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现代人太过努力,一不小心就忘记给自己休息的空间。放松一下看个戏剧,学习古人的耍费智慧吧!

文|李玉玲


图片|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 (C) Kris Kang

明末清初戏曲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提到,有些事可由旁人代劳,唯有吃蟹、瓜子、菱角,必须自己动手,随剥随吃才有滋味,别人剥好则味如嚼蜡。

寻找创作题材恋上“闲情”过日子

书里辟专文谈睡觉,睡对地方,睡对时间,才能养生。最舒服的睡莫过于诗云:“手倦抛书午梦长。”行乐,也有权贵、贫贱“阶级”之分⋯⋯正在为新作寻找创作题材的剧场导演王嘉明,读到这本很不“文以载道”的奇书,不禁拍案叫绝:“嗯!有点‘贱’。”

推荐阅读:今晚熬夜,假日再补眠就好?先看看生理时钟混乱的罹癌风险

李渔所处的时代政治动荡,他不谈国家大事,仁义道德,而是着书大谈如何“闲情”过日子。戏曲、女子妆容、莳花弄草、居室暨庭园设计、饮食养生,整本书谈的无非“生活”,却开启王嘉明无边际的想像空间,今年 5 月,将以音乐、戏剧、舞台装置重写《闲情.偶寄》,在台中国家歌剧院小剧场发表。

构思新作时,王嘉明和制作人孙平脑力激荡:从两位有戏曲背景的女演员朱安丽(京剧旦角)、郑尹真(南管)出发,做一出“女女”的戏。有人建议,不妨看看李渔的戏曲作品《笠翁十种曲》,王嘉明搜罗李渔的戏曲集、小说《十二楼》等作品做功课。虽然,2012 年首度为江苏省昆剧院执导昆曲《南柯梦》开始跨足传统戏曲,陆续导过昆曲《西楼记》,及昆曲加上日本舞踊与三味线、在能乐堂演出的《绣襦梦》,王嘉明却没看上适合做戏的《笠翁十种曲》或小说,而是挑战没有故事情节的《闲情偶寄》。

王嘉明说,《闲情偶寄》谈的不是正经事,看似不合时宜,但李渔笔下的生活有滋味,有温度,有颜色,为戏剧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光是要选择那些面相,就够他头痛了。

非典型戏剧导演 七杂八学、脚跨东西

台大地理系毕业,非典型戏剧背景,王嘉明的剧场观也是“地理学”的思考模式。“戏剧,喜欢探讨角色内在动机,但这只是‘人’的一小部分,唯有从更大的‘系统’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王嘉明指出,地理学的研究是开放而非封闭性的,一个地方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与河流、土壤、气候、交通、经济⋯⋯息息相关,剧场也一样,必须建构出完整的“系统”,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件、人与空间、音乐的关系,才能真正感受到角色的存在。

延伸阅读:给毕业生的一封情书:愿你对信念忠诚得野蛮,更不忘心底柔软

地理学之外,王嘉明也对语言学有浓厚兴趣,读到《文字的故事》一书更一头栽进文字堆里,自学研究甲骨文,并在《PAR 表演艺术》杂志写专栏。他发觉有趣的共通点:文字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样态、经济模式⋯⋯也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剧场是语言、行为的艺术,“系统”建构好了,守住其中的逻辑,就能活用变化。

大学加入话剧社开始投身剧场,20 多年来,王嘉明导演的作品从当代剧场、莎剧、昆曲、国乐、布袋戏、歌仔戏、流行文化到颁奖典礼,脚跨东方和西方,当代与传统,套句他的话:“做的事情杂七杂八。”他说,和剧场的连结不分古代或现代,东方或西方,而是生活,是不是让他有感觉。

王嘉明研究地理学、甲骨文,读《金刚经》、《六祖坛经》⋯⋯不是基督徒但喜欢《圣经》,因为他想了解:“别人打你右脸,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背后的“系统”为何?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资料库,总能在王嘉明接下“杂七杂八”的导演工作时派上用场。

2012 年应财团法人建国工程文化艺术基金会邀请,为江苏省昆剧院执导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南柯梦》(原《南柯记》),外界好奇:他要如何以当代手法介入传统戏曲?“昆曲已经很当代,我才没有要搞革命,强加什么,太笨了。”王嘉明说。


图片|来源

自称导演像侦探 还原、再造昆曲想像空间

大四,学姐送给王嘉明一张上海昆剧团的票,演了什么戏早已不记得,却影响了他的剧场之路,“我对当代剧场有感觉,就是从昆曲而来。”那晚之前,“文艺青年”王嘉明对于德国舞蹈剧场大家碧娜.鲍许,贫穷剧场大师葛罗托夫斯基可以侃侃而谈,看到眼前美丽的表演,这才惊觉,对于自己的文化如此陌生而疏离。“我从昆曲得到的启发,包括从声音延伸出的表演性、一桌二椅化繁为简的剧场性。演员需要很强的基本功才能撑起极简的舞台,激发观众的想像空间。

大学与昆曲初次相遇,30 年后接下《南柯梦》导演工作,要从原本四十四折戏精选成两个晚上呈现,虽然,王嘉明说了不搞革命,但庞大的文本如何剪辑?如何面对江苏省昆剧院、主办单位建国工程文化艺术基金会不同需求?王嘉明形容,导演工作就像侦探,有多少线索说多少事,抽丝剥茧逐渐还原昆曲现场(建构系统),“最后再像个拳击手,挥出致命一击,让观众相信:我就是汤显祖。”回想起那一年的冲撞,王嘉明:“呵呵呵⋯⋯”一笑带过,“至少结果是好的,戏 work,观众也 work。”《南柯梦》隔年入围台新艺术奖十大表演艺术。

2018 年原班人马再度推出第二出昆曲作品《西楼记》,王嘉明认为,相较于《南柯梦》谈“梦了为觉,情了为佛”的人生哲理,《西楼记》书生恋上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很好莱坞,应该赋予年轻、缤纷、亮丽的色彩。舞台上,水族箱造型的布景、浓烈的灯光⋯⋯以及全剧定调为“黑色喜剧”的荒谬性,演后引发正反两极评价,有人喜欢,有人骂:昆曲怎么做成这个样子!王嘉明虚心接受各种意见,但也语重心长地说:“不同的文本应该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样子,昆曲却越做越窄,只有一种样子,我想突破这样的限制,发掘不同的风景。”

同年,王嘉明为国光剧团执导《绣襦梦》,面对的是两个古老文化——昆曲与日本舞踊、三味线、能舞台。这回,他把自己视为“材料结构技师”,“跨界不是一加一,而是变成一。”王嘉明说,国光艺术总监王安祈的剧本有空间感,男主角温宇航基底厚实又爱“玩”,这次跨国的文化合作激荡出不少火花,是一次愉快的经验。

剧场界提到王嘉明总爱冠上“顽童”二字,“这个称号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做‘麦可杰克森’吧。”王嘉明自嘲,与其说是顽童,他更像个“大叔”,做戏的出发点不是好玩,而是认真解决问题,让顾客(观众)满意。

“我是‘相亲’型导演,丢什么给我,我就和它在一起。”王嘉明认为,命题作文没什么不好,太喜欢一样东西反而会有盲点,被动“相亲”(命题作文),因为不熟悉会花时间认识,看得更清楚,更深入。

王嘉明细数过去作品,很少因为喜欢,大多是“相亲”之作。“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喜欢剧场,时时都在想:放什么?戏才会好看。”王嘉明指出,做剧场很容易陷入谈“意义”,好像这样才有责任感,每每看到讲人生大道理或是情感泛滥的剧作,总让他很疏离。

如何与时代共处?《闲情.偶寄》来解密

“现代人越来越不会生活,皮肤越来越感受不到冷暖,越来越功利主义”,李渔的《闲情偶寄》,让王嘉明看到生活的美好,决定以这本书为发想,并参考李渔其他戏曲、小说作品,重新书写剧场版生活美学志《闲情.偶寄》。

同场加映:人生消极好:为什么你该把“休息”这个选项放在行事历里?

王嘉明再三强调,《闲情.偶寄》虽有昆曲、南管元素,但“完全”看不到戏曲,这是编导王嘉明、音乐设计刘韦志、演出装置设计庄志维,外加一个“背后灵”李渔,共同创作的当代剧场作品。

《闲情.偶寄》宣传文案写着:“末世、厌世、弃世、愤世,我们如何与这个时代共处?”王嘉明说,因为厌世,所以来到剧场,“外面的世界轰隆隆,里头则是一个明亮舒适的小宇宙,泡杯茶,赏个花,听首曲,或许学李渔‘手倦抛书午梦长’,打个盹,风花雪月后蓦然发现,原来,我们心中都有个荒芜的小庭园等着被灌溉。”

延伸阅读:认识李渔和《闲情偶寄》

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曾自组戏曲家班四处巡演。着有:戏曲《笠翁十种曲》、小说《十二楼》、《无声戏》、《肉蒲团》等。其中,《笠翁十种曲》的〈意中缘〉、〈风筝误〉、〈怜香伴〉,及《无声戏》中〈男孟母教合三迁〉、艳情小说《肉蒲团》等故事,曾被改编为戏曲、舞台剧、影视作品。李渔也是着名园林设计者,曾设计修筑“伊山别业”、“芥子园”、“半亩园”、“层园”等园林。

《闲情偶寄》是李渔 61 岁的着作,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共 8 个部分,前两部是李渔关于戏曲创作、演出的讨论,其余则是他的生活美学观察,林语堂称这本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李渔嗜蟹如命,生活虽不富裕,一定要攒钱买蟹,家人笑他“以蟹为命”,买蟹钱是“买命钱”,他对蟹的痴迷在《闲情偶寄》一书有生动的描写。


图片|来源

节目资讯

2020 NTT-TIFA: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闲情.偶寄》

5.1 (五) 19:30
5.2 (六) 14:30、19:30
5.3 (日) 14:30

资料提供|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报》0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