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张曼娟,是知名作家、教师、父母照顾者,也是一位进入人生下半场的熟龄人士。五十多岁的她,不再四处旅游冒险、出国不再买纪念品,生活从加法变成减法,手作料理、领养的猫咪、重复穿搭的旧衣就能让她幸福无比。正处熟龄的张曼娟,也开始预习老后人生。

年轻时候的张曼娟,每次出国旅行,都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塞满各种用得到、用不到的东西。五十岁后,行李箱变得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而且尽量“零购物”。迈入中年,张曼娟渐渐丢掉不必要的人生包袱、重新诠释幸福,并在近期出版的新书《我辈中人》当中,娓娓道来她对中年阶段的探索,以及幸福的定义。

琐碎日常 也可以是幸福来源

“我觉得到了中年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我越来越能清楚分辨‘想要的’跟你真正‘需要的’。”走过人生大半、懂得生命无常,更珍惜平凡日常,“幸福”已经不是物质丰盈、功成名就。

只要能够好好活着,亲手烹调港式煲汤、油豆腐烧鸡、鸡肉肉骨茶,或是与心爱的家人、宠物之间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甚至只是在烈日下快走之后,将一杯凉开水一饮而尽,都是张曼娟的小确幸。“中年以后,对幸福的定义会是越来越简单的。”

“当早晨我睁开眼睛,醒过来的时候,我可能看到有阳光洒进来,透过窗帘照射到我的被子上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到很幸福,因为我拥有新的一天。”这就是熟龄的张曼娟。

推荐阅读:人生下半场!美国银发奶奶:我的晚年不用大房子,只要自由和快乐

现在的她,一天大概是这样过的:早上 5 点 50 分起床,6 点替父母上网挂号,7 点吃早餐,然后拉着菜篮车上市场。返家后,先整理食材,接着带爸妈就医。看诊结束,她亲自张罗午餐。

午后,是张曼娟的工作时间,一直持续到 4、5 点。如果一时兴起,就和夥伴开车上阳明山泡汤、吃晚餐,“因为我是一个很希望能够抓住瞬间快乐的人。”

夜晚,则是陪父母话家常、逗弄两只猫咪,或是安静阅读的美好时光。


图片|今周刊提供;摄影|吴东岳

中年过后 不再被牵着鼻子走

日子平淡却幸福,关键就在“做自己”。张曼娟肯定地说:“如果你做自己了,你就不用追求太多的东西。你已经拥有你自己了,你就会很快乐。”

怎样算是做自己?所谓“四十而不惑”,张曼娟认为,不是真的对人生没有疑惑,而是“对于自己所想要的、所追求的东西不会再问了。”“你不会再被别人的公众价值牵着鼻子走。”

至于“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中年人应该知道“你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

张曼娟以自己为例,“我是一个有说故事能力的人、我是一个喜欢小孩子的人,所以我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讲故事给小孩子听。”

当对自己越来越了解,张曼娟笑说:“这时候还不做自己,什么时候才要做自己?难道要到八十岁吗?”深谙自我生命价值,中年便不再困惑。

推荐阅读:人生下半场练习题:能够独自散步和看电影的人,会过得比较幸福


图片|今周刊提供;摄影|吴东岳

拿回生命主导权:为自己而活

事实上,张曼娟认为,35 岁到 70 岁都算是中年时期,这不只是条漫漫长路,更是重新创造人生、发生蜕变的好时机。告别不喜欢的生活、放下不愉快的事物,认真规划人生的下半场,拿回生命的主导权,不为别的,只为自己而活。

中年,也是预习老后的绝佳时刻。张曼娟观察,她的父母辈往往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突然就这么老了,这是很令人旁徨的。幸运的是,“我们有机会照顾年老的父母,所以就好像预习了我们老后的样子。”

张曼娟建议,中年人可以善用这段时间观察老人的生活,接着就会发现,年轻时我们常为了得不到的东西而抢夺、而愤怒,“可是等你老的时候,你真正需要的就是一台轮椅跟一片安眠药而已。”

既然如此,“我怎么能不在中年的时候,就开始放自己自由?”张曼娟笑说,与她同辈的人们,是很奇妙的一代,对长辈和晚辈都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总是替别人着想,却忘了为自己做些什么。


图片|张曼娟提供

当老人独立之后─设计自己的老年

学习经营熟龄生活,也是在练习美好老年。张曼娟回忆,几年前在加拿大旅行,见识到当地的老年人常结伴出游,每个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起上山下海、拜访米其林餐厅、品味葡萄酒,令人大开眼界。

张曼娟认为,西方人的观念是,孩子满 18 岁后就要自立,父母不会替孩子设想要买房子,也不会期望孩子帮他们推轮椅。如此一来,老人反而独立了起来,开始会思考如何安排生活、如何学会快乐的本领。

有能力规划自己的老后人生,也才能够拥有幸福的能力;而这一切,都得从觉知那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