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香港教会内隐藏之性暴力,正视过去因宗教、教会名义发生的性侵案件,利用信任犯案,香港个案已超过 50 宗。


曹晓彤

文|Simon Liu

A 小姐是一名基督徒,有一次她出席丧礼,一位牧师假借“安慰”之名,从后将她紧紧抱住;K 小姐曾到台湾参与基督教会议,期间在旅馆被上司强暴⋯⋯

英文里有一句谚语——“elephant in the room”,意指一个问题有如房间里的大象般显眼、庞大,却又无人敢于正视。教会内的性暴力问题,无疑是一头大笨象,明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大家却无意解决,眼不见为干净。

曹晓彤是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性别公义事工干事,由 2013 年起一直在推动教内防治性骚扰的工作,誓要大家正视这头隐形大象。然而在各大宗派、教会的忽视及抨击之下,她几经努力却不见重大成果。

直至近期她发起网上行动,透过 Facebook 收集教内性骚扰个案,一下子接获超过五十名受害人自揭经历。这些个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污秽的大象里,尚困着多少不敢发声的受害者?

从 K 小姐的故事说起

2012 年 5 月一宗教内性侵丑闻,一度震惊本地宗教界。一名化名“K 小姐”的受害人,于基督教媒体《时代论坛》撰文,自揭被已婚基督徒上司强暴的经过。

在该篇以“教会,你能为性侵犯受害人讨回公道吗?”为题的文章中,K 小姐称曾在 2011 年与上司跟随本地有名的基督教组织,到台湾参与一个基督教国际会议。但在回港前一日,K 却在旅馆被上司强暴。事后 K 亦被上司无理解雇。

该文指 K 在回港后,立即联络了施暴者的牧者求助,惟牧者一直建议她不用报警,将事件交由教会处理。一个月后,K 的母亲发现事件并打算报警,惟“知情的基督教领袖”再致电要求 K 小姐三思,称公开事件对 K 没有好处,亦会严重影响教会声誉。

K 当年接受《苹果日报》访问,就透露是香港国际全备福音商人团契总监陈世强等牧者,劝她只是索偿无理解雇的金钱赔偿了事。不过陈世强就否认曾劝阻受害人报警。

K 小姐的事件引来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报道。不过事隔多年后,本地基督教会在防治性暴力的政策上,原来一直都在原地踏步、毫无寸进。教内性侵这头大象,继续屹立不倒。

指大部分教会未制定防治性骚扰政策

曹晓彤从中学时期开始返教会,笑言自己是一位“耶拈”。2013 年她加入了基督教协进会担任性别公义事工干事,五年来一直致力推动防治教内性暴力的工作。

初入职时,曹晓彤觉得性暴力理应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似是 LGBT 等性小众议题具争议性,理应不难在教内推动讨论。但工作多年后她才发觉,现实情况与想象刚刚相反,要鼓励教会制定性骚扰政策,难关重重。

她上月出席香港基督徒学生运动的一场讲座,指香港大部分教会都没有制定任何防治性骚扰的政策,仅采取“有事才去处理”的态度。于是基督教协进会希望先制定一套防治性骚扰政策,在推出后再鼓励教会及机构跟随。

推荐阅读:宗教性丑闻:澳洲枢机主教被控涉嫌性侵

当时她邀请了四十个不同宗派的弟兄姊妹加入了一个投诉委员会,专门处理协进会内的性暴力问题,并向这四十人提供相关培训,“希望好像撒种,让四十个不同宗派的领袖,听完后将此带回自己的宗派去做”。

然而她的幻想并没有成真,培训过后并不见有领袖将政策带回去。她又走到不同宗派堂会举行讲座,出版了一份防治性骚扰的宣传小册子,但都似乎无法引起实质的改变,“那时开始觉得,继续等他们开门,都不是办法”。

四年前问卷 全港仅 12 间教会参与

在 2014 年,协进会决定发起“教会内性骚扰及性别意识问卷调查”,希望了解弟兄姊妹对性骚扰的认知及经验。结果香港约 1,200 间教会,只有 12 间愿意参与,收集了超过三百份问卷。

全港仅 12 间教会参与问卷,调查结果的代表性相当有限,难以反映香港教会的整体面貌。调查最重要的发现,可能是“12”这个数字,揭示了教会对性骚扰问题的鸵鸟心态。

这份问卷明明是针对性骚扰,并没有触及同性恋等敏感议题,但不少教会见到“性别意识”四字就已乱扣帽子。据曹晓彤形容,当时协进会逐一致电教会,确保对方收到问卷调查的邀请函。惟不少教会接到来电,只是抛下一句“我们不支持同志”就狠狠挂断电话。

原来不少教会一见到“性别”二字,已经觉得要避之则吉:“这当然是很恐同,但亦反映他们将‘性别议题’等同‘同志’,但性别议题其实很宽阔。”

有教会甚至在回函中,对协进会的问卷调查表达强烈不满。有教会在一封回函中写道:“哪有教会接受这种调查?若有,那间已不是属灵的教会,只是基督徒聚会所。”、“这种市场式调查问卷未必适合教会使用。请问策划者及调查顾问是否基督徒,又是否清楚基督教教义?”

结果显示,约有一成的受访者称,其自身或认识的弟兄姊妹,曾在教会或教会活动内遭受性骚扰。有五成半受访者认同教会内出现性骚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七成半受访者支持教会设立防治性骚扰政策。

问卷结果最终发送至逾千间教会,亦在《时代论坛》上发布,惟仍然未能引起教内的讨论。

“做完这份报告,却引发不到一点涟漪或回响。”曹晓彤无奈道。


图片|来源

有受害人被要求遵从经文原谅施暴者

去年 8 月,协进会在 Facebook 发起了“不再沉默 ── 收集教内被性骚扰经验”的行动,收集教内性骚扰的实例,最终收集到超过 50 宗个案。协进会目前正分析收集到的个案,并接触了部分个案深入了解情况,预计今年稍后将会发表报告。

这些个案涉及轻微至严重的性罪行。有个案涉及受害人被牧师拥抱、触摸,部分案例更涉及试图强奸。在不少例子中,施暴者都是用“关心”、“安慰”等借口,在获取信任后作出性骚扰的行为,犯案地点包括是教牧同工的房间、寓所等,亦有个案是在海外发生。

大部分受害人在事发后,都不满意教会的处理方法。有受害人被要求遵从“不可含怒到日落”等圣经经文,放下怒火原谅施暴者;有人甚至被责骂没有好好保护自己;有侵犯者在犯案后,仍能够在教会内工作或侍奉。

其中一个个案中,受害人在出席一场丧礼时,被牧师以“安慰”为名从后拥抱。事主之后走出走廊,该牧师再次走近,并隔着一名老妇触碰事主腰部。受害人最终向另一位不属该堂会的牧师倾诉,惟对方仅叫她参与其他教会,并不建议她应作出投诉。

曹晓彤:大部分案例涉权力不对等

据曹晓彤初步分析,这些收集到的个案之中,近九成都是涉及权力不对等关系,施暴一方包括是牧师、传道人等在教会中有权力的人物,又或是较为资深的平信徒。大部分都是男对女的性暴力,亦有数宗男男的例子。

曹晓彤称由这些个案可见,大部分教内性暴力都是涉及权力关系。部分教内有影响力的人物,利用别人的信任而犯案:“大部分施暴者的角色身份,都是牧者、传道人等,又或是在群体角色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她引述这些受访者指,公干、住宿、露营等活动,往往是高危的性暴力场合。正如当年 K 小姐的个案,在外地发生的性暴力,受害人事后要追究法律责任亦较为困难。

为保教会声誉 受害人倾向噤声

为何教会一直未有正视性暴力问题?

曹晓彤认为,与一般性暴力不同,不少教内性暴力的受害人,仍然十分关心教会声誉及和谐,因此更倾向不发声。

“在街上被非礼,你与施暴者非亲非故,很快就会有捉拿对方、告诉他人的想法。但当加害你的人,对你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是对群体有一定影响力,你要指证他就是很大的困难。”这些受害人最后可能是选择默默离开教会,避免再受伤害。

她指出,不少教会将性暴力视为“丑事”,而且觉得加害者会改过自身,因此即使发生了性暴力案件,都不会向其他教会通报。结果加害者在被赶离某教会后,往往能够轻易转往其他教会。

推荐阅读:【性别观察】为何我们的社会盛产“熟人性侵”?

“基督新教有很强烈的宽恕(意识),觉得每个人做错了都有可能翻身。”

她坦言协进会在推动防治性暴力政策上,角色非常被动。他们虽然是一个教会联合组织,但并无实权要求各宗派推动政策,“他们不做,我都吹佢唔涨”。

“很多时我与堂会牧师讨论,对方会说要视乎宗派是否愿意做;与宗派高层谈,他们又会说不知道堂会方面的想法。大家都在‘推个波’。”

不少的性骚扰,其实未必去到身体接触的层面。对心仪对象的过度的追求、跟踪等,可能已经构成性骚扰,令受害人感到不安。针对这个情况,曹晓彤认为教会除了需要制定防治性骚扰外,亦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可能加害者未必知道事情如此严重,以为这样做是好的,对方就会喜欢自己,不知道界线有哪。”

“如果有这样多年青人返教会,很应该学习一下情感教育。”

《立场新闻》向本港多个主要的基督教宗派发讯,查询它们有否就防治及处理教内性暴力制订任何的守则或指引,以及是否有保存教内性暴力个案数字等。浸信会、圣公会、宣道会、中华基督教会均未有回覆。