是对于书里提到的各种对继亲家庭的状况感到心有戚戚焉!

我是个有两个瑞典继子的未婚孕妇。

四年前,我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我们第二次见面,他就表明他有两个儿子,两个跟不同前任的非婚生孩子,分别是 9 岁跟 11 岁,隔周跟他同住。我当时刚迈入三十岁,又一直很喜欢孩子,希望可以有个热闹的五子大家庭,听到对方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当下觉得:“太好了!我只要再努力三个就好!”压力顿减,也就欣喜的跟坐在眼前的这个男人继续交往下去。越交往越发现,他不但是个好男人,还是个非常棒的父亲,于是一年后我们决定同居,成为伴侣(Sambo),共同组成家庭。正式搬回瑞典之后,我的身分也从“爸爸的朋友”成了“家人”,过着一周情侣、一周有孩子的生活。

成了继母的我是谁?发掘与面对自己的“黑暗面”

一开始“加入”这个家庭时,我时常感觉自己是个外人。他们父子三人因为长期共同生活,一起经历了上一个家庭的风风雨雨,所以自成了有革命情感的“迷你家庭”;再加上我当时瑞典语程度有限,来自不同文化背景,造成融入的门槛更高。同时我也开始瞭解到,这个男人的生命中已经有其他“重要人士”,我不是唯一,也永远不会只有“我们两人”,当小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刻意疏离我时,这种不安全感特别强烈,让我不自觉的想拥有更多资源和注意力,进而挑起内心各种暗黑情绪。

我得承认,成了“后妈”之后,我终于了解后宫剧里的女人们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在争斗!也像书中描述的许多继母一样,这个身分让我的“黑暗面”浮出水面:突然发现一直是个孩子王的自己因为第一次遇到无法好好相处的小孩而挫折感倍增,也竟然可以对小孩子产生愤怒、忌妒、甚至厌恶的情绪!

推荐阅读:“你又不是我妈”要融入新家庭,继父继母该努力到什么程度?

我虽然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害怕、羞耻,但在努力同理孩子甚至他的母亲的同时,我也知道自己需要有这样黑暗的出口,发泄心中的“委屈”与不满,我不是母亲、更不是圣人,我只是个想要幸福的平凡人!允许心里的黑暗风暴狠狠吹过之后,我反而更有力量用“家中的成人”这个比较中性的角色继续去理解孩子、协助孩子。

我不是你妈─清楚定位、消极介入,创造磨合的时空

在瑞典家庭里,女性不是也不该是家庭中唯一的照顾者。一开始我和男友就把我的身分定位成“家中的女性成人”、“孩子可靠的朋友”,而不是“继母”、“照顾者”更不是“妈妈”。男友一再强调,身为父亲的他才有照顾的责任,我只需要看自己想要或能够做多少,为孩子付出就好,他都会很感激。我也一直非常清楚,他们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责任,也从来没有想要成为或取代他们的母亲的念头。

在称谓上我们也不给彼此压力,我从来没有以孩子们的“继母”自称,遇到需要介绍的场合时都以“爸爸的女朋友”自称,而孩子们则自由选择用“继母”、“家长”或是“爸爸的伴侣”称呼我。

这跟书中描述的“女性被期待成为完美母亲”、“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为主”的美国家庭文化大有出入。再加上,男友本身有为人继父的经验,对于这样的组合家庭比较有概念,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也大致了解,因此在我的后妈生活中,他除了扮演重要桥梁的角色,有时还是我的首席顾问。以上提到的因素都让我的“后妈生活”轻松许多。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当然还是不免出现一些本书提到的继母心境⋯⋯。


图片|来源

在教养方面,我采取不直接介入的态度。有真的无法接受的地方,则先跟男友讨论彼此的想法,若他也同意我的想法再由他出面跟孩子沟通。一些本来就存在的规矩则不会因为父亲不在家而消失,例如上床睡觉的时间,但对于这些规矩我也只是“提醒”,他们做到我会很开心,他们不遵守也是由父亲裁决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消极教养方式,一直到最近我感觉跟孩子的关系已经进展到可以“摆”出一点“权威”后才有所改变,我开始要求孩子做一些不是很“大条”的事情,例如:把蔬菜吃掉、好好回收、天冷多穿点、音乐关小声点等。我后来发现,这样缓慢消极的介入方式虽然有时候需要“吞忍功”,但也创造了更多时间与空间,让我们互相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

然而,并不是每个社会都能“包容”像我这种消极的继母。《变身后母》中提到许多社会对于继母的“邪恶人设”从神话、历史流传至今仍根深蒂固,继母活在社会的放大镜之下,怎么做都不对,她们总是不够努力、太努力、太热情、太冷淡。幸运的是,瑞典社会相当“尊重个人选择”,要怎么跟孩子相处是你的选择,外人无权置喙、更不会干涉,这点让我比其他继母幸运许多,在面对家里压力时不用再去担心外界眼光。

继亲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家庭文化

《变身后妈》全书的第一段开宗明义就表示,像我这样独身跟一个有前任(还两个!)、带着孩子的男人结合的关系能够长久的可能性“理论上并非机率为零”(也就是机率极低),然而这种姻缘也不必然走向失败之路。作者在书里提到,少数女性认为当继母很轻松、快乐,甚至是人生一大乐事,而她们大多都幸运地碰到这以下这些状况:先生很支持、前妻很配合,先生和前妻都不是纵容型的家长;孩子没被迫选边站,年龄还恰巧处于适切的发展阶段,有办法接受继母。

虽然我并不认为当继母是件轻松的事,也无法妄下狂语说这段关系一定会成功,毕竟老二将进入青春期,我们又即将迎来共同的孩子,这个家庭势必面对新的挑战。但目前为止,我的瑞典塑胶家庭算是和睦,而我们也确实受益于作者提到的部分因素。

你可以说这是运气,但我倒觉得这是健康的家庭文化使然:父母负起应尽的教养责任,以孩子的福祉为优先,而不是将孩子作为感情破裂的报复筹码,也不因感到亏欠孩子而百般纵容;更重要的是,家人之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了解大家来自不同背景,在同一个家庭里各自面对着不尽相同的挑战;不随意评断、批评,创造更多彼此磨合的空间。把握了这些重点,或许不会让你就此爱上另一半跟别人生的孩子,但至少能相安无事。

瑞典的家庭文化跟《变身后妈》书中描写的美国家庭文化有颇大差异。组合家庭在瑞典相当普遍,甚至已是今日的主流家庭模式了。很多人在父母亲离异后,进入不同组合的继亲家庭继续生活,甚至有不少孩子根本没有跟生父母共同生活的经验。

推荐阅读:生活在继亲家庭:你们是不是,只爱亲生弟弟?

瑞典的家庭文化以最大化孩子的幸福为基本原则,然而,他们很清楚,伴侣两人才是家庭的根基,在确保孩子幸福之际也不会忘记每个家庭成员也都要幸福。就算无法相爱,至少要互相尊重,放任孩子对自己的伴侣或任何人大吼大叫或无理粗暴的行为是不被鼓励的。

在这个继亲家庭越来越普遍的时代,在台湾为人继母(或继父)似乎还是个有点无法启齿的话题,好像只有“滞销”的男女才会进入继亲家庭,好像这些带着前一段关系的子女的男女是某种“二等货”,社会上对于继亲家庭的误解与讨论不足,使得多少大人小孩求助无门、缺少排解压力的出口,造成更多社会问题。《变身后妈》一书的出版在此脉络中更显得重要,希望有更多身处于继亲家庭中的男男女女能受益于此书,大众也能更瞭解继亲家庭,创造适合各种家庭组合更加和睦的社会,大家都能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