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不过是一堆碎片黏起来,再不断被打碎又拼回去的过程。”如果你正处在成长的坎里,不妨看看卡比小姐怎么说。

“所谓成长,不是被分成两半的人找回失去的另一半,不过是一堆碎片黏起来,再不断被打碎又拼回去,没有任何人能完整无缺,也不要期待别人来完满自己。”

穿衣本质上是自我建构与解构的循环过程。婴幼儿时期的衣服是父母赏的,到青春期则旨在自我保护,成年后又成为社会礼仪。直至我们把衣着装扮当作是一种自适的风格,自我才算真正建立。


图片|来源

这怎么说?利亚歪着头看我。

“提出婴儿‘镜像阶段’理论的法国心理学家拉康,认为婴儿一开始都是混沌无序,无物无我,需要靠外于自身的他者,逐步认识到自我的存在——镜中那个举止一致的‘我’,父母口中那个有名有姓的‘我’。‘我’才渐渐能对饿、寒冷、不适的感觉加以名状,形成保护‘自我’的意识。

而镜像认同的吊诡在于,‘自我就是他者’,婴孩将自我认同为一个对象或异己。

也就是说,没有他者,自我也不成立。如果没法看清他者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以及成形中的‘自我’的臣服和抵抗,单纯地认为自我仅仅是一种自给自足、从内到外的无性繁殖,无疑是痴人说梦。”

喔,所以童年被整得越惨,自我就越强壮?


图片|来源

现在的父母不是很爱帮幼儿买戏服道具,去影楼拍照?婴儿的小天使或小魔鬼造型,小人儿学警察、护士、太空人、消防员的角色扮演,让儿童的个人形象一直处于被动和大幅变化的状态。当然,小孩也会逐步展现他的爱恶,譬如对迪士尼公主的着装模仿,但他们对衣饰的决定权仍相当有限。

父母、学校掌管了人生头十年的外观,青春期又旋即进入同侪压力、制服崇拜和性别认同混乱期,时尚杂志、明星的穿着打扮、所处城市的流行文化等,都对自我的形塑构成莫大影响。

推荐阅读:成长不是变成大人,而是认识你自己

换句话说,自我的建构并非只关乎内心够不够强大,而是能否警觉那些加诸身上的作用力——

自我不是一块浑然天成的兽皮,而是一袭受时代受环境影响的弹性剪裁。

我喝了一口“白色佳人”,顿时混身充满杜松子和柑橘的清香,可惜琴酒的比例不够,无法煞停我的碎碎念:“‘我’的概念,并非到了一岁半就组装完成,女性是从四面八方、支离破碎的讯息、规范、习俗、权威、经验,逐步建立起‘自我’的认知,好比搞懂女生‘应该’穿什么才‘像个女生’,裸露、性感的分寸,胸线和腰线的遮掩或强调,中性裤装、头巾面纱所筑构的放肆、禁忌和潜规则等。”


图片|来源

“我懂我懂,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都是老调了⋯⋯所谓成长,不是被分成两半的人找回失去的另一半,不过是一堆碎片黏起来,再不断被打碎又拼回去。但正如那句歌词一样,有裂痕,光才能透进来。”利亚停顿一下:“本来就没有完整无缺的人,也不要期待别人来完满自己。问题是,你为何又开始庸人自扰?最近又受什么刺激了吗?”

“我想⋯⋯我想传达的不只是情绪,而是不公义的结构,以及生活痛苦的本质。”

“那痛苦的本质,是和男人有关的吧?”

利亚看穿了我喋喋不休的背后,是伤害与愤怒的残存。或是因为最近梦见当时装设计师的前男友 H,想起恋人的往昔。节食、每天三小时健身重训、时刻挺胸收腹、拔杂毛、牙齿美白、法式美甲⋯⋯

我活成了他的模特儿,接受全盘的改造。往后所有人都跟我说,你这个那个,有待改善。

推荐阅读:心理师与艺术的对话:了解自己就是成长的过程


图片|来源

我却只要他们做原来的自己,就够了。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世间万事万物都像电影的场景,被好好打过光。他宽大的白衬衫,洋溢柔顺剂气味的 T-SHIRT,白色浴巾和宝蓝色平口泳裤,破了洞的白袜,英气的牛皮夹克⋯⋯全都焕发异彩。

对不感兴趣的人,他身上的钮扣、衣服、鞋子,像烟灰四散,只觉厌烦碍眼。我只是不懂,为什么在喜欢、乃至爱的状态中,人还是热衷于彼此挑剔?有时我甚至怀疑,人以众数存在,为的就是互相伤害。”

利亚往烟灰缸里抖烟蒂:“亲,一根烟放着不点,它的完好就永远没有意义。改变是人的本性,你要求他们不变,本质上就是在改变他们。不喝咖啡的男友突然迷上咖啡,粗枝大叶的丈夫忽尔在意古龙水,那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

婴孩割到指头只会哭,我们割到手,就是一声不响去找绷带纱布,去医院,回头誓神劈愿不活在剃刀边缘。”

谁啊,不是受过伤,才学会珍惜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