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投书,迷人来稿。读见肉见骨的《何式性望爱》,作者何式凝带着性与性别研究的自传,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实践酷儿尝试。

作者|勤定芳

翻开手上的《何式性望爱》,大红内页衬着作者何式凝留下的湛蓝字迹。2015 年秋季,英国约克大学妇女研究中心,来自台湾的我,带着这本出版不久的书籍,向来自香港的她要了签名。

她带着一本《我系何式凝,今年五十五岁》,与我手上的《何式性望爱》相应照。同样内容,不同版本。我们比较起港版与台版的设计,顺道做了个小型市场调查,问问在场的人喜欢哪个封面。

香港版,黑白分明。何式凝不矫作的笑脸,配上穿着芭蕾舞衣的身段,煞是好看。背景印着六个大字:何、式、凝、五、十、五。台湾版的设觉设计,色调粉嫩,图像透着点神秘。芭蕾练习室里,她背对镜头,举起右手。肩膀、手臂至手指尖的线条柔和但有力。优雅的姿势反倒凸显了那被绷带缠绕、锁上金属支架的手伤。


图片|来源

陌生读者也许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只”关于芭蕾的文字作品。何式凝任教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学术专长包括性与性别研究,四十八岁开始学习芭蕾舞,而《何式性望爱》是她所写的自传,一本带着性与性别研究笔触的自传。既然是自传,书写主题当然在于“自己”。家庭、学校、爱恋、信仰、性经历、友情、工作、生死病痛⋯⋯何式凝把她五十五年的人生故事,大块、大块端上桌,连皮带骨,见血见肉。她真诚地邀请读者品尝那用肉身煎熬出的滋味。

推荐阅读:【酷儿不酷】每个人心中都有魔鬼与不伦不类的欲望

只见她坦然下刀,没有顺纹、逆纹的计较,亦不带秤斤秤两的算计,就这么落落大方地展露岁月流年里的转折与伤痕。抚平、没抚平,愈合、没愈合,只要是在生命里烙下印记的,何式凝均义无反顾地划开给妳瞧。


图片|来源

第一章,〈我的男朋友是同志〉,反刍与同性恋前男友维系长达二十年的爱/怨/恋,做为何式人生的开场。〈西营盘第二阶二十二号〉,描绘镶嵌在政治经济脉络之中的家庭与家族记忆。〈可怕的学校和教会〉,诉说学校教育与宗教组织,如何促使她理解威权的面貌,进而辩证自我的信念。〈我去了你的婚礼〉、〈为何我不说我爱你〉两章,宣示她作为一名多元关系实践者的立场与理络。〈如何数算我的日子〉,思量属于独身者的身体习作。最末,〈一章两年的希望工程〉,何式凝整理这场自我书写的历程,过去、当下,还有未来。

下笔之人,毕竟是一位几经历练的学术工作者,读来私密的微历史,是何式凝用尽气力反身与自己对话,进而淬炼出的思绪。当妳沈浸在她诚实直白、俏皮灵动的叙事时,她忽而笔锋一转,为妳划开香港社会与时代的肌理,分析起个人经验的社会性。她书写自身,也超越自身。

喜欢阅读的同好曾经问我:“妳之前推荐我读何式凝的作品,她合理化小三的身分,是想要说明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何式凝没有要向别人合理化什么。这本书,不具说服的意图,亦无说服的对象。这本自传,是她展开的一场行动。她剖析自身的经验,赋予意义,从而思考性、性别、欲望的社会框架,拓展从中脱逸的“酷儿”尝试。

推荐阅读:当男同志的女友 20 年,何式凝:我始终信仰纯粹的爱情

以道德批判的角度阅读这本自传是容易的。活出非主流人生的人,向来容易招惹负面标签。然而,在作者诚恳的文字之前,所有的卫道之语,均显得小家子气且了无新意。

最后的章节,何式凝写道:

“我希望,我的经历可以给那些选择不同路向的人,提供一个参考的角度。我希望他们由此而得到鼓励,敢于诉说自己的故事,透过那过程,重整人生,做出反思,也能激发类近的人。我也相信,每次述说自己的事情,也在重写自我。我希望透过重写,达到更深层的觉醒,由此而成为更好的人。”

《何式性望爱》乘载着书写以及再书写的能量。何式凝送到读者手上的作品,是一封长达 363 页的邀请函。她诚挚地邀请读者,说出自己的故事,参与一场最终结语仍然开放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