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了没?”过年见亲戚时总被问及特定话题,让人备感压力。其实,这些关心背后隐藏着“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爱”的社会惯性。但是,只要我们从觉察问题开始,就能够一步一步改善家族内的关心方式!

传统中国年期间,中老年人公式拜年、年轻人厌恶拜年似乎成了 20 世纪后的新年景。“买房了吗?”“升职了吗?”“什么时候结婚?”“有对象吗?”“存了多少钱了?”“什么时候 OOXX?”这些公式般的拜年语成了年轻一代或部分中老年人的年节梦魇,这梦魇也无形中助力了海外旅游在年节的销售量,在年节返乡的选择已逐渐被年节出游所取代。

过年公式般的问候的背后是爱吗?还是什么?

我不认为是爱,或可以说是想表达爱,但是却不清楚如何表达下包装出来的畸形,甚至有些问候是社会惯性下不假思索、填补相处空洞的产物。

我认为若有亲戚的问候是“你喜欢你最近的生活吗?”“你对你的新工作感受如何?”“你最近生活有什么困惑吗?”我想这个亲戚应该是真心地关怀你、真心地爱你,也具备跳脱社会惯性的思考力,但我想问出来,年轻一辈应该也会吓得不知所措吧!因为年轻一辈也是容易活在社会的惯性中而可能不自知。

而为什么会产生公式般的问候呢?前面提到的有不是爱、不知如何表达、流于社会惯性以及填补相处空洞的产物。根本上我认为可以分成两类,两类都受到流于社会惯性所影响。不是爱、填补相处空洞为一类,不知如何表达为另一类。

大多数的亲戚朋友问候我认为可以分到不是爱以及填补相处空洞那一类,他们对拜年对象可能瞭解不深、没兴趣瞭解,也遑论情感上的爱,因此面对一年可能仅有的一次交流,是难以产生深度的对话的;另一部分,相对较为亲密的亲戚朋友,他们可能是爱着拜年对象的,但是缺乏表达爱的练习,因为我们的教育、社会是几乎不谈爱的,或是总以爱之名行其他目的之实。

面对自身对爱的表达匮乏,因而按照他们认为或被社会告知的概念——“生而为人必做的事”来关心拜年对象是再正常不过了,除了可以填补相处时的空洞、有些内容可以表达外,还透露出顺应社会教条下的自己所得到的安全感是十分实用的。

迎着这样的社会惯性思维,那些从问题中就可看出的社会教条,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被传承了下来,也一年又一年压迫着不按传统社会教条生活的年轻人。人们总是在传统社会教条中求取安全感与认同感,就不难理解了,而人们囚锢在传统社会教条中不得自由所倒映出来的苦痛,也不甚意外了。

延伸阅读:“以后你爸妈怎么办,这样很不孝!”被过度关心的单身过年


图片|来源

年轻人的厌恶背后又有什么?或许年轻人只是年纪小的中老年人

只有中老年人才接受社会惯性、传播社会教条吗?不,年轻人也是恪遵着这样的惯性与教条。

年轻人厌恶而逃离的背后,显化出来的是什么?“当我有一天钱赚够了、婚结了、工作体面了,我就可以抬头挺胸回乡了。”看起来年轻人厌恶的不是惯性与教条,而是厌恶着“自己”,厌恶自己没有满足惯性与教条、无法在正确时间达到传统教条鼓吹的“成功人生里程碑”。

因此,这样的年轻人,是不是等到自己构到了成功人生的里程碑后,便自然成了使用公式拜年的中老年人呢?开始向尚未达到里程碑的年轻人开始布道,无意识地宣扬社会惯性、传统社会教条带给人们的安全感。

一味求取安全感、跟随传统社会教条而不思索,使年轻人变成“当初自己厌恶的人”成了必然,环境文化的建立,人人皆是创建者。而不可否认的是,人们遵守了这些教条后,也难以达到心灵真实的快乐,而原因其实早已在人们心中。

如何改变,真的会好转吗?

传统社会教条一直灌输我们的是要从外在去证明人的价值,例如,男人要有房、有车、有体面工作才具备娶妻的价值;女人要能炊、能生、能在家相夫教子才具备嫁人的价值。我们的教育、社会鲜少要人们从内在发掘自己的价值,甚至恫吓没有约定成俗的外在价值的人是毫无价值,将是卑微的。

这样环境培育出来的人们总是低自我价值感的,不相信本身就值得被爱、不相信有真爱、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更不能好好地爱自己。因此,这样的年轻人,做出的选择,几乎都是听着社会、父母、体制的声音,鲜少跟随内心最深的声音,是不爱自己的。而不爱自己,又遑论真心地爱着他人呢?拉回看到使用公式拜年的老年人以及厌恶拜年的年轻人,是不是总在这样的回圈传承之中呢?

那人们怎么摆脱这样的惯性呢?首要是先“觉察”有这样的社会惯性、社会教条,并观察自己对这样的惯性与教条的反应,是恐惧的?是认同的?观察之后就能“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为何而恐惧,并不带批判地深度洞察自己为何因此感到害怕。

接着“接纳自己”,直接而不逃避地承认自己的这些恐惧、求取安全感的行为,全然的接纳是十分不容易的,接纳是不带批判与压抑的,这样有助于自我的成长,批判与压抑反向增加了负面能量,对自我成长没有助益。而且,谁不是体会过痛苦才有离开痛苦的念头呢?

而后,开始“爱自己”,相信自己内在的价值、相信自己本身就值得被爱、相信自己不需要全然遵守社会枷锁也可以很有价值,要时常想起自身的需求与听取内心深处的声音,而非一直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忽略了自己。

最后,足够爱自己的人,是可以充分地“爱他人”,不加诸教条在他人身上、不带有满脑的成见、不给公式般的拜年问候,内心具备充满能量的爱与自我价值感。我认为一个真正强韧的人,力量皆来自于内心,外在的头衔、金钱、权力是填不满空洞的内心的。


图片|来源

拥有丰盈的自我价值、对传统教条的质疑、摆脱传统的惯性,还会担心公式般的拜年问候吗?还会害怕说出真实的声音吗?还会让这样的回圈生生世世吗?

愿我们能成为一个真诚、勇敢、充满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