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 David Hirshleifer 和多伦多大学的 Bing Han 教授透过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越花越多,是因为我们总是只看到别人花了多少,看不到别人存了多少。仔细想想,你买下的东西,是自己真的需要,还是只是社群媒体让你“想要买”?

休闲、气质、华丽、森林系,各色服饰映入眼帘,参观一位友人的宿舍,打开衣柜目不暇给,在我眼里,她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总是笑口常开,穿着多半朴实,牛仔裤、T-shirt,天气好的时候,会换上一件气质的雪纺纱长裙,增添温柔的气息。

一直认为她肯定是个相当简朴的女孩,但当我瞥见房间角落堆满着网购纸箱,塑胶包装还留着拆下来的标牌,心理默默计算大概是几张小朋友,不禁纳闷起来,和拜金完全沾不上边的形象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究竟为何而买?

对于减肥的人来说,吃了一块蛋糕罪恶感油然而生,想要存钱者,花了钱买东西却时常觉得天经地义,无形之中资产又持续减少,有的时候,我们根本连天人交战的情节都没有上演就下手了。

但我们买的究竟是真的需要,还是其实是反映内心某些情绪或社会现象呢?了解购物背后真正内在动机,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智,为自己的金钱做出适当的决策。


图片|来源

自我概念缺失 补偿性购物影响花费

心理学家(Rucker,2009)曾研究指出,消费行为并非特定需求引发,而是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这样的购物行为称之为“补偿性购物”。

早期心理学对“补偿”研究大多关于成就动机,直到 80 年代渐渐延伸至消费领域,补偿性消费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的概念的确牵动着许多人的消费生活。

对于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有理想的形象,但事实上在自我认知中,自己其实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自己看待自己的本我,与别人看待自己的客我之间存在着落差,我们希望透过补偿性的购物完成自我概念的符号建立。

有人汲汲营营追求成功,然而在知识与地位受限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把“金钱”和“成功”两者划上等号,此时,透过补偿性的消费物可以完成“成功”的自我概念,购买了品牌标志显眼、高昂的精品等等。

Lee 和 Shrum (2012)指出, “被他人忽略的体验会使个体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为了证明自己选择炫耀性消费,像是喜欢大的、醒目的品牌标识。”

以穿衣服、购衣行为来看,经常让人陷入这样的心理动机而不自知,买了我们想成为的样子,试图传达一些讯息给他人,然而,这并非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样子,这些消费只是“想要”而不是“需要”。

我问友人在众多风格的衣服里她最喜欢哪一种,她说她依然最喜欢休闲的风格,棉质上衣、水洗牛仔裤,正如她身上所穿着的,一眼就知道是她的衣服,衣橱的那些是她所渴望的变化与尝试,希望带给别人不同的感受,可是这样的代价往往让她到了月底必须省吃俭用,等待下一次发薪日的到来。

衣橱永远少一件衣服,但却永远有只穿过一次的衣服,非理性的购买,还有一项重要的影响——社群媒体造就的。

推荐阅读:为什么人们看到特价,就容易冲动购物?

大家都在花钱?社群造成的认知偏误

为什么大家总是在消费、吃大餐、旅游?Facebook、IG、YouTube 一横扫,不难发现在社群平台,尤其是现时动态上,充斥着朋友各种消费行为,出国旅行、添购新的彩妆,甚至是喝上一杯精致单品手冲咖啡。

近日,加州大学 David Hirshleifer 和多伦多大学的 Bing Han 教授透过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越花越多,是因为我们总是只看到别人花了多少,看不到别人存了多少,而社群媒体的确在加速这股趋势。

“如果见到朋友,我可能会看到朋友喝的是便宜咖啡,穿的是平价衣服。但如果看社群平台上的他们,朋友发的可能是他去过的高级餐厅或让人兴奋的旅行。

“任何一种非面对面交流都会导致认知偏误的加剧。”

研究指出,随着网路缩短时空差距,大幅提高个体观察他人消费的能力。对他人行为的了解增多不仅会增加消费,还会诱使人们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理财规划做出错误的判断。这项可说是解开为什么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在美国,人们储蓄可支配收入急剧下降。

仔细想想,你的日常花费,是否也正被这些社群互动大量支配着?虽然一时片刻,要脱离社群平台就如同节食一般是艰钜,让人失衡的,但是我们必须有这些意识。

“勇敢做自己,不在乎他人眼光。”作为女性这的确是我们对自己最大的期许,但究竟宠爱自己与消费生活该如何拿捏,用什么方式才能避免以上的误区呢?

专注所爱 意识潜在代价

首先,只专注我们喜欢的事物,倡导极简主义“精简更宽裕” (Be More with Less) 网站创办人,蔻特妮·卡佛(Courtney Carver) 重新审视个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靠着“333 精简穿搭计画”(Project 333) 走红,挥别长期的决策疲乏和乱花钱恶习的她说:“享受你喜欢的东西的最好方法是只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虽然东西只是东西,但我宁愿用我喜欢的笔在我最喜欢的日记中写字,用我最喜欢的杯子里最喜欢的茶。”卡佛让自己从心变得简单。

推荐阅读:Netflix《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断舍离,留下让你心动之物

再来,面对储蓄、理财必须超越社群媒体,如果妳见到动态中,关于消费的行为时,可以试着忽略,或是去想想这则贴文的背后可能付出的代价与真实性,减少自己受到社群产生的认知偏误,同时,增加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流,避免陷入更多虚假的意象中。

“意识到心理偏误,就可以减少偏误”Hirshleifer 在上述研究的最大目标之一就是让人们对自己的支出有更多意识。

广告、行销手法的诱惑,随着购买流程简化,需要有更坚定的意志,建立自信充实内在,让我们用更轻盈、简单的心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