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妈爸爷奶或教职真的很难当,除了赚钱养家、家务成山,还被专家要求必须一直陪小孩玩扮演游戏 (pretend play),但真的很累,该怎么办?


图片|特公盟提供

20 世纪之前,大人小孩其实都是“做工的人 (劳动生产力)”,什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儿童游戏权”,其实是很近代的概念。我们到底要把“玩游戏”上纲到什么地步,又想下扎到什么程度?而时刻分秒都要让孩子每个活动“充满游趣”,是不是又成了显学;像是香港智乐提出“眼、耳、脑、手、鼻、口”配合的《亲子游戏六步法》,让照顾者先拥有“游戏”基本知识,储备陪伴孩子游戏的能力,全面地以正向健康、建设性的方式陪伴孩子游戏,并以儿童为本的处理方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或是亲职和教职的绝对义务,不陪小孩玩游戏或做艺术创作,就会让小孩的全脑发展缺一块造成此生的遗憾之类的话术?

其实,大家知道,在欧美脉络的一九二零年代,妈妈是被专家提醒“不要负责取悦孩子”的吗?我彷佛听到许多妈妈发出欢呼声(或是感慨应该生在 1920 年代)。

有学者就干脆直接跟焦虑的新手妈爸说:“如果跟孩子玩让你真的阿杂和痛苦,就不要硬玩,就把自己融在小孩自由且自主玩耍的背景里于无形,用‘充满能量’的专注力和精气神,远远地去欣赏他们的自由且自主地玩耍”之类的参考建议。但是,现代亲职比较信任另一派说法,就是要当“好玩妈爸 (Playful Parent)”。但这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让孩子觉得好玩,但不插手干涉、忠于自我但精神与孩子同在。


图片|真爱提供

难不难?很难!一定要这么高标吗?也不用。我就是想玩的时候跟孩子疯,平常只当个维持孩子生命状态就好的亲职,可以吗?当然可以。不用每个亲职都要陪玩,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游戏”对孩子这么重要,来一起“看重它、尊重它、倚重它”让它变成育儿、教育、社会支援的帮手。

毕竟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会告诉你“要好好游戏”,反而都是“要好好读书”。

还我特色公园行动联盟 (特公盟),是用“空间面向”方法论为开始,去复原、促进甚至改动台湾童年和游戏文化的团体。或是,许多“儿童游戏权”倡议团体(如国际游戏协会台湾分会)的存在,其实不是要加深现代妈爸的教养焦虑,更是不想加重现代教职的教学负担。

游戏权的定义有四个面向,时间 (有没有时间玩)、空间 (有什么地方玩)、素材 (有什么可以玩) 和陪伴 (有谁可以陪玩)。

举例来说,人本基金会是从下课时间的归还,玩具图书馆是从素材的重复善用,而特公盟呢?就是从空间改造 (公民参与的特色公园游戏场)、硬体提供 (多元挑战的游戏设计)、游戏孩子王培养 (游戏工作专业者)、友善正向图文提醒的告示、在游戏空间中共同看照孩子的氛围塑造等,让妈爸爷奶、托育人员或幼教老师都可以有更多元的社会支援,尝试在“教养极度焦虑”或“教学行政两头烧”的年代,从“空间设计”面向去改造社会风气和游戏文化。

回到现代妈爸爷奶真的很难当,直升机亲职或老虎妈、除草机亲职、外包亲职,到野放亲职或树懒妈,讲再多都是针对教养主力──母职──在做各种层面角度的批判检讨,最后都会落在“妈妈这一个个体”应该怎么作或不应该怎么做,孩子才不会伤到送医或是坏掉成为社会毒瘤。

作为一个隐藏版的多元性别平权倡议团体,特公盟不希望妈妈跟孩子被压在社会结构的最底层,反而希望透过创建各种实质的放养空间,让妈妈和孩子从结构困境中逃脱。因为,每一个人有太多成长背景的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但公共空间硬体环境改造好了,大家有更多好地方去、有更优质的东西玩,慢慢地亲子主体的需求就可能被看见;每一个县市都多听一点孩子的声音或妈爸的希望,盖免费游戏场或公园,学校跟着让校园中放上增强身体健康的游具,让下一代不再是只会读书的病夫,让玩游戏时快乐又可爱孩子被看见,厌童的大人就心一酥促进了生育率、让孩子跟孩子之间多一些时间和场合可以交朋友,练习宅宅可能永远不会懂的真实世界互动。


图片|特公盟提供

越来越多空间涵纳孩子,代表身为主要照顾者的女性可能会越来越被松绑。

曾经,孩子在图书馆的小小亲子角落不能发出一点声音,现在,就有邻近的游戏场能跑跳欢叫,不会被亲子教室的大家怒瞪讨厌说没教养。曾经,只有一个低矮塑胶滑梯的社区中庭,孩子因为逆向爬滑梯就被怒斥,但是现在,如果有读过《爬滑梯是可以的 (It's OK to Go Up the Slide)》中提到爬滑梯时孩子会获得的益处(注),就不会被邻居找来警察关切说:“恐龙妈妈不会养小孩就不要生。”以上这两个不是什么极端案例,是常常发生在地方群组讨论串里的“妈妈的海海人生”;这不是什么读圣贤书的“完美亲职”就比较会教小孩,也不是谁被贴上陆配/外配不知道怎么教出台湾之子,就不配进公园。

当政府或社会都提供足够环境资源来帮忙把小孩养好养满,亲子就会有更多时间和心力,去做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决定。

在谈性别与空间时,大家要的到底会是什么呢?其实就只是一个“需求被满足”和“生活不失控”的整体环境、硬体空间和使用文化;希望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士或是政策制定的权力拥有者,都能戴上一副“使用者需求和使用者经验”度数的放大镜。空间设计就是要想到女性、儿童、青少和亲职,让他们不再被边缘化,而是要被常规化或主流化,城市就可以真正涵融这些人的生命和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