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舍不得丢的东西,只有不敢告别的自己。”家里东西总堆积如山,想整理却又不知从何丢起?我们都懂“囤积者”的苦,心理学 3 建议让你拥有“少,但是更好”的轻松生活。

理想的家,是生活与爱的展现。它可能很像这张照片,睁开眼,每个物品都在他们刚好要出现的位置,房间那一角还有余裕让植物进驻。

我们想拥有理想的家,但我们也都懂,理想总和现实,总有点差距。


图片|来源

大多的时候,你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乱中有序”的家,书本横塞、物品散乱、衣服爆满⋯⋯。总有那么一天,下定决心来一次大扫除,却发现怎么整理,东西都还是很多,更重要得是—“舍不得丢”。

当我们总有太多想要和舍不得,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

心理学:“囤积症”才是让你舍不得的原因

想要让家看起来干净整齐,与其找不同的居家整理术,不如追根究底,了解为什么舍不得丢?

根据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大卫托林(David F. Tolin)研究,家里各处堆积,收着用不到的物品,没有地方放还继续购买,这可能是一种“囤积症”。当人对物品拥有过度的占有欲和保护欲,形成一种强迫行为,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

有的囤积者会以“收藏”、“纪念”之名,无法对物品断舍离。在《囤积解密》一书中进一步分析,囤积者想囤积的不是物品本身,其实是“物品牵扯的感情故事”。

好比有时大扫除,我们会问:“这个东西很旧了,用不到又占位子,要不要丢掉?”
得到的回答可能是:“这是你奶奶当年的织布机,样子很复古,现在找不到了,想留着纪念。”接着在家里找一个尴尬的角落摆放。

囤积者不是舍不得丢,而是不敢告别

“囤积”,是一种我们对过去情感的怀念,不自觉将假想投射在里头,好似物品没有消失,记忆就能存在。

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有囤积症,或者你发现身边的人正在为此烦恼,我们可以透过以下 3 个方法,开始改善:

1. 了解自身囤积状况

问题难以解决,有时是因为根本没发现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透过 International OCD Foundation 的量表,来检视是否有囤积症的倾向:

  1. 丢东西是一件很难的事
  2. 堆积的物品散落在空间各处,甚至影响到生活品质或移动路线
  3. 在杂乱的物品中,找不到重要的物品
  4. 空间被各种物品占满,有压迫感
  5. 留了许多传单、收据、纸袋
  6. 长期不好客,因为觉得家里太乱很丢脸
  7. 婉拒他人来家里修东西

依此认识囤积症,简易地判断严重性与否,帮助我们再近一步找寻资料跟解方。若严重时,建议寻求专业医师的协助。

2. 给予陪伴跟同理

对囤积者来说,要拿起垃圾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队物品有所留恋,只是程度上有轻重之分。

因此,给予囤积者陪伴和同理,能够帮助他们缓解整理时的焦虑,打开和人求助与沟通的心房。

3. 不强迫收拾,也不帮忙收拾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物品的去留,包括囤积者。如果强迫囤积者把东西丢掉,很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失落感与自主权的剥夺感。

因此,让囤积者产生动机,愿意自主将不需使用的物品舍弃,是和囤积者相处重要的模式。可以透过坐下来聊聊,或者是一起检视家中需求等渐进式、缓和的沟通,让囤积者意识到需要改变。

少,但是更好


图片|来源

近几年,很流行的“极简生活主义”或者是“每日一丢计画”,也是几种缓解现代人“囤积症”的方法之一。潮流中,我们也开始明白,家,其实是我们的心里空间。

当我们想拥有、想保护的欲望多时,自然而然收藏、堆积的物品会增加,而理想的家和现实就会产生差距。反之,当我们有了起心动念去整理、去练习断舍离,理想就开始被实现,我们的心灵同时被减重。

“少,但是更好”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带着我们走出囤积的循环。如果你也想让心腾出更多位置,推荐给你 懒人专属|居家整理学,透过整理心法及方法,让新的能量、新的可能性、新的风格走进我们的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