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一谈女子的《孤独管理》,从南韩朴槿惠到日本女漫画家柴门文作品,探讨活在孤独中的女子样态。

“我让自己活在孤独中”,如果她有朋友,历史会改观?

2016 年十月底,我开始关注韩国政坛风云,盯着六十四岁朴槿惠的“辗转难眠”困境。十一月四日,这是朴槿惠为了闺密崔顺实干政事件的第二次新闻记者会,当时的民调支持度仅剩 5%,史上最低。在记者会上,这位女总统声音颤抖地表示,心都碎了,我很难原谅自己,夜里也痛苦得无法成眠,懊悔不已——我让自己“活在孤独中”。

回顾过去她在竞选总统时,媒体称她“三无女”,无父母、无丈夫、无子女,她自己也屡屡发言:“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当时,选民们感动她的奉献语言,把票投给了她。今天的新闻直播,在她哽咽的道歉声中,表示对造成国家的失望与动荡,感到十分抱歉而“心痛”。

首尔,不断创纪录的示威潮,要求“不用道歉,下台!”年青人的怒吼更大声:“你们会老,我们会长大!”、“丙申年国耻!”⋯⋯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她被司法弹劾下台、韩国青瓦台选出新总统文在寅。我想起了在东京深夜街头独酌的女子,不是性别问题,也是性别问题,如果朴槿惠是个单身男生,也是无父母、无妻子、无子女,他会陷入这个“困境”吗?

没有绝对结果答案!但是“无朋友”绝对会是困境。

所以,我们来盘点自己“光谱上,形形色色的朋友们”,有老朋友、新朋友;有好朋友、坏朋友;有好的坏朋友、坏的好朋友;有帮忙的朋友,有帮闲的朋友;有肝胆相照的桃园三结义;有沉饮酣歌的竹溪六逸;有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有浓如胶的莫逆之交;有商山四皓的忘年之交;有心仪之交;点头之交;有不得不周旋的非朋友;有鸿儒之友;有白丁之交⋯⋯老师说“无友不如己者”,这是长辈对于没有善恶抗体的小朋友的谆谆教诲,不要全盘接受,理解即可。人在江湖,没有纯白或是纯黑的人,包含我们自己与朋友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是这么想的。


图片|来源

解释什么是“好的坏朋友”,比较甘乃迪总统与柯林顿总统的差异,甘乃迪想跟玛丽莲梦露幽会时,他的“好的坏朋友”法兰克辛纳屈等人就会帮他打点细节,从大饭店的隐密厨房电梯悄悄上楼⋯⋯而柯林顿与实习生陆文斯基的绯闻,发生的地点就在白宫办公室里,差异就是他没有“坏朋友”帮忙掩护。结果,甘乃迪是风流,而柯林顿则成了下流。

再解释什么是“帮闲”的朋友,干隆与和珅是君臣关系,可是私底下和珅是干隆帮闲的朋友,在百般无聊的时候,和珅总可以安排了各种吃喝玩乐,风雅酣畅的余兴节目,让干隆开开心心“过日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和珅,“他是天赋异禀的朋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帮忙”的朋友,可是“帮闲”者难觅啊!朴槿惠除了“瞎帮忙的滥权闺密”崔顺实,她有多少管用的朋友?显然孤家寡人是唯一答案,她的朋友就是她自己和影子。

“我让自己活在孤独中”是沉痛呼喊自我,她如果是一般女子,我会同情悲悯;但是她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总统,应该日理万机的领导者。她“越位”地把自己的位子摆错了,所以造成了“物理性孤独”痛苦。我质疑朴槿惠这种孤独女子,是“天真却又装模作样的虚幻者”,她的寂寞心态绑架了最高领导者的视野,误国误民。

推荐阅读:孤独经济学:追剧、手游、牛郎店、一兰拉面,孤独有价

抛开政治的观察,回头再看看世间男女,他们在生活里的载浮载沉。

女子的孤独,男人的孤独,我们进一步探究:彼此有什么样的差异?

在我家阳台上,有一株芒果树的故事

我在台北工作时,习惯到一间百货公司的日系发廊,店长是一位来自台南的美丽女子,土亲人亲,剪发之际总有共同的话题。有一次,我送了她刚出版的《当老树在说话》新书,里面写了二十二株台南老树的故事,让她在台北也可以感受家乡老树的郁郁苍苍。

下次再去剪发时,她跟我说:“我也有一株树木的故事,在永和家的阳台。”那是一株长得营养不良的芒果树。这棵寻常果树,特别的地方,是她的先生栽种的⋯⋯生前,吃完了芒果籽随便丢弃在盆栽里,偶然长成的。

“生前”,你没看错,她丧夫已经两年多了,育有两位小男生,弟弟三岁多,哥哥快六岁了。所以,这棵树是她与去世的丈夫之间的连结之一,每次夜班回家,在阳台独处的时候,这棵树成了抚慰。而她的母亲,在台南乡下种芒果的老母亲,常常北上帮忙她看护这两位孙子。母亲没有读过书,就是乡下果园长出来的“农妇”,平凡,但是生命力坚强。

她说有一天,夜班结束,下班回家时已经很晚,孩子都睡了。手持一杯红酒,她又到阳台吹风,蓦然发现那株芒果树被拔起,丢弃在地面已经好几天,完全枯死。她惊慌又生气地质问母亲:“树是你拔的?”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这株果树长得又丑又小,台南老家里有很多好看的芒果树,我下次带一株来种。母女两人大吵一顿,第二天清晨,母亲就悄然也负气地回到台南山上⋯⋯她一边剪着发,一边轻柔地跟我诉说“芒果树的故事”。事情已经过了半年,母女也已经和解了,只是两人不再谈这桩事件。

她缓缓地说着旧事,面带微笑,我隐隐地替她义愤填膺。

过了一个月,再去剪发,我跟她说上次你所说芒果树的故事,当天我反刍了内容,发现事有蹊跷。这两天你问问你母亲“把这棵树拔掉的动机”,是不是“她不舍得你继续单身,应该再有第二春?你的母亲是乡下人,不擅长讲‘人生道理’,她也是一位寡妇,早年丧夫,独自辛苦拉拔你们姊弟,那个年代,乡下邻里对丧夫的女人是残酷的,不管是主观理由还是客观条件,她吃的苦一定难以言语。而今,她看到你又走上了她刻骨铭心的哀伤道路,她不舍,可是她不会表达!”

“把树拔掉,母亲天真地以为这样就可拔掉你对先生的想念!”我是这么猜的。

事情的真相,我实在好奇!这次提早预约剪发,也得到了结果:“真的,就像是你所推理的,我母亲跟我说不要像她孤独了一辈子。


图片|来源

关于婚姻汪洋,她们勇敢地纵身一跃而下

一次与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位在房屋仲介业多年,我问“不景气,仲介业不好做吧?”答案是“不会啊!现在很多中年夫妻离婚,他们要处理共同的房子,又要买个比较小单位的房子,所以很忙啊!”婚姻世界像是一座城,结婚进城的、离婚出城的男男女女,大家都焦虑。

结婚与不婚,跟幸福没有直接关系,跟孤独也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共识。

关于婚姻,大家也知道应该敞开心胸,“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许多人却因为害怕“独处”,没有足够思虑,也没有心理建设,他们凭着感觉走进婚姻,谈不上无奈,却是对浪漫婚姻生活过度期许,于是他们的故事虽然不同,但是结局却是相似。美国有真人秀电视节目“Married at First Sight”,翻译为“一见面就结婚”,是现代版的“盲婚哑嫁”婚礼,双方在节目单位的配对撮合之下,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就是他们自己的婚礼现场。这些结婚仪式都是具有法律效力,参与节目的性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者都称说这是一场“极端的社会实验”。

这个节目从几百位报名者的基本资料中—这些人年龄均在二十六至三十三岁之间—挑选出六位,配对成三对新人。节目中的性学家表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社会科学是否能在婚姻中发挥作用。”婚后,两人世界的前几个星期,节目组将跟踪拍摄这几对新人的新婚生活,六个月后如果新人决定离婚,节目组将承担离婚诉讼的费用。节目里,可以想像两人状况百出,有喜剧,但是不乏悲剧,甚至有人私下说道:“我要结婚了,和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我刚刚做出了这辈子最糟糕的一个决定。”

有一个女生解释,她为何要参加这样的活动?她说,过去一直努力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她觉得很多人只是玩玩而已,很难找到一个认真对待感情的人,于是她冒险一试,决定参加这个节目。我们很难用道德性的语言来判断他们的“盲婚哑嫁”行为,只能祝福。

家暴社会新闻。一个男子走进名叫布兰黛的女子的生命中,虽然他的条件与她的理想完全不同,但她还是决定跟他约会,“因为,她太孤单了,”她说道。婚后,刚开始丈夫仍然对她很好,不论家事,还是照顾孩子,他都会帮忙,然而在结婚一周年的前夕,一切都变了调。“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婚前像公主,婚后痛殴我。这不是“一则”而是“无数+一则”,乌青公主只是一个小例子。

爱情,需要被歌颂。但是,婚姻生活的种种显然严肃以待。

歌手刘若英的着作《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新书宣传期间,她与身兼精神科医师与作家的王浩威在《天下杂志》有一段精采的访问,谈家与家人,谈父母角色,谈学习孤独,也谈“独处必然性”。访谈之中,王医师对于“自处与相处”有一段话呼应刘若英的新书,对勇敢泅泳在婚姻海洋的女子,也值得深思:

这是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 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说的,他认为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这是说,刚开始恋爱的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有些人碰到这种状况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全,深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从柴门文的作品,开始思考“人生到了一半”时,做什么改变?

我喜欢日本女漫画家柴门文的作品。《Age, 35》,故事是以三十五岁为题材,对于“前中年恐慌症候群”有深刻描写,故事里有婚姻的检视,有外遇的情节。柴门文屏弃一般人对外遇的刻板印象和道德枷锁,深入挖掘人性的弱点、婚姻的本质,以及爱情之于婚姻的关系。书本封面的设计,是半透明带灰色的淡淡孤独色调。

柴门文《Age, 35》的主角不再是青涩年轻人和他们的爱情哲学,而是关于深谙事理的成年人。书中主角是岛田英志和朱美这对夫妻,他俩有一对龙凤双胞胎子女,婚姻平静无波的十年后,对于“婚姻里的孤独”胶着状态有了新的体会。三十五岁的他们,站在生命的这个分歧点,彼此内心对爱情、梦想,有了重新燃烧的渴望,但是两人方向不同。

三十五岁,是作者设定面对“人生一半”的年纪,“好像可以改变,但又害怕改变会失去很多很多”的枢纽。许多人过了这个年纪,就有极大的机率选择认命。三十五岁等于过了人生的一半,因此作者说“这是最后重新开始的机会”。书本里,柴门文也说“如果一个三十五岁的女子开始置产,那就代表她已经有一辈子单身的打算了”。

现在是晚熟时代,长寿状况与社会现象,我会把“人生一半”设定在四十岁。孔子说“四十不惑”,孟子说“四十不动心”,我以为“四十岁是重新format 的好机会”,重新开机,重新设定。

我已经早过了四十岁,久久以前就跨过了前、后半场的分界线,下半场也过了大半。

一九九七年出版,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四十岁刚过不久,内心深处仍有一副看不到的道德枷锁,心得是“婚姻这门功课,有些怵目惊心”,当年阅读《Age, 35》有一种不是很懂的心情。现在六十岁了,重新阅读这本书,多了婚姻理解与悲悯,也多了我自己对“余命”的考量与谨慎。

站在由岁月垫高的生命视野,往下俯瞰众生与自己的过去,思虑也澄清了起来。当然,也多了对四十岁之后的单身女子,她们独酌、独居、独旅、独食、独眠等等的理解与想像。“水能喝但不能燃烧,石油能燃烧但不能喝”。人生真矛盾,单身可以让日子自由、单纯,可是漫漫夜却是声声慢。

Happy ever after,是公主与王子童话故事中,最后所说的“他们从此永远过着快乐的日子”。

长大了后,大家都知道“从此永远”就是童话,听听就好。真正的生活,这个“之后”才是新的开始。现代女子如果还是未婚,通常四十岁之后,往往“决定要单身”了,对爱情也决定“绝食”了。她们开始不那么认真存钱了,宠爱自己的消费理由,显得理直气壮。如果,她们更认真存钱,则是开始对未来的老年生活进行“灾难管控”。性别不是问题的核心,年纪也不是,我想心态才是!

推荐阅读:【为你点歌】最好的爱,是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朋友曾经问我:“落日与夕阳有何不同?”我不解,答案是:“落日是一个人看的,夕阳则是两人一起欣赏的”。

这个答案真好。独酌是一个姿态,也是一种心态。独身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信念。我长期观看她们,也成了关心与揣想。

多年职场经历,我“认识”甚多优秀的四十岁以上女子,或是说“交手过”,她们有在书店的、电台的、电视公司、出版社、尖端校园、创意公司⋯⋯都是独当一面的企划制作、文字工作、编辑创意、市场行销、教育训练⋯⋯她们干练,多是未婚,或是已经不再执着“要嫁人”了。我与她们小聊对于婚姻的心态,感觉是“终究就放弃吧!”探究原因,除了工作忙碌,主要的原因是在工作领域里,她们经历“过尽千帆皆不是”,在职场中来来去去,所遇见的那些优秀男人—都是别人家的。至于,年龄相当的身边男生,相对显得幼稚。再三想想,算了,学会孤独,终生独身,何妨?


图片|来源

从“宜家家居”到“独居时代”,那是我们的生活新选择

二○一五年,日本的数据,选择“终生独身”创下历史新高,统计五十岁世代,男性有四分之一未婚,女性有七分之一未婚。愈来愈多人抗拒婚姻,理由一,因为生活方式更多元;理由二,低薪、不稳定的工作变多。第二个经济理由占了四十%(一九八○ 年,仅占二十%,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也接近台湾逐年上升的现况。

台湾的现况是,二○一六年三十至四十四岁适婚年龄却未婚的人口,接近两百万人。这个年龄层共有五百七十万,换言之,三十五%未婚。

以前,我在文创公司有一位女同事,闲话中我问她硕士的论文题目?她的回答约是“IKEA 引进台湾之后的女性独立意识高涨所引发的独居生活形态革命”之类,当时我吓了一跳,直觉“这个好猛!”请她简单描述内容:

IKEA,在台湾也称之“宜家家居”,品牌自一九九四年引进台湾,以型录及体验式行销创造商机,让消费者透过情境式摆设与图片,可以 DIY 自己的家居。想想,那是二十多年前开始的事,当时许多人“自己成长的老家”不管乡间宽敞或是都会窘迫,都以省钱为由,不讲究室内设计空间,一切以乱中有序当是习惯,仅管不堪终究是熟悉的狗窝,杂乱?已经麻痹了。

当 IKEA 的情境图片展现在眼前,许多小有经济能力的上班女子,才惊觉原来可以轻易拥有“照片里的清爽而方便的家居摆设”。要改变自己的老家环境,不易;等嫁人,又不知猴年马月;搬出去,一个人住,则简单多了!在外地租个小房间,自己即刻可以拥有杂志上的家居情境,于是她们“独立”了,也拥有了天堂。

推荐阅读:没人教过的独处学:当你不再恐惧孤独,孤独会使你快乐

《独居时代》(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作者艾瑞克.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他在书本里揭橥着全球崛起的新风潮:独居。独居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他列出独居者大幅崛起的数据:一、十年内,全球独居人口将增加三十三%;二、美国有七分之一的人独居,大多集中于城市;三、全球独居比例最高的四个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家庭为独居);四、传统社交生活仰赖家庭为基础的国家如日本,约有三十%的家庭独居;五、德国、法国、英国独居比例高于美国;六、独居家庭增加最快的国家:中国、印度、巴西。

至于台湾呢?根据二○一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布的资料,内政部说二○一六年“一人户”爆增为二六七· 六万户(十年前,二○二· 三万户。与去年相比,则增加了七万)。结论:台湾已经进入独居时代。统计也显示,独居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或人生过渡阶段,反而蔓延到中壮年跟高龄族群。内政部是从户政事务所的资料汇集统计而得,真实的独居世界,数字一定远大于所公布的。独居,确实是趋势。

现在的宅配、3C 与 WiFi,让生活更方便了,每个独居的空间,都是一座岛,自由、隐密、遗世,却同时享有与世界联结的方便。能好好享受独处,我又何必一定要嫁?德国哲学家保罗.田立克(Paul Johannes Tillich)曾说:“语言创造出‘寂寞’这个字,表达单身的痛苦;而语言也创造出‘孤独’这个字,来表达单身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